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军力

日本自卫队是东亚地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军事力量,其战力在防御性框架下呈现出装备精良、技术先进、注重协同的特点。日本自卫队由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及新兴领域作战力量构成,总兵力约 25 万人2,2025 年防卫预算达 8.7 万亿日元(占 GDP 的 1.4%),支撑其装备更新与能力拓展。

概述

参数分类 详情
陆上自卫队
总兵力:约15万人
主要编制
5个方面队(北部、东北、东部、中部、西部)
15个师团/旅团(含1个装甲师、8个步兵师、6个旅团)
1个空降旅、1个直升机旅、5个防空群
主要装备
坦克:约1000辆(含74式、90式、10式主战坦克)
装甲车:约3500辆
火炮:约500门(含FH-70自行榴弹炮等)
任务与防区
北部方面队:北海道地区防御
东北/东部方面队:本州岛东部防御
中部方面队:本州岛西部及四国岛防御
西部方面队:九州岛及冲绳地区防御
海上自卫队
总兵力:约4.5万人
主要编制
4个护卫队群(每个群含8艘驱逐舰)
6个地方队
潜艇舰队(含2个潜水队群)
主要装备
驱逐舰:36艘(含8艘宙斯盾舰)
护卫舰:10艘
潜艇:22艘(苍龙级、大鲸级)
直升机航母:2艘(出云级、加贺级)
任务与防区
护卫队群:负责远洋作战与反导任务
地方队:负责近海防御
潜艇部队:负责反潜与海上封锁
航空自卫队
总兵力:约4.7万人
主要编制
航空总队(含北部、中部、西部航空方面队)
航空支援集团、航空教育集团等
主要装备
战斗机:约260架(F-15J/DJ 201架、F-2A/B 62架)
预警机:13架(E-2C、E-767)
运输机:约60架(C-1、C-2、C-130等)
防空导弹:爱国者PAC-3等28个中队
任务与防区
北部航空方面队:北海道地区防空
中部航空方面队:本州岛中部防空
西部航空方面队:九州岛及冲绳地区防空
西南航空混成团:负责西南诸岛防空
准军事力量
海上保安厅:约13,700人
装备:巡逻船63艘(含12艘大型巡视船)、飞机75架
主要负责领海警备、海上执法
军事预算
2024年度防卫预算:约5.59万亿日元(约510亿美元)
占GDP比例:约1.24%
重点发展方向:
• 远程打击能力(计划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
• 太空/网络/电磁领域能力
• F-35战斗机(计划装备147架)
图片[1]-日军军力-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陆上自卫队

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美军占领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解散了旧日本军队。1946 年日本颁布和平宪法,规定放弃战争、不保持战争力量。但随着冷战形势变化,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为填补驻日美军转赴朝鲜战场产生的力量真空,在美国授意下,日本于 1950 年 7 月重建陆上军事力量,当时称为 “ 警察预备队 ”。1954 年 7 月,正式改称 陆上自卫队 。此后,日本通过多个防卫计划大纲和防卫力量发展计划,逐步推进陆上自卫队的军力建设。2018 年 3 月,陆上自卫队在朝霞基地成立陆上总队,作为最高指挥机构,以统辖各方面队,加强与驻日美陆军及其他自卫队军种的协调。

编制结构

  • 方面队 :最大战略战役作战单位,由 2-4 个战斗师、1-2 个直辖旅和直属部队组成,一般由中将军官指挥。日本陆自卫队共编为 5 个方面队。
  • 师旅级单位 :包括 12 个摩托化步兵师和机械化师、1 个装甲师、2 个混成旅、1 个空降旅、1 个炮兵旅、2 个高炮旅等。主要部队中 “平时地区配备部队” 有 8 个师团 6 个旅团,“机动运用部队” 有 1 个装甲师团、1 个空降团、1 个直升机团。
  • 其他 :还编有 4 个防群、4 个训练旅、2 个训练团、5 个工兵旅、1 个直升机旅、5 个武装直升机中队等。此外,陆上自卫队直接管辖 “ 水陆机动团 ”,下辖本部 / 教育队、第 1 联队、第 2 联队、战斗上陆大队、特科大队等多个单位。

