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GSh-30-1 30毫米机炮

图片[1]-中国🇨🇳 GSh-30-1 30毫米机炮-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型号与类型
中文名称:GSh-30-1 30毫米航空机炮
英文名称:GSh-30-1 30mm Aircraft Cannon
武器类型:单管转膛式航空机炮
体型数据
全长:约1,560毫米
宽度:约230毫米
高度:约250毫米
重量:
– 不含弹药:约46公斤
– 含150发弹药:约70公斤
性能参数
射速:约1,500-1,800发/分钟
初速:约860米/秒
有效射程:约2,000米
最大射程:约4,000米
弹药参数
弹药规格:30×165毫米
弹药类型:
– OFZ-30高爆燃烧弹
– API-30穿甲燃烧弹
– APIT-30穿甲燃烧曳光弹
穿甲能力:
– 500米距离:75毫米均质钢装甲
– 1,000米距离:50毫米均质钢装甲
爆炸威力:
– OFZ-30:装药约100克TNT当量
– 有效杀伤半径:约5-8米
制造与出口
制造厂家:俄罗斯图拉仪器设计局(KBP)
出口情况:已出口至中国、印度、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国
研发背景
– 自主研发,1970年代末开始研制
– 1984年正式列装苏联空军
北约名称
GAU-8型
挂载机体
俄罗斯战机:
– 苏-27系列(苏-27、苏-30、苏-35等)
– 米格-29系列(米格-29、米格-35等)
– 苏-34战斗轰炸机
出口适配机型:
– 中国歼-11、歼-15、歼-16
– 印度苏-30MKI、米格-29UPG
– 越南苏-30MK2、苏-27SK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M61A1火神炮
M61A1口径20毫米,射速6,000发/分钟
GSh-30-1口径更大,单发威力更强
M61A1射速更高,持续压制能力更强
法国DEFA 554
DEFA 554口径30毫米,射速1,200发/分钟
GSh-30-1射速更快,重量更轻
DEFA 554可靠性更高
中国23-3型机炮
23-3型口径23毫米,射速2,400发/分钟
GSh-30-1口径更大,威力更强
23-3型重量更轻,射速更高

研制背景与设计定位

GSh-30-1 型 30 毫米机炮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苏联。彼时,苏 27 和米格 29 等新型战斗机正处于研制阶段,鉴于越南战争中美军麻雀空空导弹表现不佳,近距离空战频繁发生且机炮发挥重要作用,苏联工程师决定为新战机配备一门强大的机炮。当时苏联国内已有的图拉仪器设计局研制的 GSh-30 双管加斯特机炮,虽性能尚可,但重达 115 千克,对于追求高机动性、轻量化设计的新型战斗机而言太过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图拉仪器设计局开启了新型轻量化机炮的研发征程。1974 年,原型 TKB-687 诞生,重量仅 44 千克,因其重量与芭蕾舞女演员最佳体重相近,获绰号 “芭蕾舞演员”。经过改进,1977 年该炮正式定型为 GSh-30-1,尽管重量微增至 46 千克,但仍是全球最轻的 30 毫米航炮,主要用于为空战中的战机提供近距离自卫与攻击手段,同时兼顾对地攻击任务,成为苏联及后续俄罗斯多型战斗机的标准配置武器。

构造设计与物理参数

  • 重量体系:全备重量 46 千克,在同口径机炮中重量优势显著,极大降低了战机负载压力,有利于提升战机的机动性与航程。相比之下,美国 M61A1 型 20 毫米机炮重达 114 千克,即使轻量化后的 M61A2 仍重 92 千克 。其重量轻主要源于创新性设计,如取消传统炮箱(机匣),摒弃了容纳所有活动零件的常规设计思路,从根本上减轻了重量。
  • 外形尺寸:全长 1978 毫米,炮管长 1500 毫米。紧凑的外形设计使其能适配多种战机的内部空间布局,便于在战机有限的空间内安装。
  • 炮管与弹药:发射 30×165 毫米弹药,弹头重 390 克。炮管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内膛经过特殊镀铬处理,以提升耐烧蚀性能。但由于追求轻量化,炮管管壁相对较薄,在高射速射击时烧蚀问题较为突出。
图片[2]-中国🇨🇳 GSh-30-1 30毫米机炮-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30mm 口径机炮弹药

射击性能与技术原理

  • 射速:理论最高射速可达 1800 发 / 分钟,但为减少炮管磨损,实际作战或训练中通常将射速限制在 1500 发 / 分钟以下。其独特的供弹设计,仅依靠一个大弹簧推动杠杆,将炮弹快速踹入弹膛,推弹入膛过程仅需 1.5 毫秒,在减重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射速 。
  • 初速:炮弹初速度在 860 – 900 米 / 秒,弹头形状尖长且弹重较大,在飞行过程中降速较小。相比西方 30 毫米航炮(初速通常 1000 米 / 秒),虽初速略低,但凭借较大的弹重和弹头内较多的装药,在威力上具有优势。高初速结合尖长弹头,使得炮弹飞行时间较短,受横风估算误差、提前量估算误差、标尺估算误差等影响较小,从而提高了命中精度。
  • 后坐力与平衡:膛压高达 49 兆帕,弹壳抛壳速度达每秒 100 米,抛壳过程混乱无规律。苏联设计师认为高速抛出的弹壳能平衡掉一部分后坐力,但实际上该炮后坐力控制主要依靠精心设计的短行程后座作用自动原理,炮身整体紧凑且质量分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坐力对射击稳定性的影响。
  • 冷却技术:为解决在超高射速下严重的炮管发热问题,GSh-30-1 创新性地采用水冷炮管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水冷航炮。水箱位于弹膛部位,当炮管升温后,水汽会顶开阀门,进入炮管和套筒内壁的小缝隙,通过水汽的循环流动带走整根炮管的热量,有效保障了连续射击时炮管的性能与寿命。

