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356877-R-C.0b0d0fce5c138f059ccce72587253b42-1024x576.jpeg)
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是一位让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跻身世界前列的巾帼英雄 ——“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祝学军。她以 “乘波体” 理论突破技术壁垒,用 “ 东风 – 17 ” 击碎他国反导神话,用一生坚守诠释了中国军工科研者的使命与担当。
从东北平原走出的航天人
1962 年 12 月,祝学军出生于辽宁沈阳。1969 年冬天,她随父母下乡到辽中大平原,6 年的乡村生活磨砺了她坚韧的性格。1984 年,祝学军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 年,她从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专攻火箭总体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 —— 这一选择,为她此后深耕导弹领域埋下了关键伏笔。
![图片[2]-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544257-zhuxuejun-5.jpeg)
毕业后,祝学军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不懈的努力,迅速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1994 年,她担任火箭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室副主任;1995 年,因在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她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并获嘉奖;1996 年,她赴美国高校参加科技管理培训班,拓宽了国际视野;1997 年起,她先后担任某导弹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师,1999 年全面负责某导弹改进型号研制,成功完成多次飞行试验。2017 年,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1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导弹技术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图片[3]-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554547-zhuxuejun-1.jpg)
“东风 – 17” 的诞生之路
在祝学军的科研生涯中,“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当时,中国导弹事业面临 “世界性难题”—— 传统弹道导弹轨迹相对固定,易被反导系统拦截,而美国部署的 “ 萨德 ” 反导系统,更是被视为当时国际领先的反导技术,给我国国防安全带来压力。
“落后就要挨打,东风导弹计划刻不容缓!” 祝学军跳出传统思维,大胆将 “ 乘波体 ” 理论与钱学森弹道理论相结合。为了验证数据、优化设计,她每天紧盯屏幕,带领团队反复计算、推翻重来,“眼中布满血丝” 成为常态。终于,在团队夜以继日的攻坚下,“ 东风 – 17 ” 高超音速导弹成功问世 —— 这款导弹采用助推与滑翔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 “打水漂” 式的变轨飞行,彻底打破了传统反导系统的拦截逻辑。
2019 年 10 月 1 日,“东风 – 17”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瞬间惊艳世界。这款导弹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中国在中短程常规弹道导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军工科技的强大实力。
![图片[4]-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00395-zhuxuejun-2-1024x683.jpeg)
“不可拦截” 的国之利器
“东风 – 17”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高超音速中短程常规弹道导弹,其性能堪称 “尖端威慑”,核心优势集中在三大维度:
1. 高超音速与强突防
“东风 – 17” 最大飞行速度超过 10 马赫(1 马赫约为 1225 千米 / 小时),属于典型的高超音速武器。更关键的是,它采用 “乘波体” 滑翔技术,飞行轨迹可灵活变轨,而非传统弹道导弹的固定抛物线 —— 这意味着敌方反导系统难以预判其路径,目前全球尚无任何一款反导系统能对其实现有效拦截,完美破解了美国 “ 萨德 ” 等反导系统的威慑。
2. 精准打击与多场景适配
该导弹射程覆盖 1800 – 2500 公里,打击精度极高,具备全天候、无依托作战能力。在打击目标上,它既能对海上的驱逐舰、巡洋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舰艇实施反舰打击,也能精准摧毁陆地上的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装甲目标,是一款 “海陆通杀” 的多用途武器。
3. 隐蔽性与实战价值
“东风 – 17” 飞行高度相对较低,大幅降低了被敌方雷达探测的概率,隐蔽性显著提升。同时,它无需依托固定发射阵地,可实现机动部署,实战响应速度快,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快速发起打击,为我国国防安全构筑起一道 “坚不可摧的屏障”。
对于美国此前引以为傲的 “萨德” 反导系统,“ 东风 – 17 ” 的出现堪称 “当头一棒”—— 这款导弹的 “不可拦截” 特性,直接打破了美国在反导领域的技术优越感,让中国在地区安全博弈中拥有了更强的 “不对称” 战力。
![图片[5]-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08779-zhuxuejun-3-1024x768.jpeg)
![图片[6]-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12818-zhuxuejun-4-1024x738.jpeg)
事业与家庭的双向奔赴
在科研领域,祝学军是 “技术大拿”;在生活中,她也拥有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她的爱人杨建民与她同岁,毕业于同一所高校、同一个院系,毕业后同样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两人既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也是并肩作战的科研战友。
1987 年,祝学军与杨建民结婚,没有隆重的婚礼,却有着 “两情相依” 的默契。工作中,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攻克科研难题;生活中,他们彼此体贴 —— 杨建民生病时,祝学军推着自行车驮他去做手术;工作繁忙时,两人谁有空就抢着买菜、做饭。在祝学军眼中,“老公永远比自己强”;而杨建民的成熟稳重,也成为祝学军科研路上的温暖后盾。
这种 “事业与家庭双赢” 的状态,不仅展现了祝学军作为女性科研者的柔软一面,更印证了 “志同道合的陪伴,是科研路上最好的动力”。
![图片[7]-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16969-zhuxuejun-6.jpg)
隐秘而伟大的坚守
对于祝学军这样的军工科研者,“保密” 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底色。正如评论区网友所关注的 “国家应隐藏军工领域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事实上,在 “ 东风 – 17 ” 等项目研制期间,祝学军及其团队的工作始终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直到项目公开、技术成熟后,她的事迹才逐渐为大众所知。
这种 “隐秘而伟大” 的坚守,正是中国军工科研者的共同特质 —— 他们不求名利,只为国家国防安全默默奉献,用毕生所学铸就共和国的 “钢铁长城”。如今,祝学军仍在导弹技术领域深耕,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而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国防军工领域,为国家强大而奋斗。
从辽中大平原的乡村少年,到 “导弹之母”;从实验室的反复攻坚,到 “ 东风 – 17 ” 的惊艳亮相,祝学军用一生诠释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科研初心。她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军工科技发展的缩影,更是一代科研者 “为国铸剑” 的精神写照。
![图片[8]-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32389-zhuxuejun-7.jpeg)
![图片[9]-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33621-zhuxuejun-8.jpeg)
![图片[10]-祝学军 东风-17 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44634503-zhuxuejun-10.jpeg)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