装备情况

  • 主战坦克
    • 74式 主战坦克 :由日本 三菱重工 在上世纪 70 年代研制,研发期间叫做 STB74 ,1974 年正式定型。战斗全重 38 吨,车身长度 9.41 米,宽度 3.1 米,高度 2.25 米。主武器配备一门 L7A1 型 105 毫米线膛炮,另有一挺 7.62 毫米并列机枪,炮塔顶部还有一挺 12.7 毫米重机枪。目前仅有少量仍在服役,大部分已被 90 式 和 10式 主战坦克 替代。
    • 90式 主战坦克 :三菱重工上世纪 90 年代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用于取代早期的 61 式和 74 式主战坦克。车身长度 9.75 米,宽度 3.33 米,高度 2.33 米,战斗全重 50.2 吨。搭载三菱的 10ZG32WT 水冷二行程 V 型 10 缸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 1500 马力,最高行进速度每小时 70 公里,车身采用复合装甲。主武器为一门 120 毫米 RH120 型滑膛炮,车内配备 74 式 7.62 毫米同轴机枪,炮塔顶部有一挺 M2 型 12.7 毫米重机枪。
    • 10式 主战坦克 :三菱重工在 21 世纪初期研制的新型主战坦克,2012 年 1 月 10 日正式服役。战斗全重 44 吨,车身长度 9.42 米,宽度 3.24 米,高度 2.3 米,搭载 V8 两行程水冷柴油引擎,最大功率 1200 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 70 公里。外部采用模块化装甲,可依据作战环境安装不同型号装甲。主武器为一门 120 毫米 44 倍口径滑膛炮,还配备 7.62 毫米并列机枪和 12.7 毫米高射机枪 。该坦克具备 360 度战场态势观察和 360 度激光报警能力,有效射程内首发命中率可达到 95%,穿甲厚度可达 750 毫米左右,在反恐作战和城市战中作战性能较为突出 。
  • 装甲战车
    • 89型 装甲步兵战车 :装备数量约 46 辆,具备一定火力和防护性能,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全车战斗重量为 26.5 吨,车身长度为 6.8 米,车身宽度为 3.2 米,车身高度为 2.5 米,车舱可容纳 6 – 8 名步兵。主武器为一门 35 毫米机炮,副武器为一挺 7.62 毫米机枪,炮塔外部还可挂载 79 式反坦克导弹。动力部分采用直列 6 缸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 600 马力,最快行驶速度每小时 70 公里。
    • 60型 、73 型 、82型 装甲运兵车 :73 式装甲运兵车由三菱重工在 1970 年开始研制,1973 年正式定型,1974 年交付陆上自卫队,用以代替 60 式履带装甲运兵车。车身长度 5.8 米,高度 2.2 米,宽度 2.82 米,武器部分架设 1 挺 12.7 毫米重机枪,副驾驶位置有 1 挺 7.62 毫米并列机枪,车舱内部可容纳 10 名步兵。82 式属于通信指挥车,没有采用炮塔,在车身尾部安装一挺 12.7 毫米重机枪作为防御武器,车内搭载 JVRC6 车载无线电、N1 无线电台、警报器、接收器和调频波等电子通信设备,战斗全重 14.1 吨,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 100 公里。
    • 96式 装甲输送车 :小松研究所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为陆上自卫队研制的 8×8 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1996 年定型并服役。车身长度 6.84 米,宽度 2.48 米,高度 1.85 米,战斗全重 14.5 吨。
    • 16式 机动战车 :2004 年日本防卫厅提出新一代轮式装甲战斗车辆研制计划下诞生的 8×8 重型轮式战车,配备 91 式高爆 / 破甲多用途弹,主要打击轻型装甲目标,弥补了日本 74 式主战坦克退役留下的空缺,将配合 90 式主战坦克和 10 式主战坦克作战。
    • 新型轮式步兵战车 :战斗全重在 26 吨以下,车长 8.09 米、宽 2.98 米、高 2.87 米(至炮塔顶),采用 8×8 全轮驱动,机动性较强。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为 100 千米 / 小时。该车外形接近德国 “拳师犬” 轮式战车,采用大倾角车首设计,加装附加装甲,具备较好防弹性能。车体前部右侧是驾驶舱,左侧是发动机舱,中后部车体增高以扩大载员舱空间。车体中部偏右位置安装一座无人炮塔,配备楔形装甲,主要武器是一门美制 MK44 “大毒蛇”Ⅱ 型 30 毫米链式机关炮,可发射穿甲弹、燃烧弹和高爆弹等,速射 200 发 / 分,能在 1000 米距离上击穿 100 毫米均质钢装甲,还可发射两种可编程智能炸弹打击隐蔽目标。战车后部载员舱可搭载 9 名全副武装人员,人员从尾门或顶门上下车。
