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直-8 直升机

图片[1]-中国🇨🇳 直-8 直升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机长:23.05米
机高:6.66米
旋翼直径:18.9米
尾桨直径:4米
空重:7,095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3,000公斤
内部载荷:约3,000公斤
外部载荷:约5,000公斤
制造厂家
昌河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研制背景
– 基于法国 SA 321 Super Frelon 直升机研制
– 1976年开始研制,1985年首飞
– 1989年开始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北约名称
Hippo(河马)
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型号:3台 WZ-6 涡轮轴 发动机
单台功率:1,128千瓦(1,513轴马力)
WZ-6G 改进型单台功率:1,300千瓦(1,744轴马力)
最大速度:315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266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6,000米
最大航程:830公里
续航时间:4小时23分钟
武器参数
直-8基本型为运输直升机,无固定武器
武装改型可能装备:
– 外挂点:机身两侧各2个外挂点
– 反坦克导弹:红箭-8 / 9 反坦克导弹
– 火箭弹发射器:57mm或90mm火箭弹巢
– 机枪/机炮吊舱:12.7mm或23mm机枪/机炮吊舱
海军型装备:
– 搜索雷达:用于反潜和搜救任务
– 声呐浮标:可携带多种声呐浮标
– 反潜鱼雷:鱼-7 型反潜鱼雷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CH-47 Chinook
CH-47载重更大(约10,886公斤 vs 直-8的约5,000公斤)
CH-47航程更远(约3,700公里 vs 直-8的830公里)
CH-47装备更先进的航电系统
俄罗斯 Mi-17
Mi-17与直-8载重能力相近
Mi-17使用更广泛,产量更高
直-8内部空间更大,适合运输大型装备
欧洲 NH90
NH90航电系统更先进,采用全数字化座舱
NH90具备更好的抗坠毁能力
直-8载重能力略高于NH90

直 – 8 作为中国直升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型号,承载着众多意义。它是亚洲最大吨位的多用途直升机,以法国 SA321 “超黄蜂” 直升机为蓝本仿制改进而来,广泛服务于军用、通用航空以及准军事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实用性。

一、发展历程

(一)立项背景与早期探索(20 世纪 60 – 70 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国在轻型和中型直升机研制的同时,已着眼于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研发。1969 年,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起重型直升机直 – 7 的设计任务。其最初研制方案为:装配两台涡轴 – 5 甲发动机,采用 6 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尽可能采用直 – 5 和直 – 6 的零部件。1971 年,直 – 7 开启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工作,期间一度计划将其作为舰载直升机。到 1975 年 5 月,直 – 7 零部件加工完成 97%,并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到货 90% 。1979 年,直 – 7 完成全机静力试验。然而,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无法同时保障直 – 7 和景德镇直升机厂仿制直 – 8 项目的资金,1979 年 6 月 28 日,直 – 7 研制工作停止。但直 – 7 的研制成果为后续直 – 8 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2]-中国🇨🇳 直-8 直升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在此期间,中国军事战略和任务需求不断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计划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718 工程),该工程中的舰载直升机分系统需执行返回舱低高度轨迹测量、落点测量及搜索打捞任务。但当时中国尚无舰载直升机,而直 – 7 又难以满足进度要求。于是,自 1973 年起,中国从法国宇航公司陆续购入 14 架 SA.321Ja “超黄蜂” 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付海军航空兵部队用于 718 工程。1975 年,中国着手对 SA – 321 直升机进行改装,完成遥测、航测和搜索打捞三型四架的改装工作。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时,经改装的 “超黄蜂” 机队仅用 5 分钟便完成火箭返回舱的打捞任务 。

(二)直 – 8 的立项与研制(1976 – 1989 年)

1974 年初,中国三机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研制直 – 8 的报告。1976 年初,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直 – 8 立项研制,确定昌河飞机厂为总设计师单位和主机厂,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为副总设计师单位。1980 年,直 – 8 的 01 架静力试验机装配完成。1982 年底,直 – 8 研制投入 8 架份零件,制成工装夹具 5628 套,专用工具 4651 种,为 01 架的静力试验成功和 02 架的试飞成功筑牢基础。

