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米格-17 战斗机

图片[1]-米格 - 17 战斗机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机长:11.36米
翼展:9.60米
机高:3.80米
机翼面积:22.6平方米
空重:3,939公斤
制造厂家
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
仿制型号
中国歼-5
波兰Lim-5/Lim-6
捷克斯洛伐克S-102/S-103
北约名称
Fresco-A(壁画-A)
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型号:VK-1F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
最大推力:2,5.7千牛(2,620公斤)
加力推力:3,3.8千牛(3,450公斤)
推重比:0.56
燃油携带量:1,170公斤(内部)+ 500公斤(外挂)
武器参数
航炮:1门N-37D型37毫米航炮(备弹40发)
航炮:2门NR-23型23毫米航炮(每门备弹80发)
机翼挂架:2个,可挂载50-500公斤级炸弹或火箭弹发射巢
典型挂载方案:2枚100公斤炸弹或16枚57毫米火箭弹
最大载弹量:1,000公斤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F-86F “佩刀”
最大速度:1,106公里/小时(米格-17:1,14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5,240米(米格-17:16,000米)
武器:6挺12.7毫米机枪 vs 1门37mm+2门23mm航炮
英国 流星 F.8
最大速度:961公里/小时(米格-17:1,14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3,700米(米格-17:16,000米)
武器:4门20毫米航炮 vs 1门37mm+2门23mm航炮
法国 神秘 IV
最大速度:1,120公里/小时(米格-17:1,14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5,500米(米格-17:16,000米)
武器:4门30毫米航炮 vs 1门37mm+2门23mm航炮

米格 – 17 战斗机(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 – 17,英文:Mikoyan MiG – 17,北约代号:Fresco,译文:壁画)是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单座高亚音速战斗机。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研发背景

米格 – 17 是在米格 – 15 比斯基础上发展而来。米格 – 15 在朝鲜战争中证明了自己,但在高速飞行状态下存在一些不稳定问题,且即使换装更大功率的发动机,米格 – 15 依然不能达到超音速,原因是机翼的后掠角不足。因此,米格 – 17 着重解决米格 – 15 的短板,采用机首进气设计,优化了气流通道,以提升发动机工作效率。

设计与制造

  • 设计:1948 年开始设计,1949 年春设计工作完成。在设计中对空气动力学进行了改进,主要体现为机翼后掠角增大、厚度 – 弦长比减小。早期阶段,由于机翼后掠角为 45 度,新型飞机曾被命名为米格 – 15bis – 45。机翼前缘内侧后掠角 49°,外侧改为 45°30’,两种不同的后掠角度设计一是为了配平的需要,二是需要配合来自米格 – 15 的机身结合构造。为了使得飞机不 “过分稳定”,其两个机翼之间呈 – 3° 的上反角。每边的三个翼刀限制沿翼展方向的气流,改善了副翼的性能。与米格 – 15 相比最内侧的翼刀更加靠近机身,在最外边又加上了第三个翼刀。副翼加大和加强,机翼后缘使用傅勒式襟翼。
  • 制造与试飞:1949 年初,三架原型机开始制造。SI – 1 于 1949 年 7 月竣工,但因最初装入的引擎无法使用,首飞被拖延至 1950 年 1 月 14 日。一开始试飞很成功,证明米格 – 17 在穿音速时的飞行性能比米格 – 15 好。2 月 1 日它在 2.2 千米的高处达到了每小时 1114 千米的速度,这相当于马赫 1.03。但在后续试飞中,飞机出现事故。1950 年 3 月开始使用 SI – 2 继续试飞,试飞实验一直到 1950 年末。在测试中发现了 SI – 1 坠毁的原因,是在约每小时 1000 千米的高速飞行中机身后部会突然发生剧烈的震动,导致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受损。这个认识导致了机身后部的重新设计和提高机翼的刚性。为了迅速恢复试飞,SI – 02 由一架编号 53210671 的米格 – 15bis 直接改装新的机尾和机翼。至 1951 年 4 月为止试飞了 44 次,然后这架飞机被交付给官方进行检收。在检收过程中还决定由于相对于米格 – 15 其结构上的变化非常大,足以使用一个新的编号:米格 – 17。第二批检收飞行也是使用 SI – 02,从 1951 年 7 月 10 日开始。