    • 新型自行迫击炮 :与新型轮式步兵战车采用相同底盘,车体中部有一个车长指挥塔和一个炮长舱盖,后部是战斗室,安装一门 120 毫米迫击炮,打开顶部舱盖后可进行全向射击,最大射程超过 8000 米,用于执行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 牵引式火炮
    • FH70 牵引式榴弹炮 :由英德意三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联合研制的 155 毫米口径牵引式榴弹炮,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炮兵火力的支柱性装备之一。该炮可以分解为三大部分,包括炮身、装填装置、摇架在内的起落部分(重 4150 千克);包括坐盘、上架、辅助推进装置、悬挂装置、大架、炮轮在内的炮架部分(重 2980 千克),以及备有直接瞄准和间接瞄准两种方式的瞄准装置部分。其炮身采用电液驱动方式进行高低和方向瞄准,没有一般火炮所采用的高低轨机械传动装置及相应手轮,靠瞄准手座位处的两个操纵手柄操作。该炮战斗全重 9300 千克,使用了英国 FV520 高强度半马氏体时效钢焊接而成的轻型炮架,与二战时相比,同等效能火炮重量约减轻了 60%。行军状态下,炮管可向后转动 180 度后用夹紧装置固定在大架上,此时火炮整个长度减小到 9.8 米,可用 C – 130 级别的中型运输机运输,也可由 CH47 或是 CH53 级别的重型直升机进行吊运。
    • 19 式 卡车炮 :2019 财年正式加入现役,由日本制钢所试制。首批 7 辆共耗资 51 亿日元,平均每辆造价高达 7.29 亿日元,约 685 万美元,第二批 7 辆单炮造价降低到 6.17 亿日元,折合 631 万美元。研制目的是取代 FH70 155 毫米牵引式榴弹炮 。
  • 防空系统
    • 81 式 近程防空导弹 :为地面部队提供近程防空保护,应对低空飞行目标。
    • 93 式 近程防空导弹 :具备一定的低空防御能力,在近程防空体系中发挥作用。
    • 爱国者 防空导弹系统 :日本引进的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用于拦截中远程来袭的空中目标,提升了日本陆自的区域防空能力,能够应对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飞机等多种目标威胁 。
  • 其他装备
    • AAV7A1 两栖突击车 :用于两栖作战,具备一定的人员和装备输送能力,可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作用 。
    • XC – 2 大型运输机 :可用于兵力和装备的远程投送,增强了日本陆自在国内及一定区域内的兵力快速部署能力 。
    • LAV 轻型装甲车 :大量采用的一种轻型 4×4 越野车,由小松研究所设计,2002 年服役。用途类似美军悍马,主要运载步兵班作战,可在车身顶部安装 M2 重机枪或者米尼米轻机枪,也可搭载反坦克导弹或防空导弹。车身战斗全重 5.5 吨,带有 10 毫米厚的钢质装甲,可抵挡 7.62 毫米弹药攻击,搭载一台 4 缸柴油引擎,最高行进速度每小时 100 公里 。
    • 01 式 轻型反坦克导弹 :日本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自行研制,2001 年开始装备。主要用于对付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一些轻型装甲目标,以及混凝土工事。配备激光瞄准系统,可单兵便携,也可使用支架或安装在吉普车和装甲车上使用 。
    • “ 铁拳 ”-3 单兵反坦克武器 :德国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装备的单兵反坦克武器,21 世纪初期日本陆上自卫队也装备了该武器。发射穿甲弹在 400 米距离内,可穿透 700 毫米厚的装甲,弹头还可携带高爆弹、化学弹、燃烧弹等 。
    • M72 单兵火箭筒 :美军在越南期间采用的一次性火箭发射器,主要针对坦克、装甲车和碉堡以及防御工事。炮管采用玻璃纤维材质,重量较轻,便于携带,日本陆上自卫队采购了一定数量 。
    • M2 重机枪 :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面作为防御武器 。
    • HK MP7 微型冲锋枪 :装备 10 式坦克驾驶员、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驾驶员和指挥机构的军官 。
    • M4A1 卡宾枪 :从美国采购,装备陆上自卫队的战车驾驶员、指挥官、侦察兵和非一线作战人员使用,发射 5.56×45 毫米小口径弹药,侦察兵使用的型号还可在枪身底部安装 M203 榴弹发射器 。