1984 年 6 月,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正式批文,加快直 – 8 研制进度,并明确研制程序分两步走,先混装,同时抓紧研制,要求 1990 年设计定型,并下达经费额度。1984 年 10 月,航空工业部在景德镇成立直 – 8 现场指挥部,负责项目的跨部门和跨单位协调及现场指挥调度。1985 年 10 月,02 架机完成总装。1985 年 12 月 11 日,直 – 8 首飞成功。1987 年,02 架机转场南昌、北京进行飞行表演,03 架机完成调整试飞。1989 年 4 月 8 日,直 – 8 运输型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89 年 12 月设计定型。首架量产型直 – 8 运输直升机于 1989 年 8 月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 。

(三)后续改进与衍生型号发展(1990 年至今)

1992 年,国产旋翼桨叶、旋翼桨毅进行全面考核和地面长试与鉴定试飞。1993 年 6 月 1 日,直 – 8 首飞西沙成功。1994 年 8 月,国产化率达 86% 的直 – 8 型直升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1995 年 12 月 28 日,直 – 8 陆军型运输机首飞成功。1997 年 12 月,直 – 8 海军运输直升机研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随着使用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进步,直 – 8 不断改进升级,衍生出多种型号。如直 – 8A 在不改变直 – 8 基本型承力结构强度、刚度和传力路线的基础上,对机体结构、系统和机载设备进行改型设计,包括将机身下船体水密铆接改为普通铆接,取消浮筒;选用重量轻、性能好的机载设备和材料,如 256 雷达高度表和 661 气象雷达等;取消液压应急系统并保证双余度单备份能力,使空机重量降低 300 公斤。同时,旋翼采用尖削桨尖,提高了旋翼悬停效率,在起飞重量为 9000 公斤时,悬停高度由直 – 8 的 6000 米提升到 6700 米 。

直 – 8F 换装进口的 PT6B – 67A 发动机,最大起飞功率从 1190 千瓦提高到 1448 千瓦,升限提高到 4700 米,有效悬停由原来的 1900 米提高到 2800 米,能在 4500 米高原启动,发动机首翻期大幅增加到 3500 小时。进气口增装防沙装置,改善野外使用性能,还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复合材料桨叶替换原先的金属桨叶,提高了旋翼的寿命、效率和性能,并改装新的航电系统 。

此外,还有直 – 8K/KA 搜救直升机、直 – 8JA/JH 舰载多用途直升机等多种衍生型号不断涌现,满足不同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

二、技术特点

(一)总体布局

直 – 8 采用常规的单旋翼带尾桨布局。这种布局在直升机设计中较为常见,具有成熟可靠的特点。旋翼为 6 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挥舞铰允许桨叶在垂直平面内上下挥舞,以适应直升机飞行姿态变化和不同的气流条件,减少桨叶因挥舞产生的疲劳应力;轴向铰使桨叶能够绕旋翼轴旋转,实现桨叶的变距操作,调节升力大小;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则能有效抑制桨叶在旋转平面内的摆振运动,提高飞行稳定性。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 5 片,用于平衡旋翼产生的反扭矩,控制直升机的航向 。

(二)机身设计

机身设计独具特色,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结构。船形机身底部呈流线型,可减小在水面滑行时的阻力,便于水上起降。两侧安装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浮筒不仅为直升机在水上提供浮力,保证其漂浮能力和水面稳定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身的横向稳定性。在陆上,直 – 8 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这种起落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在各种简易机场或复杂地形条件下实现稳定的起降支撑 。

机身包括驾驶舱、货舱、尾斜梁、传动平台、船体和水平安定面 6 部分。驾驶舱设有正、副驾驶员座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可应急抛放的舱门,舱门上的滑动活动窗口方便驾驶员在复杂地形着陆时观察外界情况。货舱空间宽敞,左右前部各有一个滑动舱门,左侧还设有一个应急抛放舱门。货舱后部的尾舱门由液压作动筒操纵,采用铰链式开启方式,可作为装卸货物或车辆的跳板,在空中飞行时,通过液压电磁阀操纵,由左右液压作动筒工作,能将尾舱门打开到水平位置进行布雷等特殊作业 。

(三)动力系统

早期直 – 8 装备 3 台涡轴 – 6 型发动机,两台安装在减速器前,一台位于后。单台最大起飞功率 1128 千瓦(1550 马力) 。机内主油箱由 3 组 8 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 3900 升,燃油箱及相关舱室均配备通风系统,每组油箱有一个重力加油口,位于机身左侧,保障燃油的稳定供应和安全存储 。

后续改进型号如直 – 8A 将涡轴 6 发动机升级为涡轴 6A 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约 70 马力,有效提升了动力性能 。直 – 8F 则换装加拿大普惠公司的 PT6B – 67A 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电子燃油控制器等先进技术,最大功率接近 2000 马力,比涡轴 – 6 提高近 30%,重量却降低近 100 公斤,并且大幅提高发动机的首翻期至 3500 小时,显著降低全寿命使用费用 。

