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RIM-161 SM-3 标准导弹 – 3

图片[1]-美国🇺🇸 RIM-161 SM-3 标准导弹 – 3-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2]-美国🇺🇸 RIM-161 SM-3 标准导弹 – 3-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作为美国海军 “ 宙斯盾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Aegi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 的核心装备,“ RIM-161 标准导弹 – 3( SM-3 )” 是一款舰载导弹系统,主打弹道导弹拦截,同时具备反飞机、反舰、反巡航导弹能力,甚至可用于打击近地轨道卫星。目前,该导弹不仅是美军反导主力,还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未来计划列装荷兰皇家海军,成为多国弹道导弹防御的 “核心盾牌”。

型号主要改进与性能射程射高速度推出 / 部署时间适配平台备注
SM-3 Block IRIM-161A 基础型,采用单色红外导引头,首次实现海基中段反导约 500 公里约 160 公里未明确2002 年 MK-41 垂直发射系统(宙斯盾舰)主要用于拦截短程弹道导弹
SM-3 Block IARIM-161B 基础改进型,优化可靠性与维护性700 公里500 公里3 公里 / 秒(约 10.2 马赫)未明确(基于 Block I 改进,2006 年大规模列装)宙斯盾 基线 6.1 及以上系统舰艇提升导弹使用及维护的稳定性,大规模列装美军及盟国
SM-3 Block IBRIM-161C 配备双色红外导引头与 10 推力器固体转向系统(SDACS),可拦截中程弹道导弹与部分中远程弹道导弹与 Block IA 持平(700 公里)与 Block IA 持平(500 公里)与 Block IA 持平(3 公里 / 秒)2010 年推出,2014 年部署宙斯盾基线 9 及以上系统舰艇性能参数与 Block IA 基本一致,增强对复杂目标(如诱饵)的识别能力
SM-3 Block IIRIM-161D 弹体直径扩大至 21 英寸(53.3 厘米),缩小机动翼显著提升(超 700 公里)未明确显著提升(超 3 公里 / 秒)未明确(过渡型号) Mk 41 垂直发射系统为 Block IIA 奠定基础,适配性和性能较前代有明显升级
SM-3 Block IIA美日联合研发,配备更大直径、更高机动性的动能弹头与先进识别传感器,具备拦截部分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2500 公里1500 公里4.5 公里 / 秒(约 15.25 马赫)计划 2015 年起部署,2018 年试验部署宙斯盾基线 9.C1 及以上系统舰艇(含陆基宙斯盾)射程、射高和速度大幅提升,日本陆基宙斯盾系统已部署
SM-3 Block IIB计划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推力和导引头分辨率,目标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未明确(计划超 2000 公里)未明确(计划超 1000 公里)未明确项目于 2019 年取消原计划适配下一代宙斯盾系统因技术难度和预算问题终止,部分技术融入后续研发
参数 详情
基本信息
具体型号: RIM-161 SM-3 标准导弹 – 3 ( Standard Missile 3 )
导弹类型: 海基中段反导导弹
研制时间: 1992年
服役时间: 2004年至今
北约名称: SM-3 ( Standard Missile 3 )
技术参数
弹长: 6.55米
弹径: 343毫米
翼展: 1.57米
重量: 约1,500公斤
射程: 约500公里
射高: 约160公里
速度: 约3公里/秒( 约9马赫 )
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 + GPS + 中段指令修正 + 末端红外导引
战斗部
类型: 动能拦截器( Kinetic Warhead )
重量: 约33公斤
杀伤机制: 直接碰撞( Hit-to-Kill )
探测方式: 红外导引头
推进系统
第一级: 固体助推火箭
第二级: 固体推进火箭
第三级: 双脉冲固体推进火箭
动能弹头: 先进轻型外大气层拦截器( LEAP )
发射平台
舰载平台: 配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和巡洋舰
垂发系统: Mk41 垂直发射系统
备弹量: 每艘舰艇通常携带12-24枚
陆基版本: 陆基宙斯盾系统( Aegis Ashore )
作战流程
探测目标: 通过舰载宙斯盾雷达或陆基预警雷达探测来袭导弹
目标跟踪: 宙斯盾系统锁定并跟踪目标
发射导弹: 从 Mk41 垂直发射系统发射 SM-3 导弹
中段制导: 导弹通过指令修正飞向目标预测位置
末段拦截: 动能弹头与目标直接碰撞
杀伤评估: 通过雷达或其他传感器评估打击效果
装备情况
制造厂家: 美国 雷神公司 Raytheon
研发情况: 美国与日本联合研发
出口情况: 已出口至日本、荷兰、韩国等盟国
国内用户: 美国海军
型号演变
SM-3 Block IA: 初始型号
SM-3 Block IB: 改进型,增强了红外导引头性能
SM-3 Block IIA: 与日本联合研发,增大弹径至533毫米,射程更远
发展型号: SM-3 Block IIB ( 已取消研发 )
同时代外军对比
俄罗斯 A-135 反导系统
– 射程: A-135(约800公里)> SM-3(约500公里) – 拦截高度: A-135(约350公里)> SM-3(约160公里) – 战斗部: A-135(核弹头或破片战斗部),SM-3(动能拦截器) – 技术定位: A-135侧重战略反导,SM-3侧重战术反导
中国 红旗 – 19 反导系统
– 射程: 红旗 – 19(约200-300公里)< SM-3(约500公里) - 技术定位: 红旗 - 19侧重中段反导,SM-3兼顾中段和末段 - 装备情况: SM-3 装备数量更多 - 国际合作: SM-3 有更多国际合作
以色列 箭 – 3 反导系统
– 射程: 箭 – 3(约240公里)< SM-3(约500公里) - 拦截高度: 箭 - 3(约100公里)< SM-3(约160公里) - 部署方式: 箭 - 3为陆基,SM-3海基为主 - 目标定位: 箭 - 3针对中短程导弹,SM-3针对中远程导弹