兵力部署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兵力部署主要基于其本土防御需求,重点关注周边海域和岛屿安全。北部方面队主要负责北海道地区的防御,应对来自北方的潜在威胁,部署有 第 7 装甲师团 等主力部队。东部方面队拱卫东京等政治经济中心,下辖第 1 师团等单位。中部方面队负责日本中部地区防务。西部方面队主要针对西南方向,尤其是与朝鲜半岛和中国相关的区域,部署有多个师团和旅团。南部方面队重点关注九州和冲绳地区,“ 水陆机动团 ” 驻扎在长崎县佐世保的 相浦基地 ,未来可能会在原 冲绳美军基地 汉森营 增设第 3 个联队,以加强对西南岛屿的控制和防御。

作战能力特点

  • 优势: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较为先进,部分装备如 90 式 主战坦克 、10 式 主战坦克 、89 型 装甲步兵战车 等在性能上处于世界前列,具备较强的地面作战能力。其注重岛屿作战能力建设,通过组建 “水陆机动团”,装备两栖突击车等,在岛屿登陆和防御方面有一定优势。此外,日本陆上自卫队与美国陆军交流密切,经常举行联合军演,如 2019 年曾举行大规模网络战联合军演,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的作战理念和技术。借助日本国内发达的公路交通,其轮式装甲车辆发展较好,像 16 式 机动战车 以及新研发的轮式步兵战车和自行迫击炮等,具有轻量化、高机动性特点,能在日本列岛内进行机动作战 。
  • 劣势: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受和平宪法限制,其军事发展在名义上受到诸多约束,虽然近年来日本不断突破限制,但在国际舆论等方面仍面临一定压力。此外,日本陆上自卫队兵力规模相对有限,其编制定员约 15 万 5 千人,在应对大规模战争或长期消耗战方面可能存在兵力不足问题。同时,日本资源匮乏,武器装备的许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在战时可能面临供应链中断等风险。其轮式装甲车虽机动性强,但部分车辆缺乏两栖作战能力,在离岛作战中存在局限 。
图片[2]-日军军力-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海上自卫队

日本海上自卫队是日本自卫队的海上分支,成立于 1954 年,其主要职责包括保卫日本领海、确保海上交通安全、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及灾害救援等。以下从编制、主要装备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编制与部署