(四)航电系统

虽然直 – 8 航电系统的具体配置细节未完全公开,但从其发展历程和改进型号可推测其不断升级优化。早期型号航电系统相对简单,随着技术进步,新型号不断引入先进设备。例如,直 – 8F 在换装发动机的同时,对航电系统进行改装,在通信、导航、飞行控制等方面性能显著提升。先进的通信设备确保直升机与地面指挥中心及其他飞行器间稳定、高效的信息传输;高精度导航系统,如可能集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与惯性参考系统(IRS)等,使直升机在复杂气象和地理环境下也能准确导航;更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提高了飞行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降低飞行员工作强度,提升任务执行效率 。

三、性能参数

(一)尺寸参数

直 – 8 机体全长 23.035 米(含主旋翼),从机首到旋翼末端的长度使其拥有较大的空间布局,无论是内部装载货物、人员,还是外部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都受其影响。机体宽度 5.2 米(含两侧浮筒),浮筒的宽度设计不仅关乎水上漂浮性能,也对直升机在地面停放、运输时的空间需求有影响。机体高度 6.66 米(至主旋翼顶),这一高度配合起落架和旋翼设计,保障直升机在起降和飞行时的稳定性 。主旋翼直径 18.9 米,宽大的旋翼直径为直升机提供充足的升力,是其实现垂直起降和稳定飞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尾旋翼直径 4 米,合理的尾桨直径设计能有效平衡主旋翼的反扭矩,控制直升机的航向 。折叠后直升机长 17.07 米,宽 5.469 米,高 4.95 米,这种可折叠设计,特别是旋翼和尾梁的折叠,极大方便了舰载停放和在空间有限环境下的存储与运输 。

(二)重量参数

机体空重 6900 千克,这一重量包含机身结构、动力系统、航电设备等基本组成部分的重量,反映了直升机的基础设计和材料选用情况。最大起飞重量 10592 千克(机内燃油)或 13000 千克(外挂副油箱),表明直升机在满载燃油、货物和人员等情况下能够安全起飞的重量上限。外挂副油箱时更大的起飞重量,拓展了直升机的航程和任务半径 。

(三)飞行性能参数

最大平飞速率 273 千米 / 小时,这一速度使直 – 8 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任务,满足军事和民用领域对运输效率的要求。海平面爬升率 11.5 米 / 秒,体现了直升机在起飞初期快速提升高度的能力,在紧急救援、快速部署等任务中具有重要意义 。升限 6000 米,可使直 – 8 在一定的高空环境下飞行,避开低空复杂气象条件和部分障碍物,执行如山区运输、侦察等任务。悬停升限 5500 米(有地面效应)或 4400 米(无地面效应),地面效应指直升机在贴近地面一定高度飞行时,由于地面干扰使旋翼下洗气流受阻,从而增加升力、降低诱导功率的现象。有地面效应时更高的悬停升限,方便直升机在贴近地面的作业场景中,如在山顶、高楼顶部等进行物资吊运、人员救援等任务 。续航力 800 千米,滞空时间 4 小时 6 分钟,能够保障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具备一定的活动范围和持续作业能力,满足多种任务的基本需求 。

四、搭载能力

(一)人员运输

直 – 8 在人员运输方面能力突出。货舱可作为客舱使用,布局灵活。正常情况下,可载运 27 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可达 700 千米,能满足小规模部队的快速机动需求。在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 39 人,可用于执行大规模人员转移、兵力投送等任务。例如在军事演习或紧急救援行动中,能够一次性将较多人员运送到指定地点 。执行救护任务时,客舱座椅可沿机身内侧折叠,安放 15 副担架,载运 15 名伤病员及一名医护人员,为战场或灾害现场的伤员转运提供重要支持 。

(二)货物运输

具有强大的货物运输能力。可以载运一辆 BJ – 22 吉普及相关人员,满足特定装备和人员的协同运输需求。或装载 3000 公斤货物飞行 500 千米,在一般运输任务中,能够将大量物资运送到较远的目的地。还可外挂运送 5000 千克货物到 50 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这种外挂吊运方式适用于运输体积大、重量重且不便于装入货舱的货物,如大型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 。