从舰空导弹到反导利器

“ SM-3 ” 脱胎于成熟的 “ SM-2 Block IV ” 导弹,其研发始终围绕 “ 扩展大气层外拦截能力 ” 展开:

  • 技术基础:沿用 “ SM-2 Block IV ” 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双推力火箭发动机作为第一、二阶段,保留大气层内机动所需的制导与控制模块;新增第三阶段发动机( 双脉冲固体火箭 ),为导弹突破大气层、实现远程拦截提供动力。
  • 关键升级
    • 早期型号因射程限制( 约为 “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 GMD )” 拦截弹的 1/5-1/6 ),逐步向 “ Block II ” 系列演进 —— 通过将弹体直径从 0.34 米(13.5 英寸)扩大至 0.53 米(21 英寸),射程和速度大幅提升,具备拦截中程弹道导弹的能力。
    • “Block IIA ” 是美日联合研发的重点型号( 雷神公司 与 三菱重工 合作,后者负责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和鼻锥 ),截至目前美国已为该项目投入 15.1 亿美元,旨在打造可拦截部分洲际弹道导弹的 “ 超远程拦截弹 ”。

值得一提的是,“ SM-3 ” 最初曾计划推出陆基版本(“ 宙斯盾岸基系统( Aegis ashore )”),以满足以色列等国的反导需求,但以色列最终选择自研 “ 箭 – 3( Arrow 3 )” 导弹;而在美国 “ 欧洲分阶段适应性方案(EPAA)” 中,“ SM-3 ” 因射程优势( 优于 “ 萨德( THAAD )”)成为欧洲反导部署的核心选择。

零误差拦截

“SM-3” 的拦截过程堪称 “ 精准控制的太空舞蹈 ”,全程依赖 “ 宙斯盾系统 ” 与导弹自身的协同:

  1. 探测与发射:舰上 “AN/SPY-1 雷达” 发现弹道导弹目标后,“ 宙斯盾武器系统 ” 计算拦截方案,指令 “ Mk 41 垂直发射系统(VLS)” 发射 “ SM-3 ”。导弹升空后立即与发射舰建立通信,接收实时引导。
  2. 大气层内飞行:“ 阿勒格尼技术系统( ATK )MK 72 固体燃料助推器” 工作完毕后分离,“ Aerojet MK 104 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DTRM)” 接力推进,同时接收舰上中段制导信息与 GPS 数据,修正飞行轨迹。
  3. 突破大气层:第二阶段发动机关机后,“ATK MK 136 固体燃料第三级火箭发动机(TSRM)” 启动,将导弹推送至大气层外( 必要时 ),并在拦截前 30 秒完成关机与分离。
  4. 动能拦截:“ 轻型大气层外拦截器( LEAP )动能弹头( KW )” 启动,依托发射舰提供的指向数据搜索目标。其 “ Aerojet 可节流转向与姿态控制系统(TDACS)” 支持末端机动,通过传感器识别目标要害部位后,以 “ 碰撞杀伤 ” 方式摧毁目标 —— 撞击时动能可达 130 兆焦( 相当于 31 公斤 TNT 当量 ),实现 “ 以硬碰硬 ” 的精准拦截。

实战验证

“ SM-3 ” 的拦截能力历经多次试验验证,虽存在争议但逐步获得认可:

  • 早期试验:2002 年以来,该导弹在 16 次试验中完成 16 次拦截,涵盖全尺寸、缩比、分导式弹头目标。2008 年,美军用改进型 “ SM-3 ” 成功击落失控卫星 “ USA-193 ”,创造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最高拦截速度纪录( 约 3.67 万公里 / 小时 )。
  • 争议回应:部分物理专家曾质疑其拦截成功率,美国国防部回应称,早期试验使用原型弹,未搭载实弹弹头,目标仅为验证 “命中能力”,而后续试验已证明其对分导式弹头的拦截有效性( 6 次尝试成功 5 次 )。2008 年,美国导弹防御局(MDA)的全面测试证实,“ 宙斯盾 SM-3 Block I/IA 系统 ” 具备作战效能,正式移交海军部署。

多国部署

“SM-3” 已成为多国反导体系的核心,部署格局呈现 “ 海基为主、陆基补充 ” 的特点:

  • 美国:2009 年,奥巴马政府放弃东欧陆基反导基地计划,转而依托搭载 “ SM-3 ” 的 “ 宙斯盾舰 ” 构建海上反导网,同年开始在黑海部署相关舰艇,与 “ 爱国者( Patriot )” 系统形成互补。2014 年,“ SM-3 Block IB ” 正式列装,推动 “ 欧洲分阶段适应性方案(EPAA)” 进入第二阶段。
  • 日本:2007 年,日本 “ 金刚号( JDS Kongou )” 驱逐舰首次试射 “ SM-3 Block IA ” 成功,成为首个使用该导弹的美国盟友。其反导体系采用 “ 海基 SM-3 拦截大气层外目标 + 陆基爱国者 PAC-3 拦截漏网之鱼 ” 的双层模式,目前正研究部署 “ 宙斯盾岸基系统 ”,计划以 3 个发射阵地覆盖全日本。
  • 欧洲:波兰、罗马尼亚作为 “ EPAA ” 关键节点,分别计划在 2018 年部署 “ SM-3 Block IIA ”( 波兰雷济科沃基地 )和 “ SM-3 Block IB ”( 罗马尼亚 德韦塞卢基地 ),旨在应对伊朗弹道导弹威胁。
  • 土耳其:计划为 “ TF-2000 护卫舰 ” 配备 “ SM-3 ”,并整合本国 “ Havelsan Genesis 作战系统 ” 与 “ Aselsan 相控阵雷达 ”,替代传统 “ 宙斯盾 ” 制导体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