日本海上自卫队由海上幕僚监部(相当于海军参谋部)统筹指挥,下辖多个护卫队群、潜水队群、航空集团等单位,总兵力约 4.5 万人(含文职人员),主要部署在横须贺、佐世保、吴港、舞鹤、大凑等重要军港。

二、主要装备详情

(一)水面作战舰艇

  1. 航空母舰(直升机驱逐舰改装)
    • 出云级 :2 艘,分别为 “ 出云 ” 号( DDH-183 )和 “ 加贺 ” 号( DDH-184 )。
      • 标准排水量约 1.95 万吨,改装后可搭载 F-35B 垂直起降战斗机,具备一定远洋作战能力,是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吨位最大的舰艇。
      • 配备 OPS-50 有源相控阵雷达、近防炮等武器,可同时起降多架直升机,兼具反潜、指挥等功能。
  2. 驱逐舰
    • 金刚级 :4 艘(“ 金刚 ”“ 雾岛 ”“ 妙高 ”“ 鸟海 ”)。
      • 排水量约 9485 吨,是日本首型配备 “ 宙斯盾 ” 系统的驱逐舰,主要负责区域防空,搭载 “ 标准 – 2 ” 防空导弹、“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及 127 毫米舰炮。
    • 爱宕级 :2 艘(“ 爱宕 ”“ 足柄 ”)。
      • 基于金刚级改进,排水量增至 10050 吨,“ 宙斯盾 ” 系统升级,具备更强的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可发射 “ 标准 – 3 ” 导弹,配备 MK-41 垂直发射系统(96 单元)。
    • 摩耶级 :2 艘(“ 摩耶 ”“ 羽黑 ”)。
      • 最新 “ 宙斯盾 ” 驱逐舰,排水量约 10250 吨,搭载基线 9C 型系统,整合协同作战能力(CEC),可与其他平台共享目标信息,防空、反导能力进一步提升。
    • 秋月级 :4 艘(“ 秋月 ”“ 照月 ”“ 凉月 ”“ 冬月 ”)。
      • 排水量约 6800 吨,侧重中近程防空和反潜,配备 FCS-3A 有源相控阵雷达、“ 改进型 海麻雀 ” 防空导弹( ESSM )及 127 毫米舰炮,适合编队协同作战。
    • 高波级 :5 艘(“ 高波 ”“ 大波 ”“ 卷波 ”“ 涟波 ”“ 凉波 ”)。
      • 排水量约 6300 吨,以反潜为核心任务,搭载 “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 、SH-60K 反潜直升机 ,同时具备一定防空能力。
    • 村雨级 :9 艘(首舰 “ 村雨 ” 号)。
      • 排水量约 5100 吨(改进型 5500 吨),是日本海上自卫队 20 世纪 90 年代主力驱逐舰,强调反潜与反舰,配备 SSM-1B 反舰导弹、鱼雷发射管等。
  3. 护卫舰
    • 最上级 :计划建造 12 艘,已服役多艘(如 “ 最上 ”“ 熊野 ”)。
      • 排水量约 5500 吨,采用隐身设计,搭载 127 毫米舰炮、“ 海拉姆 ” 近防导弹、反舰导弹及反潜鱼雷,可搭载无人机,具备多任务能力。
    • 阿武隈级 :6 艘,主要用于近海巡逻、反潜,排水量约 2550 吨,配备反舰导弹和反潜武器。
  4. 两栖舰艇
    • 大隅级运输舰 :3 艘(“ 大隅 ”“ 下北 ”“ 国东 ”)。
      • 排水量约 1.4 万吨,可搭载 LCAC 气垫登陆艇、直升机及陆战装备,具备一定两栖投送能力。

