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514686-aa680761-da8a-4e66-9623-7a0cc6e12a6d_d-692x1024.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从贫农家的孩子到 “大总师”,从导弹研制到载人航天,他用一生践行 “科技报国”,以远见与担当,带领中国航天人实现了千年 “飞天” 梦想,完美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两院院士 “当好科技前沿开拓者、重大任务担纲者” 的殷切期望。
![图片[2]-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231407-20130618102922668279436.jpg)
从 “求学改变命运” 到航天报国初心
1932 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贫困农家,亲眼目睹家人因贫穷受欺,年幼的他认定 “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1939 年,在大哥的偷偷支持下,他躲过父亲的反对踏入学堂,从此格外珍惜学习机会 —— 每天走 8 里路走读,边干农活边挤时间学习,甚至借着月光看书,第一学年就捧回 “一甲学生” 奖状,让父亲从反对转为支持。
![图片[3]-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245345-20130618103018531214629.jpg)
求学路上,时代浪潮不断重塑他的理想: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空袭让他放弃 “学生物学改善农业” 的初衷,立志 “搞国防、造飞机”;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 年赴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后又因国家需求,转学至苏联首次对外国开放的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成为该专业 8 名中国留学生之一;1960 年中苏关系破裂,他作为火箭导弹专业唯一被保留的中国学生,师从苏联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的接班人米申院士,毕业论文《 洲际导弹设计 》获满分,还拒绝了留校深造的邀请,毅然回国:“我的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等着我们回去建设。”
![图片[4]-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310393-20130618103028001354991.jpg)
22 年求学生涯,每一步他都做到 “最出色”,从 “为个人改命” 到 “为国家铸盾”,航天报国的初心在此间深深扎根。
从 “东风二号” 建言到 “长二捆” 破局
回国后,王永志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投身 “两弹一星” 事业,很快以 “独立思考、敢于坚持” 崭露头角。1964 年,中国首枚中近程导弹 “ 东风二号 ” 在酒泉发射前遇难题 —— 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无法加注至所需数量,射程不足。专家们都想 “加燃料”,28 岁的王永志却提出 “泄出 600 公斤燃料”,理由是 “高温改变了燃料最佳配比,减重才能提升射程”。
![图片[5]-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335506-20130618103040808297993.jpg)
面对专家的质疑,他鼓足勇气找到发射现场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详细阐述计算逻辑。钱学森听完眼前一亮:“有道理,就按他说的办!” 最终,导弹泄出燃料后精准命中目标,连续三次发射圆满成功。这次经历让他坚信:“对的就要坚持,搞科研不能人云亦云。”
1986 年,已是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又一次 “冒险破局”。当时美国 “挑战者号” 航天飞机爆炸,国际航天陷入危机,他却从中看到 “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 的机遇 —— 但中国火箭运载能力仅 2.5 吨,无法承接大型卫星发射。他大胆提出 “捆绑式火箭” 方案:以 “ 长征二号 ” 火箭为芯级,捆绑 4 个助推器,将运载能力提升至 8.8 吨,这就是后来的 “ 长二捆 ” 火箭。
当时反对声四起:18 个月的研发周期(常规需 4-5 年)、4.5 亿元贷款、国际合同违约金 100 万美元,一旦失败,不仅个人身败名裂,还会影响国家声誉。但王永志拍着胸脯立军令状:“中国人不比别人矮一截!只要中央支持,我保证按时把火箭立在发射塔上!” 他带领团队两班倒、设备连轴转,连车间主任都在他的激励下,把 “一个半月” 的任务压缩到 18 天完成。1990 年 7 月 16 日,“ 长二捆 ” 成功发射,运载能力达 9.2 吨,不仅让中国火箭迈入国际市场,更为载人航天奠定了关键的运载基础 —— 他的 “三大航天梦想”(送导弹到目标区、送卫星入轨道、送中国人上太空),前两个已实现,第三个终于有了支撑。
![图片[6]-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355635-20130618103126313282668.jpg)
7 年攻坚实现千年飞天梦
1992 年,党中央批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立项,王永志被任命为首任总设计师 ——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要求最高的系统工程,而中国比美俄起步晚了 40 年。
作为 “担纲者”,他首先确立 “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设空间站,核心思路是 “不保守、靠自主,迎头赶上甚至局部超越”。面对数千个协作单位、几十万人的队伍,他强调 “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干好,连万分之一的风险也要排除”—— 从火箭可靠性到飞船生命保障,每一个技术 “拦路虎” 都被他带队逐个攻克。
![图片[7]-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411489-20130618103136984190512.jpg)
7 年里,团队 “不登报、不上电视”,默默攻坚。1999 年 “ 神舟一号 ” 无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公开;2003 年 10 月 16 日,“ 神舟五号 ” 返回舱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那一刻,81 岁的王永志热泪盈眶:“我最自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
从 “神舟一号” 到 “ 神舟六号 ”,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跨越。2006 年,74 岁的他从总设计师岗位退下,转任高级顾问,仍坚持每周 3 天到办公室工作,还兼任清华大学航天学院院长,践行 “青年人才成长引领者” 的使命。
![图片[8]-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439291-20130618103147015753576.jpg)
勤奋与机遇的 “密码”
如今,王永志已成为中国航天的 “精神符号”—— 他荣获 2003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太空中有以他命名的 “ 王永志星 ”,但他始终谦虚:“所有成就都是航天队伍的功劳,一个人干不来。”
回顾一生,他总结 “成功密码”:“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 他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搞航天要敢闯敢试,但不能蛮干;要爱国,把精力放在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上。” 而他自己,正是 “科学家精神” 的最佳示范 —— 从 “东风二号” 的敢想敢言,到 “长二捆” 的冒险破局,再到载人航天的系统攻坚,始终以 “开拓者” 的远见、“担纲者” 的魄力、“引领者” 的胸怀,为中国航天铺路。
从贫农家的孩子到 “大总师”,王永志的一生,是中国航天从追赶到跨越的缩影。他用实干证明:只要心怀家国、敢闯敢拼,中国人完全能在高科技领域走出自己的路,更能托举着千年梦想,飞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图片[9]-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27891-wangyongzhi-1-1024x576.jpg)
![图片[10]-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0339-wangyongzhi-2.jpeg)
![图片[11]-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0830-wangyongzhi-3.jpeg)
![图片[12]-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1199-wangyongzhi-4.jpeg)
![图片[13]-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2241-wangyongzhi-5.jpeg)
![图片[14]-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3456-wangyongzhi-6.jpeg)
![图片[15]-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4609-wangyongzhi-7.jpeg)
![图片[16]-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5859-wangyongzhi-9.jpg)
![图片[17]-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6634-wangyongzhi-10.jpg)
![图片[18]-王永志 东风-41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3737157-wangyongzhi-11.png)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