命中精度与有效射程

  • 命中精度:官方资料显示其立靶散布仅有不到两个密位,射击精准度极高。米格 – 29 的副总设计师瓦尔登伯格曾评价,若早知该炮如此精准,会减少飞机一半载弹量以减轻飞机总重量。其高精度得益于高初速带来的较短飞行时间,以及稳定的射击机构和先进的火控瞄准系统配合(当战机配备高精度激光测距 / 瞄准系统后,进一步提升了射击精度)。
  • 有效射程:对抗空中目标时,最大有效射程为 200 – 800 米;打击地面目标时,有效射程为 1200 – 1800 米。在实战中,空中目标多处于高机动性状态,200 – 800 米的射程范围能确保在近距离空战中快速捕捉并攻击目标;对地面目标的有效射程则可用于对敌方轻型装甲车辆、地面工事、人员集群等目标进行打击。

弹药类型与毁伤效能

  • 弹药类型:主要配备高爆燃烧弹、穿甲燃烧弹等弹药类型。高爆燃烧弹装填有高能炸药和燃烧剂,命中目标后炸药爆炸产生强大冲击波,同时燃烧剂引发大面积燃烧,对飞机蒙皮、内部设备以及地面轻装甲目标、易燃物等具有极强的破坏效果;穿甲燃烧弹则采用高强度穿甲弹头,可击穿一定厚度的装甲,随后燃烧剂对装甲内部目标进行毁伤,能有效对付敌方装甲车辆、坚固工事等。
  • 毁伤效能:以高爆燃烧弹为例,在有效射程内命中飞机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撕裂飞机蒙皮,引发内部燃油起火、设备损坏,大概率使敌机失去战斗能力甚至直接空中解体;对地面目标,爆炸可在半径数米范围内形成弹坑,对半径 10 米左右的人员造成致命杀伤,对轻型装甲车辆能破坏其外部结构、瘫痪内部设备。穿甲燃烧弹可在近距离击穿 10 – 20 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对装甲车辆内部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破坏。

挂载平台与备弹情况

  • 挂载平台:被广泛安装在众多俄罗斯现役机型上,如米格 – 29 系列战斗机(在机身左侧机翼根部安装)、苏 – 27 系列战斗机(在机身右侧机翼根部安装)、苏 – 33 舰载战斗机、苏 – 34 战斗轰炸机、苏 – 35 多用途战斗机、苏 – 57 第五代战斗机等 。此外,我国引进苏 27 后,歼 – 11 系列、歼 – 15 舰载机、歼 – 16 多用途战斗机也采用了该型机炮或其衍生型号。
  • 备弹情况:不同机型备弹量有所差异。苏 – 27 系列战机弹舱内通常装有 150 发备用炮弹;苏 – 34 战斗轰炸机备弹量为 180 发;米格 – 29 系列战斗机最初备弹 150 发,到米格 – 29K 则减少为 100 发 。有限的备弹量决定了该炮在使用时需精准控制射击时机与次数,以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可靠性与寿命

  • 可靠性:在实际使用中,GSh-30-1 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针对可能出现的哑弹问题,其在弹膛侧面安装了辅助点火器。若某发炮弹在 0.15 秒内未被击发,火控系统自动认定为哑弹,激活辅助点火器,直接从侧面打穿弹壳击发炮弹,确保射击连续性。同时,其简单可靠的机械结构,在经历复杂的高空高机动飞行环境以及频繁射击后,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故障率较低。
  • 寿命:由于追求极致轻量化,GSh-30-1 几乎被当作消耗品使用。炮管连射 150 发就可能报废,即使在火控系统管理下,炮管寿命也仅有 1000 发左右,全炮寿命约 2000 发。较短的寿命意味着在频繁作战或高强度训练中,需要经常更换炮管甚至整门机炮,增加了维护成本与时间。

改进升级与未来发展

  • 改进升级:后续型号在保持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对炮管材料进行改进,采用新型耐高温、耐磨损合金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炮管寿命;优化火控系统连接接口,使其与战机新型火控系统兼容性更好,射击精度进一步提高;对水冷系统进行微调,提高冷却效率,保障长时间连续射击性能。
  • 未来发展:随着战机作战环境日益复杂,对机炮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 GSh-30-1 可能朝着进一步提升射速、增大射程、提高精度以及大幅延长寿命的方向发展。同时,配合新型弹药研发,如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制造弹头,提升穿甲能力与爆炸威力;研发具备智能引信的弹药,根据不同目标自动调整爆炸方式,以适应未来多样化的作战场景,在近距空战与对地支援作战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