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

图片[1]-苏联 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苏联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在世界航空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诞生,是两位才华横溢的飞机设计师携手合作的成果。1938 年,米哈伊尔・格列维奇进入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工作,在那里,他与阿尔乔姆・米高扬相遇,二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米高扬思维敏锐,善于把握战机发展方向,格列维奇则专注技术细节,对飞机空气动力学和结构设计有着深厚造诣。1939 年,斯大林任命米高扬领导一家新的试验性飞机设计局,米高扬欣然应允,但提出一个条件,即调格列维奇来做自己的助手。在米高扬的坚持下,新设计局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为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从此,米格设计局踏上了传奇的征程。

在成立初期,米格设计局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首款战机米格 – 1,原由尼古拉・波利卡波夫的实验设计局研发,编号 I-200。1939 年 12 月,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解散,米格设计局接手了 I-200 的后续设计工作,并将其更名为米格 – 1。当时,苏联航空工业在发动机技术上存在短板,为了让米格 – 1 获得足够动力,设计团队选用了 895 千瓦时(1200 马力)的 AM-35A 型水冷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体型庞大,与相对短小的机身搭配,导致飞机重心布局不合理。1940 年 4 月 5 日,I-200 试飞成功,米格 – 1 就此诞生,设计最高时速可达 628 公里,在试飞中更是达到了 684.5 公里 / 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然而,米格 – 1 存在诸多缺陷,机身短而发动机庞大,导致飞行员操作困难,俯仰倾向不稳定,在起降和机动飞行时,容易出现拿大顶、机头撞地的情况。武器装备方面,它初期仅装备 1 挺 12.7 毫米机枪和 2 挺 7.6 毫米机枪,火力密度和威力在战场上略显逊色。尽管米格 – 1 于 1940 年 9 月投入生产,但在卫国战争中表现不佳,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入侵苏联后,由于米格 – 1 操作难度大,飞行员难以快速掌握,且面对德军更灵活的战机,其性能劣势凸显,生产的 100 架战机大多在年底损毁。

随后,苏联对米格 – 1 进行改进,推出了米格 – 3 战斗机。为了提升性能,米格 – 3 配备了 1007 千瓦(1350 马力)的 AM-35A 型水冷发动机,采用大角度机翼和先进螺旋桨,最高时速可达 640 公里,能爬升 7000 米。设计团队还对飞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如装备更大的燃油箱以增加航程,更换更大尺寸的轮胎以改善起降性能等,但机身短的核心问题依旧存在,飞行员操作困难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在中低空空战中,米格 – 3 因笨重的动力系统和极差的机动性,面对德军的 BF-109G 和 Fw-190 战斗机时,往往处于劣势,难以进行有效的空中格斗,最后不得不作为地面部队的直接火力支援飞机使用。1942 年,为了增强火力,米格 – 3 装备了 2 挺 12.7 毫米机枪,这一改进虽增强了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能力,却因增加了飞机重量,降低了航速。尽管米格 – 3 存在种种缺陷,但它在二战期间仍是苏军最现代化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之一,特别适合 5000 米以上的空战,共生产了 3322 架,直到 1942 年 AM-35A 发动机停产,米格 – 3 才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真正让米格设计局扬眉吐气、声名远扬的,是喷气式战斗机时代的到来。二战结束后,苏联积极开展喷气发动机的研发工作,起初仿制德国容克 Jumo 004 和宝马 003 喷气式发动机,后自行研发了第一种国产喷气发动机 TP-1 以及 RD-10A/20 涡轮喷气发动机,但由于当时苏联在喷气发动机核心技术上的积累不足,量产后面临可靠性极其低下的问题。苏联的第一批喷气式战斗机雅克 – 15 和雅克 – 17,就因发动机问题,性能甚至不如二战末期的活塞螺旋桨战斗机,即便后期推出的米格 – 9,性能也不尽人意,其发动机在高空容易出现喘振,导致飞行事故频发。转机出现在苏联从英国获得劳斯莱斯的尼恩和德文特 V 两种先进喷气发动机后,苏联航空专家们日夜钻研,根据英国发动机仿制出苏联版 “尼恩”——RD-45 涡喷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的问世,为米格设计局的战斗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就了红色帝国真正的第一代神机 —— 米格 – 15 喷气式战斗机。

1949 年服役的米格 – 15,以其卓越的性能令世界瞩目。它采用后掠翼设计,这种设计在当时极具创新性,相比美军同期的喷气式战机 F-80、F-84,米格 – 15 的后掠翼能够有效降低空气阻力,提高飞机的高速性能。米格 – 15 配备了 RD-45 涡喷发动机,垂直机动性好,能够快速爬升和俯冲,火力方面装备了一门 37 毫米机炮和两门 23 毫米机炮,火力猛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空军和苏联飞行员驾驶米格 – 15,充分发挥其优良特性,常常利用其出色的垂直机动性在高空设伏,待美军战机进入攻击范围后,以迅猛的俯冲袭击美机编队,给美军以沉重打击。在清川江和鸭绿江之间,米格 – 15 凭借其性能优势,多次击退美军空袭,打出了令美军胆寒的 “米格走廊”,米格 – 15 也因此声名大噪,成为了苏联航空工业的骄傲,也让世界看到了苏联在喷气式战斗机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米格 – 15 的基础上,米格设计局不断探索创新,相继研发出米格 – 17、米格 – 19。米格 – 17 在米格 – 15 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气动布局,提高了飞行性能和操控性,其装备的武器系统也得到了改进,火力更加精准和强大。米格 – 19 则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斗机,它采用了全新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设计,能够实现超音速飞行。这些战机不仅装备苏军,还广泛列装于华约国家军队,并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国空军。其中,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米格 – 19,在其战斗序列中称 F-6,在印巴战争中,米格 – 19 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多次与印度空军的战机展开激烈空战,展现出了苏制战机不逊于同期美制战机的卓越性能。