(二)潜艇

  • 苍龙级 :12 艘(如 “ 苍龙 ”“ 云龙 ”“ 剑龙 ”)。
    • 常规动力潜艇,水下排水量约 4200 吨,采用 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续航能力强,配备 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 89 式鱼雷和 “鱼叉” 反舰导弹),隐蔽性和攻击力突出。
  • 大鲸级 :最新潜艇,已服役 2 艘(“ 大鲸 ”“ 白鲸 ”)。
    • 排水量约 3000 吨(水面),改进 AIP 系统,采用锂离子电池,水下续航和静音性能进一步提升,搭载新型声呐和鱼雷。

(三)海军航空兵

  1. 固定翼飞机
    • P-1 反潜巡逻机 :约 30 架,用于远程反潜、巡逻,配备先进雷达、声呐浮标和反潜鱼雷,航程远、探测能力强。
    • P-3C 反潜机 :约 50 架(逐步被 P-1 替代),长期作为日本反潜主力,具备广泛的海域监控能力。
  2. 直升机
    • SH-60K 反潜直升机 :大量装备于驱逐舰和护卫舰,负责近距离反潜、搜救任务,搭载吊放声呐和反潜鱼雷。
    • MH-53E 扫雷直升机 :用于扫雷作业,可拖曳多种扫雷设备,保障航道安全。
    • EC-225LP 运输直升机 :用于人员运输、物资投送等任务。

(四)辅助舰艇

  • 补给舰:如 “ 摩周级 ”(2 艘,排水量约 2.5 万吨),为舰队提供燃油、弹药和物资补给,支持远洋部署。
  • 扫雷舰:日本海上自卫队扫雷能力突出,拥有 “ 浦贺级 ” 扫雷母舰、“ 菅岛级 ” 扫雷艇等,负责清除水雷障碍。
  • 训练舰:如 “ 鹿岛 ” 号训练舰,用于培养海上自卫队军官和士兵的实操能力。

三、特点与争议

日本海上自卫队凭借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在反潜、扫雷、区域防空等领域实力较强,其发展始终受到日本和平宪法及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 “ 出云 ” 号等舰艇的改装及新型装备的列装,其远洋作战能力持续提升,引发周边国家对地区安全局势的担忧。

以上装备信息基于公开资料整理,具体数量和性能可能随更新换代有所调整。

图片[3]-日军军力-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航空自卫队

日本航空自卫队是日本自卫队的空中武装力量,成立于 1954 年,其核心使命是负责日本领空防御、航空警戒监视、灾害救援及参与国际安全合作等。作为东亚地区技术水平较高的空中力量,其装备现代化程度高,且与美军协同紧密,以下从编制、装备、部署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编制与指挥体系

日本航空自卫队以 “ 航空幕僚监部 ” 为最高指挥机构,下辖航空总队(核心作战力量)、航空支援集团航空教育集团航空开发实验集团 等,总兵力约 5 万人(含文职人员)。

  • 航空总队:统筹空中作战指挥,下辖北部、中部、西部、西南 4 个航空方面队,以及 1 个航空混成团(负责冲绳及西南诸岛防空),配备战斗机、预警机、防空导弹等核心装备。
  • 航空支援集团:负责空中运输、加油、搜救等支援任务,下辖运输航空团、空中加油运输队、航空救难团等。
  • 航空教育集团:承担飞行员及各类技术人员培训,拥有多个训练航空团和技术学校。
  • 航空开发实验集团:负责新型装备研发、测试与评估,推动装备现代化升级。

二、主力装备详情

(一)战斗机(制空与对地攻击核心)

