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心血献给中国航空事业的 “国宝级” 大师 ——202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 1951 届校友顾诵芬院士。他是中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从少年立志 “保卫蓝天”,到带领团队研制出 “ 歼教 – 1 ”“ 歼 – 8 ”“ 歼 – 8Ⅱ ” 等国之重器,更以 “三上蓝天勘抖震” 的无畏,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筑起 “自主设计” 的基石,用一生诠释了 “航空报国” 的初心。
![图片[1]-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232698-guyfen-5.jpg)
战火中埋下蓝天梦,一门三代结下 “交大缘”
顾诵芬的航空梦,始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1937 年,5 岁的他随家人迁居北平,亲眼目睹日军轰炸机肆虐长空 ——“漫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一刻,“保卫中国蓝天不再受外国侵略” 的念头,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这份志向,最终指引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结下不解之缘。高中毕业后,顾诵芬同时考取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专业,最终选择交大航空工程系 —— 不仅因交大航空学科实力雄厚,更因 “一门三代交大情”:父亲顾廷龙曾于 1924-1925 年求学交大,叔叔顾廷凤 1926-1930 年就读交大,与知名校友张煦、王宏基同班。后来,顾诵芬还将父亲的《 顾廷龙书法选集 》《 顾廷龙文集 》赠予母校,让这份缘分得以延续。
在南洋模范中学(交大前身南洋公学衍生的 “准附中”)就读时,顾诵芬已对交大严谨的学风心生向往。进入交大后,这里的教育更让他受益终身:大一物理实验报告需 “一丝不苟用英文书写”,有效数字记录必须严格对应测量精度,“ 偷懒凑数据会被老师狠狠批评 ”;英文阅读、写作与口语训练贯穿始终,专业课教材多为英文原版 —— 这些训练让他养成了 “严谨务实” 的工程师素养。大二时,季文美教授 “ 先讲问题由来、再联工程实际、最后让学生运算 ” 的授课方式,更让他掌握了 “解决工程问题的核心方法”,为日后飞机设计埋下伏笔。
![图片[2]-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237855-guyfen-1.jpeg)
彼时的交大航空工程系,名师荟萃:系主任王宏基与季文美、曹鹤荪等教授,均为留洋归国的航空专家,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 “爱校爱生” 的情怀感染学生。即便新文治堂的听课凳是临时搭建的木料,师生们仍以高涨热情投入学习 —— 这种 “朴素而坚定” 的学风,成为顾诵芬日后面对科研困境时的精神底色。
从 “歼教 – 1” 到 “歼 – 8”,在 “一穷二白” 中闯自主设计之路
1951 年 8 月,刚从交大毕业的顾诵芬,怀揣航空梦踏上北去的火车 —— 抗美援朝战争急需航空人才,他与同期交大航空系毕业生一道,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那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几乎是 “一张白纸”:飞机多为苏联专家指导下的原样复制,“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没有任何主动权 ”,顾诵芬的这句话,道尽了当时的被动。
1956 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顾诵芬担任 “歼教 – 1”(我国首架自主设计喷气式教练机)气动组组长。没有参考资料,他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 花一个星期描图吃透国外文献 ”;没有实验设备,就用医务所废针管焊铜管、裹薄铁皮做整流罩,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5 米口径小风洞做实验;历时两年,在 “ 一穷二白 ” 的条件下,“ 歼教 – 1 ” 首飞成功。因当时国际环境特殊,这一成就未公开,周恩来总理特意托人带话:“ 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 这份 “无名” 的坚守,成为顾诵芬科研生涯的常态。
![图片[3]-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257786-guyfen-6.jpg)
1964 年,“歼 – 8” 战斗机研制启动,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设计,总设计师为交大校友黄志千。然而,黄志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临危受命,与骨干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总设计师重担。1969 年 7 月 5 日,“ 歼 – 8 ” 首飞成功,但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抖震,严重影响飞行安全。
为找到问题症结,顾诵芬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不顾危险与劝阻,三次乘坐 “歼教 – 6” 战斗机,紧随 “ 歼 – 8 ” 飞行 —— 作为未受特殊训练的非专业人员,他在空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过载,近距离观察 “ 歼 – 8 ” 的气流流动情况。最终,他精准定位到抖震根源,通过技术改进彻底解决问题。1985 年,“ 歼 – 8 ” 全天候型设计定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这架凝聚着顾诵芬心血的战机,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被称为 “ 争气机 ”,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彻底摆脱 “仿制依赖”,迈入自主设计时代。