1953 年开始设计、1955 年原型试飞、1958 年列装苏军的米格 – 21,更是成为了划时代的一代名机。米格 – 21 采用了独特的三角翼设计,这种设计在保证飞机高速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和升限。它能够飞到两倍音速,升限达到 2 万米高空,其设计理念和性能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米格 – 21 装备了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具备较强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由于其性能优秀、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米格 – 21 及其衍生型号被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时至如今,其一些衍生型号仍在多国军队服役,足见其设计的经典与耐用。

1964 年首飞的米格 – 25,再次震惊世界。它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能飞到 3 马赫、3 万米高空的量产型飞机,当时西方对苏联能够研制出如此高性能的战机感到十分震惊,甚至有一种说法,称米格 – 25 是导弹都追不上的飞机,这一说法在 1992 年 12 月得到了部分证实。当时,伊拉克空军一架米格 – 25 在禁飞区被美国的 F-16 使用先进的 AIM-120 中距空空导弹击落,伊军总结经验教训后创立了新战术,此后米格 – 25 在被美机锁定并遭 AIM-120 攻击时,竟能以高速转弯迅速脱离。在米格 – 25 研制之初,西方对其采用的材料一无所知,甚至推测米格 – 25 是否掌握了钛合金加工技术,而实际上,米格 – 25 的机身采用的是不锈钢,为了应对 3 马赫飞行时产生的高温,设计团队对不锈钢材料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其能够承受高温环境。米格 – 25 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的空战格局,对西方航空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西方国家加快了高性能战机的研发步伐。

图片[4]-苏联 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与米格 – 25 几乎同时期研制的米格 – 23,以可变后掠翼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创新设计使米格 – 23 在具备强大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时,有效兼顾了低空和起降性能。在高空高速飞行时,机翼后掠角增大,减少空气阻力;在低空低速飞行和起降时,机翼后掠角减小,增加升力。它还配备了功率更强大的雷达和 R-23 中距空空导弹,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米格 – 23 为未来战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如今可变后掠翼、超视距攻击等已成为新研发战机的标配。米格 – 23 也是米高扬主持设计的最后一款战机。1964 年,格列维奇退休,1976 年去世,而米高扬比格列维奇更早离世,1970 年,米高扬享年 65 岁。尽管两位飞机设计大师离开了人世,但米格之名依然闪耀,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为米格设计局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米格 – 29 成为了苏联军队装备的最后一款以 “米格” 命名的战机。它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采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具备良好的机动性和作战性能。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期,米格设计局面临着诸多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国防预算大幅削减,米格设计局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1991 年苏联解体后,因资金问题,米格设计局只在 1994 年生产出一架技术验证机。在市场竞争方面,苏霍伊设计局凭借苏 – 27 系列战机的成功,名头逐渐盖过米格设计局,俄军大量采用苏 – 27,而对米格 – 29 相对冷落。在国际市场上,苏霍伊和米格虽各有市场,如朝鲜人民军装备有米格 – 29,印度海军曾获得俄罗斯特制的舰载机版本米格 – 29,但整体而言,米格设计局的市场份额受到了严峻挑战。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曾到俄罗斯考察新型战机,因长期使用米格系列战机,起初倾向于选择米格 – 29,然而经过多方面性能比对,苏 – 27 在航程、载弹量和综合作战性能上更具优势,最终中国选择引进苏 – 27,放弃了米格 – 29。

图片[5]-苏联 米高扬 – 格列维奇设计局-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为了保持 “米格” 这个享誉世界的品牌,新的工业综合体被命名为 “米格 – MAPO”。新一代战机虽外形与米格 – 29 相似,但在技术上进行了全面革新,对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了更先进的复合材料,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结构强度。在机载电子设备上聚合了新一代光电技术的精华,装备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能够实现更远距离的目标探测和更精准的攻击。搭载的武器系统足以完成多种作战任务,可携带多种先进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2017 年初,俄罗斯专门为米格 – 35 战机举办了一场国际推介会,将米格设计局重新推向国际舞台,先后有 20 多个国家表现出对这款战机的关注。但由于俄罗斯国防航空工业长期推进重组、整合计划,2006 年,米高扬设计局与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 “联合航空制造公司”。2022 年,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批准米格并入苏霍伊,这一举措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发者之一,曾经令西方一些空军闻风丧胆的米格设计局,可能再也不会有新机型独立推出,米格这个传奇的品牌在新时代的航空发展浪潮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融入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整体布局之中,但它在航空史上留下的辉煌成就,将永远被铭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