  1. F-15J/DJ “鹰”
    • 日本引进美国 F-15C/D 技术授权生产的双发重型战斗机,共装备约 200 架(含双座教练型 DJ),是航空自卫队主力制空机型。
    • 配备 AN/APG-63(后期升级为 APG-63V1)脉冲多普勒雷达,可挂载 AIM-7 “ 麻雀 ” 中距空空导弹 、AIM-9 “ 响尾蛇 ” 近距导弹及日本国产 AAM-4B 中距导弹(具备有源相控阵导引头,抗干扰能力强)。
    • 近年启动 “ 超级拦截机 ” 升级计划,换装新型雷达、电子战系统和复合材料,延长服役至 2030 年后,重点提升对隐身目标和巡航导弹的拦截能力。
  2. F-35A 闪电 Ⅱ ”
    • 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日本已采购 42 架(其中 38 架本土组装),部署于三泽基地第 3 航空团,是未来制空权的核心力量。
    • 搭载 AN/APG-81 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 EODAS ),具备超视距作战和隐身突防能力,可挂载 AIM-120C 中距导弹、AIM-9X 近距导弹及 GBU-31 精确制导炸弹,兼顾对空、对地打击。
    • 国产化率逐步提升,部分机身部件和电子设备由 三菱重工 等企业生产。
  3. F-35B “ 闪电 Ⅱ ”
    • 具备短距 / 垂直起降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日本计划采购 42 架(首批 18 架已订购),主要部署于新田原基地,搭配 “ 出云 ” 级改装航母使用,强化远洋制空与两栖作战支援。
    • 性能与 F-35A 类似,但航程略短,可在缺乏长跑道的西南诸岛快速部署,显著提升对偏远岛屿的空中控制能力。
  4. F-2A/B
    • 日本与美国联合研发的单发战斗机(以 F-16 为基础放大改进),共生产 94 架(含双座型 B),主要负责对地 / 对海攻击,兼顾制空。
    • 搭载日本国产 J/APG-1 有源相控阵雷达(世界首款装机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之一),可发射日本国产 ASM-3 超声速反舰导弹(射程约 200 公里)和 AAM-5 近距空空导弹 ,具备较强的反舰和精确打击能力。2011 年停产,目前逐步退役,部分任务由 F-35 接替。

(二)预警与电子战飞机(战场感知与电子对抗)

  1. E-767 预警机
    • 以波音 767 为平台改装的大型空中预警机,共 4 架,部署于 滨松基地 ,是航空自卫队空中指挥核心。
    • 搭载 AN/APY-2 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超 400 公里,可同时跟踪数百个空中目标,引导战斗机拦截,并与地面指挥系统实时数据共享,提升全域防空协同效率。
  2. E-2C/D “ 鹰眼
    • 舰载型预警机改进的陆基型号,共 13 架(其中 4 架为最新型 E-2D),部署于 那霸基地 和 三泽基地 ,负责近程空中警戒和战术指挥。
    • E-2D 换装 AN/APY-9 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隐身目标和低空巡航导弹的能力显著提升,可与美军 “协同交战能力”( CEC )系统对接,实现跨军种信息融合。
  3. EC-1 电子战飞机
    • 以 C-1 运输机为平台改装,共 2 架,主要用于电子侦察、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为作战部队提供电子防护。
    • 搭载多频段电子战设备,可压制地面防空雷达和机载火控雷达,支援战机突防。
  4. RC-2 侦察机
    • 以 C-2 运输机 为基础改装,配备新型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侦察设备,可对地面、海上目标进行全天候侦察,替代老旧的 RF-4EJ 侦察机,提升情报搜集能力。

(三)运输机与加油机(战略投送与续航保障)

  1. C-2 运输机
    • 日本自主研发的中型运输机,共 14 架,部署于美保基地,用于人员、装备和物资的远程投送。
    • 最大载重 30 吨,可搭载 10 式主战坦克或 120 名士兵,航程超 6500 公里(载重 12 吨时),具备在短跑道和简易机场起降能力,支持西南诸岛快速兵力部署。
  2. C-130H “ 大力神
    • 美国引进的中型运输机,共 16 架,主要负责中短途运输和空投任务,性能可靠,可与 C-2 形成互补。
  3. KC-767J 加油机
    • 以波音 767 为平台改装的空中加油机,共 4 架,部署于滨松基地,为战斗机提供空中加油,延长作战半径。
    • 可同时为 2 架战机加油,最大输油量约 90 吨,使 F-15J 的作战半径从 1100 公里扩展至 1800 公里,增强远洋作战能力。
  4. KC-46A “ 飞马座 ”
    • 美国最新加油机,日本已订购 3 架(计划增至 6 架),未来将逐步替代 KC-767J ,具备更先进的加油系统和货物运输能力,可同时支持软管和硬管加油,适配 F-35 等新型战机。

