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 052D 盾舰总设计师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工程专家潘镜芙的故事 —— 一位用毕生心血,为新中国 “铸舰” 护航,见证人民海军从 “黄水” 走向 “深蓝” 的传奇科学家。

图片[1]-潘镜芙  052D 盾舰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1986年,工作中的潘镜芙。

少年梦起:黄浦江畔的 “铸舰” 初心

1930 年,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7 岁时,为躲避战乱,他随家人乘小船逃往上海。夜晚的黄浦江面上,灯火通明的日本军舰与外国大船映入眼帘,却没有一艘属于中国。“如果长大能造自己的军舰就好了”—— 这个念头,在年幼的潘镜芙心中埋下了 “铸舰梦” 的种子。

1948 年,潘镜芙报考大学时,因舰船设计专业前景不明,暂将梦想搁置,选择了就业前景更明朗的浙江大学电机系。但命运的齿轮始终朝着初心转动:1952 年毕业后,他先参与新中国第一台 6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的设计,为工业起步筑基;1955 年,组织安排他进入一机部船舶局,正式投身舰艇设计,儿时的梦想终成事业航向。1961 年,中国舰船总体研究设计所 —— 第七〇一研究所成立,潘镜芙在此扎根近 60 年,将一生与新中国舰船事业牢牢绑定。

图片[2]-潘镜芙  052D 盾舰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1951年,潘镜芙(站立排左三)与美术队游杭州西湖合影。

逐梦深蓝:两代四型驱逐舰的 “破壁” 之路

在潘镜芙的职业生涯中,最耀眼的成就,是主持完成我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的研制,每一步都走在 “从 0 到 1” 的突破之路上。

1. 65 型护卫舰:敢为人先的 “电制革命”

1962 年,我国启动第一艘65 型火炮护卫舰研制,当时全国船舶均采用直流电制。负责电气设计的潘镜芙大胆提出:“改用交流电制”。面对 “创新必遇风险” 的挑战,他坚持推进改革,最终在中国军舰上首次成功应用交流电制 —— 这一突破不仅适配护卫舰需求,更成为此后我国所有水面舰艇、民用船舶的通用标准,奠定了舰船电气设计的基础。

2. 051 型驱逐舰:拉开 “系统工程” 序幕

1965 年,潘镜芙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 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常规:首次在驱逐舰上安装舰对舰导弹,并将导弹、舰炮、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整合为 “武器系统”,大幅提升命中率。首舰靶场试验时,导弹 “四发四中” 靶船,彻底改变了我国舰艇 “单一装备作战” 的模式,拉开中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1971 年底,我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 ——济南舰试航交船。为检验性能,潘镜芙随舰参与两年多的扩大试验:在东海 5 米高的巨浪中,舰船在顺浪、顶浪、斜浪中剧烈颠簸,他一边呕吐不止,一边坚守现场指挥,直至试验圆满完成。正是这份坚守,让051 型驱逐舰成为新中国海军的 “初代主力”。

图片[3]-潘镜芙  052D 盾舰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潘镜芙(右二)在052总师办工作时的照片
3. 051Z 型指挥舰:护航 “第一岛链” 突破

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潘镜芙率团队攻克远洋油水补给难题,设计出051Z 型 “合肥号” 导弹驱逐舰—— 我国首艘海军指挥舰。1980 年,6 艘051 型驱逐舰组成护航编队,在 “合肥号” 率领下突破第一岛链,横跨赤道抵达南太平洋,完成我国海军首次远洋护航任务。这一航迹,标志着人民海军从 “近海防御” 向 “远海作战” 的转型,彻底告别 “黄水海军” 的标签。

4. 052 型驱逐舰:迈向 “自动化作战” 新纪元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第二代052 型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他进一步强化 “系统工程” 理念:将舰上武器、电子设备整合为 “作战系统”,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面对 “电子设备互不干扰” 的难题,他组织攻关小组排查数百条可疑原因,最终解决卫星通信与雷达同时开机的干扰问题,填补了国内电磁兼容技术空白。

1994 年、1996 年,052 型哈尔滨舰、青岛舰先后交付。这两型舰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大功率燃气轮机的国产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97 年,哈尔滨舰随编队访问美、墨、秘、智四国,完成中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2002 年,青岛舰实现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 —— 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潘镜芙的设计奠基。

图片[4]-潘镜芙  052D 盾舰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潘镜芙院士书桌前伏案学习

筑梦一生:从 “铸舰” 到 “传薪” 的坚守

潘镜芙的 “铸舰” 之路,也是一部 “舍小家为大家” 的奉献史。从 1966 年迁到南京,到 1997 年返回上海,他与妻女分居 31 年,每年仅一次探亲假。随身携带的口琴,曾吹着《送别》寄托思念;晚年时,琴音变成《军港之夜》,那些与军舰相伴的岁月,成了他最珍贵的记忆。

2018 年,88 岁的潘镜芙从第七〇一研究所退休,但他的 “深蓝情怀” 从未褪色:每天坚持伏案学习 4 小时,从零钻研量子力学、大数据、计算机编程,还时常与孙辈交流学习心得。他用行动证明:军工科研者的探索,永远没有 “退休” 的终点。

图片[5]-潘镜芙  052D 盾舰总设计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潘镜芙(左四)在051型舰艇上指导工作。右下图 潘镜芙在052型驱逐舰作战指挥室内工作

结语:以匠心托举 “深蓝” 未来

65 型护卫舰052 型驱逐舰,从交流电制革新到作战系统突破,潘镜芙用一生践行了 “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洪流” 的誓言。他主持研制的舰艇,不仅填补了我国海军装备的多项空白,更推动了造船、冶金、电子等工业的整体发展,为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筑牢了根基。

如今,中国海军的航迹已遍布全球,但我们不会忘记:正是一代代像潘镜芙这样的 “铸舰人”,以匠心守初心,以实干破难题,才让 “中国军舰” 从黄浦江的梦想,变成了驰骋大洋的现实。向潘镜芙院士致敬,向所有为国防事业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