生产情况

苏联五家飞机制造厂批量生产米格 – 17 战斗机,萨马拉飞机 1 厂制造了 392 架,莫斯科的飞机 21 厂制造了 2424 架,第比利斯的飞机 31 厂制造了 836 架,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飞机 126 厂制造了 2180 架,新西伯利亚的飞机 153 厂制造了 2167 架,总计制造 7999 架各种型别的米格 – 17 战斗机。此外,经签订政府协定,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波兰 PZL 飞机厂等也进行了生产,全世界各国总共生产了各种型别及衍生型号的 10367 架米格 – 17 系列战斗机。

技术特点

  • 气动布局:采用后掠翼常规气动布局,机首进气设计优化了气流通道,提升发动机工作效率。
  • 机身结构:半硬壳全金属结构。机身前部为进气口,在驾驶舱部位分开,从两侧绕过驾驶舱。加压座舱的气压由发动机提供,前方和后方有装甲板保护,前座舱罩是 65 毫米厚的防弹玻璃,飞行员配备弹射椅。机翼为单主梁,在根部的翼剖面为 ZAGI S – 12,在翼端为 ZAGI SR – 11,装置角为 1°。副翼通过液压驱动,拥有内部配重,最大摆动角度为 ±18°。襟翼在起飞时呈 20°,降落时呈 60°,总面积为 2.86 平方米。减速板位于机身的左右下方,面积加大到 1.76 平方米,最大偏角度提高到 55°。尾翼包含位于垂直安定面上方的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翼与机身的角度为 55°41’,面积为 4.26 平方米,舵的最大偏角为 ±25°,面积为 0.947 平方米。水平安定翼的面积为 3.1 平方米,后掠角度为 45°,左侧水平安定面有配平片,翼剖面采用对称的 ASA – M 翼型。起落架方面,有可伸缩的起落架,包括向后缩回的机首起落架,主起落架的轮子大小为 660×160,有刹车,机首起落架的轮子大小为 480×200,没有刹车。
  • 动力系统:配备克里莫夫 VK – 1 发动机,推力 33.8KN,后期改进型换装 VK – 1A、VK – 1F 等发动机。米格 – 17F 换装 VK – 1F 加力发动机后,动力更为强劲,爬升率大幅提升。油箱包括一个主油箱和喷嘴下方的一个小油箱,两个油箱的总容积为 1412 升,此外还可以在挂架上挂两个各 400 升的副油箱,油箱内部由多层橡胶组成,可在受损时密封防止燃料外泄。
  • 武器系统:早期型号装备 1 门 37 毫米 N – 37 机关炮和 2 门 23 毫米 NR – 23 机关炮,后期型号如米格 – 17PF 则统一使用 3 门 23 毫米 NR – 23 机关炮。部分改进型号还具备挂载空空导弹的能力,如米格 – 17PFU 装备四枚 RS – 2US(AA – 1 “碱”)驾束制导空空导弹,是欧洲第一款投入生产的导弹截击机。三门炮都装在机首入气口下面,装在一个钢管结构上,使用一个滑轮进行拆装,这个结构同时是前机身的一部分。
  • 航电设备:包括 ASP – 2N 面罩、ARK – 5 无线电测向仪、OSP – 48 仪器降落系统、SRO – 1 敌我识别器、RW – 2 无线电高度计和 M2P – 48P 收发机等,但无燃油流量表。一些飞机还装有一台潜望镜来观察背后的情况,在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信号烟雾 EKSR – 46,有红、黄、绿和白色四种颜色,可通过 EPU 253 式击针从驾驶舱射出。
图片[4]-米格 - 17 战斗机

性能数据

  • 最大平飞速度:1121km/h(1.14 马赫)。
  • 实用升限:15850m。
  • 航程:带外部油箱时航程可达 1930 – 2060 千米。
  • 爬升率:米格 – 17F 换装 VK – 1F 加力发动机后,爬升率可达每秒 65 米。

服役情况

  • 苏联防空:在苏联国内防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初期,多次升空执行拦截美国侦察机的任务,如 1953 年 7 月 29 日,苏联两架米格 – 17 在海参崴附近成功击落了一架从日本起飞的美国 RB – 50G 侦察机。
  • 越南战争:在越南战争中,越南空军的米格 – 17 战斗机多次与美军战机展开激烈空战。1965 年 4 月 4 日,越南空军的米格 – 17 成功击落了美国的 F – 105 战机。
  • 其他国家:在东德,米格 – 17 取代了当时的苏 – 7,成为重要的空中力量。

退役

米格 – 17 后来逐渐退役,被超音速的米格 – 19 战斗机取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