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055 大驱总设计师

我们要讲述的,是从上海交通大学走出的舰船设计专家徐青的故事。他的职业生涯,不仅见证了中国舰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更用实干诠释了一代军工科研者的使命与担当。

图片[1]-徐青 055 大驱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两次高考,结缘交大

1960 年出生的徐青,是湖北武汉人。“文革” 结束后,恢复高考的消息点燃了他求学的希望。1977 年冬天,他以跳级生身份首次参加高考,因当时跳级生录取要求极高(各科平均分需 98 分以上)而遗憾落榜;1978 年夏天,他再次征战高考,凭借优异成绩成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 “文革” 后首批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的学子之一。

进入交大后,徐青就读于机械工程系(六系)液压传动与自动控制专业,虽未直接学习造船,但该专业与舰船机械控制紧密相关,为他日后投身舰船事业埋下伏笔。回忆交大时光,他坦言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 那时没有正式教材,很多讲义是油印或采用外文书籍,课程安排紧张,他的生活是 “寝室、教室、食堂” 三点一线。但正是这段 “泡在书堆里” 的岁月,让他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更掌握了关键的学习方法与思维逻辑。值得一提的是,徐青的儿子后来也考入交大学习船舶工程,成为 “两代交大人”,父子二人与交大、与舰船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2]-徐青 055 大驱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扎根 701 所

1982 年从交大毕业后,徐青进入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 701 研究所(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 701 研究所),正式开启舰船设计生涯。刚到所里不久,他就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崭露头角 —— 面对某舰船船尾异常振动问题,他运用液压系统原理,通过误差带分析计算液压波动值,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关键支撑,赢得了领导与同事的认可。

1985 年,年仅 25 岁的徐青被任命为系统科副科长,成为当时所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当时我只是助理工程师,要领导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心里很忐忑”,但在时任研究室主任朱英富的支持下,他从按科长书信布置任务做起,逐步成长为业务与管理兼备的骨干,此后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3 年担任 701 所副所长,在舰船设计领域一干就是 30 年,从未更换单位,这份坚守在 “很多同学出国或转行” 的环境下更显珍贵。

图片[3]-徐青 055 大驱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打造多型国之重器

在徐青的职业生涯中,多个重点舰船项目的研制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 “啃硬骨头” 的挑战。

1. “开封” 号导弹驱逐舰升级改造:填补近程防空空白

“开封” 号是我国早期驱逐舰,受技术限制,反潜与防空能力较弱。1991 年,徐青参与该舰首次现代化改造,拆除后部 37mm 舰炮,安装从法国汤姆逊 CSF 公司进口的 “ 海响尾蛇 “防空导弹系统;1999 年,他再次主导改造,用 “ 鹰击 “反舰导弹取代老式 “ 海鹰 “导弹。两次改造让 “开封” 号首次具备近程防空反导能力,该项目获国家科工委一等奖,更为主力驱逐舰 “ 哈尔滨 “号(有 “中华第一舰” 之称)的研制分担了技术风险。

2. 多功能综合试验船:突破国际技术难题

1990 年代,徐青首次担任总设计师,负责多功能综合试验船研制。该船需同时完成水声测试、鱼雷发射、舷侧阵试验等多项任务 —— 当时俄罗斯需 5 条船才能完成的试验,我国要求 “集中在一艘船上”,国际上无先例可循。

面对两大核心难题:一是直径超 6m 的大型深井贯穿主船体后如何保证舰船航行安全?徐青提出 “镂空顺流” 设计,发明可将水井底部来流导向船体底部的 “徐青盖”,彻底解决了航行与试验的兼容性问题;二是舷侧阵试验舱需兼顾结构强度与透声性能,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选用钛合金材料(参考俄罗斯技术但实现自主应用),攻克了钛合金透声窗插入损失、安装减噪等关键技术。1999 年该船交付使用,至今仍在服役,2002 年大连空难中,正是这艘船成功找到失事飞机黑匣子,立下大功,项目获国家科工委二等奖。

3. 第一代隐身护卫舰: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0 年,徐青被任命为我国跨世纪新型隐身护卫舰总设计师,该舰是国家 “高新工程” 一期重点项目,也是我国首批批量建造的隐身护卫舰。在他的带领下,该型舰实现多项 “第一次”:

  • 动力系统升级:采用国产柴 – 柴联合动力装置(四机双桨),总功率较以往大幅提升;
  • 隐身设计突破:外形布局简捷实用,注重雷达波隐身,视觉效果 “焕然一新”;
  • 发射技术革新:首次实现反导导弹热垂直发射(导弹在发射箱内直接点火,无需先弹射再启动发动机,比肩美国 “ 标准 “系列导弹技术),同时首次实现火箭助飞鱼雷垂直发射(鱼雷先以导弹方式远距离投射,再通过降落伞入水攻击潜艇)。

该型舰最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批量服役后表现优异 —— 亚丁湾护航、利比亚撤侨等任务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更凭借出色性能获得国际认可,多个国家表达采购意愿(出口型号需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如为纳米比亚设计带拐角的 “起居室”、带臀部冲洗功能的马桶及祷告室等),成为我国舰船出口的 “明星产品”。

图片[6]-徐青 055 大驱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总师心得与期许

作为多型舰船的总设计师,徐青总结出三点核心体会:

  1. 技术上要 “博而精”:不必样样精通,但需了解各领域基础,并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同时注重经验积累,才能在决策时更有信心;
  2. 要有跨界创意与想象力:舰船设计是各专业的总集成,只有用跨界思维才能突破技术瓶颈,比如多功能试验船的 “镂空顺流” 设计,正是跳出传统思维的创新成果;
  3. 管理上要善组织协调:舰船研制是系统工程,不能靠 “个人英雄主义”,总设计师需有人格魅力,能把团队拧成一股绳,“许多人一起干才能完成同一目标”。
图片[7]-徐青 055 大驱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对于母校交大的学子,徐青充满期许。他希望交大能继续发扬 “严谨求实” 的传统,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让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更希望船院学子能投身舰船工程与国防事业 ——“我国 GDP 的 60% 靠海运,海上通道安全需要强大的海军守护;利比亚撤侨时,华人看到舰上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他以黄岩岛维权、利比亚撤侨等实例,诠释了 “强大的国防既是经济发展的后盾,也是民族尊严的保障”,这份对国防事业的热爱与使命感,令人动容。

从交大校园里的苦读学子,到舰船设计领域的国之栋梁,徐青用一生的坚守与创新,在深蓝国土上筑起了一道道 “钢铁屏障”。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代军工科研者的缩影,更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为中国舰船事业、为国防强国梦继续前行。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6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