![图片[4]-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249452-guyfen-3.jpg)
老当益壮念母校,耄耋之年仍护蓝天
“若没有交大打下的基础,就没有我如今的成功”,顾诵芬始终将母校恩情铭记于心。即便科研工作再忙碌,他也从未停止对交大的回馈:捐献飞机设计模型、照片与资料供教学和校史展示;捐赠 8 万元支持闵行校区文博大楼建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空天科技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 大飞机出版工程 》总主编,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
2005 年起,他连续参与 “思源校友年度捐赠”,期盼 “ 捐助能化为学子求学夜路上的一盏灯 ”;2008 年,回校参加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典礼,作为 “ 特班 ” 班主任为首届 36 名硕士生开讲第一课;2011 年,毕业 60 周年之际,白发苍苍的他仍精神矍铄地为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眼底闪烁着 “ 为后代展望未来 ” 的光芒。母校也始终珍视这份情谊:每年新春,校领导都会赴京探望他;2011 年授予他 “ 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2018 年航空航天学院建院 10 周年时,校长林忠钦为他颁发 “ 功勋奖 ”,表彰他 “ 为国家和母校航空事业的无私贡献 ”。
即便步入耄耋之年,顾诵芬的 “航空报国” 之心从未褪色。2012 年底,他拖着患直肠癌的病体,参加 “ 运 – 20 ”(我国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试飞评审;2013 年手术住院期间,仍让工作人员送外文书刊,看到有用的资料就翻译好推荐给一线设计人员,“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帮年轻人 ”。如今,这位 “ 两院院士 ” 依旧活跃在航空领域,办公室与会议室里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 他用一生证明,“ 航空报国 ”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 “ 一辈子翱翔在蓝天 ” 的坚守。
![图片[5]-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10409-guyfen-4.jpg)
![图片[6]-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15508-guyfen-7.jpg)
高山仰止,“清芬” 永驻 —— 一位航空大师的精神传承
从少年立志到耄耋躬行,顾诵芬的一生,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从 “仿制” 到 “自主” 的缩影:他带领团队造出 “ 歼教 – 1 ”,实现 “ 中国喷气式教练机零的突破 ”;攻克 “ 歼 – 8 ” 抖震难题,铸就 “ 保卫蓝天的争气机 ”;力促 “ 运 – 20 ” 立项,推动国产大飞机发展。而他从交大习得的 “严谨务实”“自主创新” 精神,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航空人 —— 交大校友徐昌裕(“ 歼 – 8 ” 领路人)、黄志千(“ 歼 – 8 ” 首任总师)、屠基达(顾诵芬同学)、庄逢甘、王礼恒等,与他一道扎根航空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航空的崛起篇章。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顾诵芬不仅是 “ 航空报国 ” 的践行者,更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楷模。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于突破多少技术难关,更在于用信念照亮后来者的路 —— 正如他守护的蓝天永远辽阔,这份 “ 为国铸器、饮水思源 ” 的情怀,也将永远激励着交大人、航空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蓝天梦” 不断前行。
![图片[7]-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28508-guyfen-8.jpg)
![图片[8]-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29548-guyfen-9.jpg)
![图片[9]-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0309-guyfen-10.jpg)
![图片[10]-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0268-guyfen-11.jpeg)
![图片[11]-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1237-guyfen-12.jpeg)
![图片[12]-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2870-guyfen-13-1024x436.jpeg)
![图片[13]-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3510-guyfen-14-1024x683.jpeg)
![图片[14]-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5728-guyfen-15.png)
![图片[15]-顾诵芬 歼-8之父 空气动力学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8164337559-guyfen-16.png)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