(三)特殊任务搭载

在执行搜索救援任务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液压救生绞车可用于从水面或地面吊运人员,救生艇则为海上救援提供额外保障,使其能在陆地和海上高效执行救援任务,拯救遇险人员生命 。用于布雷作战时,可携带 8 枚 250 千克的水雷,通过将尾舱门打开到水平位置,利用相关设备进行水雷投放,执行海上布雷任务,构建海上防御屏障 。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 92 千米的水域以 46 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有效清除海域内的水雷威胁,保障海上航道安全 。

图片[7]-中国🇨🇳 直-8 直升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五、衍生型号

(一)直 – 8F

直 – 8F 是直 – 8A 的重要改型,于 2004 年 8 月首飞。最大的改进在于换装进口的 PT6A – 67B 发动机,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直升机的性能。发动机功率提升使最大起飞功率从 1190 千瓦跃升至 1448 千瓦,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升限提高到 4700 米,有效悬停由原来的 1900 米提高到 2800 米,能在 4500 米高原启动,显著改善了高温、高原地区的使用性能,拓展了直升机的使用范围,使直 – 8F 能够在以往直 – 8 难以适应的复杂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执行任务。发动机首翻期大幅增加到 3500 小时,降低了全寿命使用费用,提高了维护性和可靠性。进气口增装防沙装置,适应野外恶劣环境,改善了在沙尘等环境下的使用性能。同时,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复合材料桨叶替换原先的金属桨叶,提高了旋翼的寿命、效率和性能,并对航电系统进行改装,全面提升了直升机的综合性能 。

(二)直 – 8K/KA

直 – 8K/KA 是配备普惠加拿大 PT6A – 67B 发动机的搜救直升机,于 2007 年正式服役。其研发背景基于中国对专业搜救直升机的迫切需求,在自然灾害频发、海上作业风险较高的情况下,需要一款具备强大搜救能力、能适应复杂环境的直升机。

在外观设计上,直 – 8K/KA 继承了直 – 8 系列的经典布局,同时针对搜救任务进行了优化。机身外部加装了醒目的搜救标识和灯光系统,便于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被发现。机腹下方设置了专门的设备挂载点,可灵活安装各类搜救设备。

该型号直升机在动力性能上因 PT6A – 67B 发动机而显著提升。该发动机最大功率接近 2000 马力,相比直 – 8 早期型号的发动机,功率提升近 30%,重量却降低近 100 公斤,使得直 – 8K/KA 的飞行性能更加优异。最大平飞速率提升至约 280 千米 / 小时,航程增加到 850 千米左右,升限达到 4800 米,有效悬停高度提升至 3000 米,能够快速抵达偏远的搜救区域,在高海拔、高温等复杂环境下也能稳定执行任务。发动机首翻期大幅增加到 3500 小时,极大降低了全寿命使用费用,提高了维护性和可靠性。

在航电系统方面,直 – 8K/KA 配备了先进的搜索定位设备。高精度的搜索雷达具备广域扫描能力,可在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快速探测到目标的大致位置;红外热成像仪能在夜间或烟雾弥漫的环境中清晰捕捉人体和物体的热源信号,精准定位遇险人员。同时,搭载了先进的通信系统,包括卫星通信设备,确保在偏远地区也能与指挥中心保持实时、稳定的通信,及时汇报搜救情况并接收指令。

直 – 8K/KA 的搜救设备配置齐全且专业。除了一台大功率液压救生绞车,其最大吊重可达 300 千克,能从悬崖、高楼、海面等多种复杂环境中安全吊运人员;还配备了两只高性能救生艇,救生艇具备自扶正功能,可在恶劣海况下保持稳定,艇上配备了急救设备、食物、淡水等物资,为获救人员提供基本生存保障。此外,机上还设有专门的医疗急救区域,配备了担架、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能够在转运途中对重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在实际执行搜救任务时,直 – 8K/KA 通常会根据任务类型和环境制定详细的搜索方案。例如在海上搜救中,会先利用搜索雷达对大面积海域进行扫描,发现可疑目标后,再使用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精准定位。确定遇险人员位置后,液压救生绞车操作员会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绞车的下放速度和角度,将救援人员或救生设备准确送到遇险人员身边。救援人员将遇险人员固定在担架或救生设备上后,通过绞车将其安全吊运至直升机内。在陆地搜救,尤其是山区搜救时,直 – 8K/KA 会利用其良好的低空性能,在山谷、丛林等复杂地形中穿梭,通过搜索设备发现遇险人员,然后选择合适的地点悬停,实施救援。

