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会涛 空空导弹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空导弹领域的权威专家樊会涛。他从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走出,怀揣 “科技报国” 初心投身空空导弹研制,以 “十年磨一剑” 的韧劲推动我国空空导弹实现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历史性跨越,用 “在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的信念,铸就守护中国蓝天的 “硬拳头”,更以总师思政课的形式,将科研精神与家国情怀传递给新一代青年。

图片[1]-樊会涛 空空导弹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西工大岁月,锤炼空空导弹科研初心

樊会涛的 “导弹情缘”,始于西北工业大学的求学时光。在这所被誉为 “国防七子” 之一的高校里,他系统学习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知识,不仅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在严谨的学风熏陶下,养成了 “求真务实、精益求精” 的科研作风。多年后,樊会涛仍深情回忆:“西工大的学习经历,是我日后能在空空导弹领域扎根的关键支撑。”

在校期间,他对 “如何让战机拥有精准打击的‘利器’” 产生浓厚兴趣,常常围绕空空导弹的制导原理、动力系统、作战性能等问题深入钻研。当时,我国空空导弹事业尚处于追赶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这让樊会涛暗下决心:“未来一定要投身这一领域,为中国战机打造属于自己的先进空空导弹。” 这份初心,成为他日后数十年科研生涯的精神动力。

从西工大毕业后,樊会涛如愿进入空空导弹研制领域。校园里锤炼的专业能力与科研态度,让他在基层工作中快速成长 —— 无论是导弹设计图纸的绘制,还是试验数据的分析,他都以 “零误差” 为标准,逐步从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为后续主持重大型号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三代到四代,实现空空导弹历史性跨越

随着国防需求的提升,我国亟需突破先进空空导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樊会涛临危受命,先后主持多个空空导弹型号的研制工作,其中最关键的突破,便是推动我国空空导弹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代发展。

第三代空空导弹虽能满足基本作战需求,但在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射程等方面仍有不足。樊会涛带领团队从 “制导系统优化”“动力装置升级”“抗干扰技术突破” 三大核心方向入手,逐一攻克难题:为提升制导精度,他们创新采用 “复合制导技术”,融合雷达制导与红外制导优势,让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精准锁定目标;针对动力不足问题,团队研发新型推进剂,大幅提升导弹射程,使我国战机具备 “超视距打击” 能力;面对国外先进的电子干扰技术,他们自主研发 “自适应抗干扰算法”,让导弹能灵活规避干扰,确保打击效率。

图片[4]-樊会涛 空空导弹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在第四代空空导弹研制中,樊会涛更是提出 “体系化设计” 理念 —— 不再局限于导弹本身性能的提升,而是将其与战机的航电系统、预警系统深度融合,实现 “发现即打击” 的作战闭环。当时,国际上第四代空空导弹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核心数据严格保密。樊会涛团队没有任何参照,只能 “摸着石头过河”:仅为验证一项制导算法,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仿真试验;为解决导弹高速飞行时的气动加热问题,他们反复优化弹体结构,最终成功突破 “高速气动热防护” 等世界性难题。

经过数年攻坚克难,樊会涛主持研制的第四代空空导弹成功列装 —— 这款导弹不仅在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射程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实现了 “全空域、全天候、多目标打击” 能力,让中国战机拥有了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命中” 的优势。有国外军事专家评价:“中国第四代空空导弹的列装,标志着其空中防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研制过程中,樊会涛始终强调 “科技要有硬拳头”。他常对团队说:“武器装备是用来保家卫国的,性能上差一点,战场上就可能吃大亏。我们不能满足于‘并跑’,必须追求‘领跑’。” 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带领团队创造了我国空空导弹研制的多项纪录 —— 某型号导弹从立项到列装的周期,较以往缩短近 30%;部分核心技术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后续空空导弹迭代奠定基础。

图片[5]-樊会涛 空空导弹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重返母校讲思政,点燃青年国防热情

在科研之外,樊会涛始终关注青年人才培养。2025 年 6 月 15 日,他重返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做客 “翱翔名家讲堂”,为师生带来题为《 空空导弹发展历程 》的总师思政课。报告中,他不仅系统回顾我国空空导弹从 “艰难起步” 到 “自主创新” 的历程,更结合自身经历,向青年学子传递 “科技报国” 的信念。

“在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拳头不硬不行!” 樊会涛以这句话开篇,用生动的案例讲述空空导弹对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勉励学子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他动情分享自己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的经历:“曾有一次试验遭遇失败,团队连续一周不眠不休分析数据,最终找到问题根源。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唯有‘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报告会后,樊会涛还与校、院两级铸剑班及航天学院陈士橹飞天班学生代表深入交流,针对 “科技创新思维培养”“总师型人才特质”“职业生涯规划” 等问题,结合自身经验耐心解答。他特别强调:“成为国防科技人才,既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系统工程思维,更要胸怀家国的格局。” 交流尾声,他向学生代表赠送钤有个人印章的《 空空导弹作战概论 》,每一本书都寄托着他对青年学子 “投身国防、勇担使命” 的殷切期望。

学生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以樊会涛为榜样,学习他 “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 与 “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而这种 “传帮带” 的育人方式,也让空空导弹领域的科研精神得以传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培育了新一代 “后备军”。

图片[6]-樊会涛 空空导弹专家-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以 “硬拳头” 护蓝天,以赤子心传薪火

樊会涛的一生,是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从 “追赶” 到 “领跑” 的缩影。他用数十年科研生涯,铸就了守护中国蓝天的 “硬拳头”—— 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空空导弹的跨越,不仅提升了我国空中防御能力,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彰显了中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实力。

如今,已成为领域权威的樊会涛,仍未停下脚步:一方面持续关注空空导弹前沿技术,为后续型号迭代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学术交流等方式,向青年传递科研精神与家国情怀。他用行动证明,国防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 “造利器”,更是 “育新人”。

正如他所说:“空空导弹是战机的‘拳头’,而科技工作者的‘拳头’,是过硬的技术与坚定的信念。” 在樊会涛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引领下,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必将持续突破,为守护国家空天安全、实现航空强国梦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