中国舰载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 歼 – 15 “飞鲨” 舰载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从 “刀尖上的舞蹈” 到 3D 打印技术的突破,从飞机设计的 “精准哲学” 到对青年的 “三心二义” 嘱托,这位航空专家用数十年坚守,书写了中国舰载机从无到有的跨越。
![图片[1]-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556409-R-C.09f390bdc05a1513bc25403e85a80fe8-1024x435.jpeg)
航空报国的 “沈阳力量”
孙聪,1961 年 2 月生于辽宁沈阳,1983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不仅是歼 – 15 舰载机的总设计师,还主持研制了四代机 “鹘鹰”,曾获全国 “ 五一 ” 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荣誉,2017 年被授予 “ 沈阳市科技创新功勋科学家 ” 称号。
值得关注的是,2017 年 7 月 30 日庆祝建军 90 周年阅兵中, 歼 – 11B 、 歼 – 15 、 歼 – 16 三型明星战机集体亮相,而这三款战机均诞生于孙聪曾任职的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这家被誉为 “ 战斗机设计研究的基地、航空英才的摇篮 ” 的机构,正是中国舰载机事业的核心阵地。
![图片[2]-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603628-R-C.70faa5a3db5388ca8b2e4a0999d9da3a.jpeg)
从保密绰号到 “刀尖上的突破”
2012 年 11 月,随着轰鸣声划破长空, 歼 – 15 舰载机在 “辽宁号” 航母颠簸的甲板上成功起降 —— 这片不足陆地机场跑道 1/10 的空间,见证了中国舰载机研制的 “ 标志性时刻 ”,也让 “ 飞鲨 ” 这个绰号走进公众视野。
“歼 – 15 是我国第一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可携带多种精确打击武器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性能能与俄罗斯 苏 – 33 、美国 F-18 等世界主流舰载机媲美。” 孙聪在专访中透露,“ 飞鲨 ” 的绰号源于研制阶段的保密需求,他与团队特意为战机起了这个兼具力量感与辨识度的代号。
研制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重量控制”。孙聪解释:“ 舰载机比陆基飞机重量通常多 10%,而重量每增 1%,性能就降 1%。我们的目标是‘ 为减少 1 克重量而努力 ’。” 在两年多的基地试验中,阻拦索断裂、机翼损坏、轮胎爆裂、发动机空中停车等高风险事故多次发生,但团队凭借几千次飞行试验,最终实现 “ 多人多架次零事故 ”,彻底掌握了第三代舰载战斗机研制技术。
![图片[3]-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610581-202507085ff0c42adc3c4d2e87b44d73dd3053f2_202507086d14643532fe4185a4462a8c03316fa7-1024x527.jpeg)
更关键的是,孙聪团队还同步填补了两项 “国内空白”:一方面突破 精确着舰 、 滑跃起飞 等核心设计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外舰载机失事案例,总结出 “ 看灯、保角、对中 ” 的飞行员操作口诀,实现 “ 战机研制与飞行员培训同步推进 ”。2012 年 9 月,西方媒体曾预测 “ 中国舰载机需 5 年才能上舰 ”,但仅两个月后,5 名飞行员驾驶 歼 – 15 全部安全着舰,用事实打破了外界质疑。
飞机是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凡是好看的飞机,性能一定是好的”—— 这是孙聪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眼中,飞机设计如同 “ 钟表制造 ”:“ 走得慢不好,走得快也不好,精准才是最高水平。”
作为总设计师,孙聪始终强调 “平衡思维”:既要满足作战性能需求,又要控制成本与时间。“ 飞机成本是‘设计出来的’,零件用什么材料、选什么工艺,直接决定最终造价。” 他以 歼 – 15 为例,团队的目标是 “ 在规定时间、经费和使用限制内,做出好用、耐用、管用的产品,而非盲目追求‘最先进技术’ ”。
![图片[4]-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615328-800.jpeg)
![图片[5]-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618857-800-2.jpeg)
这种务实理念还催生了意外突破 —— 在一次飞机研制中,为实现 “材料全部国产”,团队需加工 20 公斤的钛合金型材,却因缺乏大型设备陷入困境。此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院士(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带来 3D 打印的钛合金小核桃,提议用激光堆焊技术尝试。三个月后,首段钛合金 3D 打印样件通过力学测试,不仅解决了零件难题,更成为中国 钛合金 3D 打印技术 的 “ 启蒙与奠基 ”—— 这项技术后来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如今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创意是创新的源泉,最大的创新就是创意”,孙聪的这句话,正是中国航空工业从 “ 跟跑 ” 到 “ 领跑 ” 的生动注脚。
对青年的 “三心二义” 嘱托
谈及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期待,孙聪提出 “三心二义” 的要求:
- 三心:要有 “雄心”(明确目标,不朝三暮四)、“ 耐心 ”(耐住寂寞,专注研发)、“ 责任心 ”(对工作、家庭、国家负责);
- 二义:要讲 “情义”(重视团队协作)、“ 侠义 ”(勇于担当)。
![图片[6]-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623413-720.jpg)
“智商高的人很多,但成功需要情商支撑,而情义和侠义正是高情商的核心。” 孙聪以自身经历举例:他少年时并非 “ 传统好学生 ”,喜欢养鸽子、学木匠、做衣服,但对物理、数学始终保持 “ 抠着挠着问老师 ” 的钻研劲 —— 这种 “ 动手能力 + 钻研精神 ”,正是他后来投身航空事业的重要基础。
如今,虽已举家迁居北京,孙聪仍对家乡沈阳饱含深情:“感谢沈阳对团队的肯定,我会继续为家乡建设出力。” 而谈及家庭,他坦言 “ 愧疚 ”:“ 海上试飞时连续数月不回家,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全靠爱人。” 这份 “ 舍小家为大家 ” 的坚守,正是中国航空人 “ 报国情怀 ” 的真实写照。
![图片[7]-孙聪 歼-15 舰载机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0629437-641.webp)
从 “飞鲨” 看中国舰载机的未来
孙聪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的 “迭代逻辑”:从 90 年代储备 拦阻钩 、 折叠翼 等基础技术,到 2012 年 歼 – 15 首飞,再到如今 3D 打印 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中国舰载机事业始终遵循 “ 需求导向、务实创新、系统突破 ” 的路径。
正如孙聪所言:“飞机设计不是‘炫技’,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未来,随着 无人化体系作战 、 AI 技术 在战机领域的应用,中国舰载机将向 “ 更智能、更快速迭代 ” 方向发展 —— 而 “ 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 ”(功能软件化、平台与功能分离)的理念,或许将成为下一代战机研发的核心思路。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