(四)搜救与训练飞机(支援与人才培养)

  1. U-125A 搜救机
    • 以英国 BAe 125 公务机为基础改装,共 13 架,配备搜索雷达和红外成像系统,负责空中搜救、灾情侦察和紧急医疗运输。
  2. UH-60J “ 黑鹰 ” 搜救直升机
    • 共 39 架,部署于各航空救难队,用于海上和山区搜救任务,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人员救援。
  3. T-4 教练机
    • 日本自主研发的喷气式教练机,共 212 架,用于飞行员基础和高级飞行训练,性能稳定,是培养战斗机飞行员的主力机型。
  4. T-7 初级教练机
    • 替代老旧的 T-3 教练机,共 50 架,用于飞行员入门训练,操作简便,适合新手掌握飞行基础。

(五)地面防空系统(要地防空与反导)

  1. “ 爱国者 ” PAC-2/3 防空导弹系统
    • 美国引进的中远程防空导弹,日本部署有 6 个 “ 爱国者 ” 导弹群(共约 24 套发射装置),负责首都圈、军事基地等要地防空,可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短程弹道导弹。
    • PAC-3 采用动能拦截技术,对弹道导弹的拦截精度更高,与海上自卫队 “ 宙斯盾 ” 舰形成 “海空一体” 反导网络。
  2. 03 式 中程防空导弹
    • 日本自主研发的地空导弹,替代老旧的 “ 霍克 ” 导弹,部署于西南诸岛等前沿地区,射程约 50 公里,可拦截低空突防的战机和巡航导弹,具备机动部署能力。
  3. 11 式 近程防空导弹
    • 车载机动式近程防空系统,射程约 10 公里,配备红外成像导引头,用于伴随地面部队作战,防御武装直升机和低空目标。

三、部署特点与战略动向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部署呈现 “ 北重南轻、西强东协 ” 的特点:

  • 北部航空方面队( 三泽基地 ):重点防御北海道及北方领土,部署 F-35A 和 E-2D ,应对俄罗斯远东空中力量。
  • 中部航空方面队( 入间基地 ):拱卫东京核心圈,配备 E-767 预警机和 “ 爱国者 ” 导弹,是防空指挥中枢。
  • 西部航空方面队( 筑城基地 ):负责九州及朝鲜半岛方向,部署 F-15J 和 F-2 ,强化对朝威慑。
  • 西南航空混成团( 那霸基地 ):聚焦冲绳及钓鱼岛周边,近年新增 F-15J 部队和 “ 爱国者 ” 导弹,2023 年起部署 F-35B ,是应对 “ 西南有事 ” 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航空自卫队加速推进 “动态威慑” 能力建设:通过引进 F-35B 实现 “航母化” 协同作战,升级电子战和网络战能力,与美军开展 “ 大象漫步 ”“ 红旗军演 ” 等联合训练,逐步突破 “ 专守防卫 ” 框架,向 “ 远洋攻防 ” 转型,引发周边国家对地区安全平衡的关注。

四、总结

日本航空自卫队凭借先进的战机、预警系统和防空网络,在制空、预警、反导等领域具备较强实力,其装备现代化水平和与美军的协同能力在东亚地区尤为突出。随着新型装备的列装和战略重心向西南方向倾斜,其空中作战范围不断扩展,未来发展动向将持续影响亚太安全格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