在服役期间,直 – 8K/KA 参与了众多重大搜救行动。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中,它穿越余震不断、地形复杂的灾区,成功解救出数百名被困群众,并及时将重伤员转运至后方医院,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海上搜救任务中,多次成功营救因船只失事、海上作业遇险的人员,保障了海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三)直 – 8JA/JH

直 – 8JA/JH 为舰载多用途直升机,专为海军舰艇搭载使用而设计。采用高压起落架,以适应在舰艇甲板上的起降冲击。旋翼和尾梁可折叠,大大减少了在舰艇上停放时所占空间,便于在有限的舰艇甲板空间内进行调度和存放。加装舰上系留设备及引降设备,保障直升机在舰艇航行过程中的安全系留和准确着舰引导。在任务能力方面,可执行反潜、侦察、运输等多种任务。执行反潜任务时,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等反潜探测设备,携带反潜鱼雷等武器,对敌方潜艇构成有效威胁;执行侦察任务时,凭借先进的侦察设备,对海面目标进行搜索、监视和情报收集;同时,也能承担舰艇人员和物资运输任务,保障舰艇的日常运作和作战需求 。

图片[8]-中国🇨🇳 直-8 直升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六、服役情况与应用领域

(一)服役情况

截至 2016 年,中国陆军装备有 72 架直 – 8B 和 9 架直 – 8A 。在陆军作战体系中,直 – 8 系列直升机主要用于部队机动作战,可快速将步兵部队、特战队员等投送至战场关键区域,实现兵力的垂直机动,改变传统的作战模式,提升陆军的作战灵活性和突击能力。在武器装备运输方面,能够吊运轻型火炮、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等装备,增强部队的火力支援和防空能力。此外,还承担着战场物资运输、伤员后送等重要任务,为作战行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

中国海军装备有 20 架直 – 8 / 直 – 8A、4 架直 – 8JH、2 架直 – 8S 和超过 1 架直 – 8 AEW 。直 – 8 在海军中主要部署于大型舰艇,执行反潜巡逻、海上侦察、搜索救援等任务。直 – 8JH 等舰载型号作为多用途直升机,在反潜作战中,利用其携带的反潜设备,可对广阔海域进行搜索,发现敌方潜艇踪迹并实施攻击;在侦察任务中,凭借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设备,为舰艇编队提供实时的海空情报信息;在海上救援方面,能够快速抵达失事海域,营救落水人员 。直 – 8 AEW 作为预警直升机,可在舰队上空执行预警任务,扩大舰队的探测范围,提前发现来袭目标,为舰队防空作战提供预警支持,提升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

中国空军装备有超过 18 架直 – 8 和 8 架直 – 8KA 。在空军的应用场景中,直 – 8 系列直升机常用于执行边境巡逻、高原运输等任务。在边境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直 – 8 能够快速抵达巡逻区域,对边境进行有效管控,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在高原地区,直 – 8KA 等型号凭借其良好的高原性能,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驻守部队运送物资、人员,保障高原部队的日常运作和战备需求 。

(二)应用领域

在军事领域,直 – 8 除了上述的作战和保障任务外,还广泛应用于军事训练。为飞行员提供从基础飞行技能到复杂战术应用的训练平台,帮助飞行员熟悉直升机的操作特性和作战使用方法,提升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同时,在军事演习中,直 – 8 参与模拟各种作战场景,如兵力投送、火力支援、战场救援等,检验和完善部队的作战方案和协同作战能力 。

在民用领域,直 – 8 的应用范围同样广泛。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凭借其强大的运载能力,可搭载地质勘探设备和人员深入偏远山区、高原等交通不便的地区,为地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在航空测绘方面,直 – 8 能够携带高精度测绘仪器,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快速测绘,绘制详细的地形地貌图,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提供重要依据 。在建筑施工领域,对于一些大型建筑材料,如钢结构、预制构件等,直 – 8 可采用外挂吊运的方式,将材料准确运输到施工现场,解决地面运输难以到达的难题,提高施工效率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直 – 8 可进行空中巡逻,及时发现火情,并通过投放灭火弹、洒水等方式进行初期灭火,为地面消防人员争取时间 。在边防巡逻任务中,沿着边境线进行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非法越境等情况,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在通讯联络指挥方面,直 – 8 可作为空中通讯平台,在地面通讯设施受损或无法覆盖的区域,保障通讯畅通,为应急指挥提供支持 。此外,直 – 8 还多次参与抢险救灾行动,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承担人员搜救、物资投放、伤员转运等任务,在拯救生命、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