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Mk-15 密集阵 近防炮 Phalanx CIWS

图片[1]-美国🇺🇸 Mk-15 密集阵 近防炮 Phalanx CIW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型号服役时间最初部署于:特点主要改进
Block 01980 年 珊瑚海号 航空母舰初始型号,性能基础仅能拦截非掠海飞行、亚音速且无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
Block 11988 年威斯康星号 战列舰提升了目标拦截能力增强搜索和跟踪能力,可应对现役高亚音速、掠海飞行及有机动能力的反舰导弹(注:部分资料中 Block 1A 为 Block 1 的改进型,此处按提供信息列出 Block 1)
Block 1B1999 年安德伍德号 护卫舰强化对低空 / 掠海目标的拦截效能,射击精度提升增加光电搜索器(含红外前视仪),具备 24 小时被动搜索跟踪能力;优化炮管和炮口抑制系统;采用增强毁灭性弹药以提高贯穿动能
图片[2]-美国🇺🇸 Mk-15 密集阵 近防炮 Phalanx CIW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性能特点

Mk-15 “ 密集阵 ” 近防武器系统( CIWS )为舰艇提供内层点防御能力,可对抗突破舰队其他防御的反舰导弹( ASM )、飞机和濒海作战威胁。“ 密集阵 ” 能自动探测、评估、跟踪、打击反舰导弹和高速飞机威胁,并进行杀伤评估。当前的 “ 密集阵 ” Block 1B 型号新增了集成的稳定光电传感器,具备应对非对称作战威胁的能力。这些改进使其能够对抗小型高速水面舰艇、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系统(UAS)。

参数分类 详情
基本信息
名称: MK-15 密集阵 近程武器系统 ( 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 )
型号: MK-15 Mod 0 至 Mod 20 ( 最新为 Mod 20 )
类型: 舰载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 CIWS )
研发时间: 1968年
服役时间: 1980年
生产数量: 超过890套
部署范围: 美国海军及25个盟国海军
北约代号: 无 ( 直接使用 MK-15 )
技术参数
口径: 20毫米
射速: 3,000发/分钟 ( Mod 0-12 ); 4,500发/分钟 ( Mod 13+ )
有效射程: 1,500米 ( 最大射程3,000米 )
备弹量: 989发 ( Mod 0-12 ); 1,550发 ( Mod 13+ )
瞄准系统: 搜索雷达 + 跟踪雷达 + 光电系统
反应时间: 小于4秒
俯仰范围: -25° 至 +85°
旋转范围: 360°
系统重量: 6,215公斤 ( 不含弹药 )
功率需求: 50千瓦
武器系统
火炮: 6管 M61A1 火神 加特林炮
弹药类型: 脱壳穿甲弹 ( APDS )、 贫铀穿甲弹 ( APFSDS-T )
初速: 1,100米/秒
火控系统: AN/UYK-7 计算机 ( Mod 0-12 ); 现代化数字计算机 ( Mod 13+ )
雷达系统: 搜索雷达:AN/SPS-67(V)5; 跟踪雷达:AN/SPG-64(V)9
交战模式: 自动 、 半自动 、 手动
杀伤概率: 约95% ( 对亚音速目标 ); 约70% ( 对超音速目标 )
作战能力
目标类型: 反舰导弹 、 飞机 、 小型水面舰艇 、 无人机 、 精确制导武器
探测范围: 约10公里 ( 对导弹目标 ); 约20公里 ( 对飞机目标 )
同时处理目标数: 8个
抗干扰能力: 具备电子对抗和杂波抑制能力
持续射击时间: 约20秒 ( 4,500发/分钟射速 )
升级型号: Block 1B ( 增强型 ) 增加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 , 可对付低空飞行目标和小艇
研发与生产
主承包商: 美国 雷神公司 Raytheon
研发时间: 1968年
首次测试: 1977年
服役时间: 1980年
生产数量: 超过890套
单价: 约1,100万美元/套 ( 2023年估计 )
是否出口: 是 , 装备25个国家海军
主要用户: 美国 、 英国 、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 日本 、 韩国 、 沙特阿拉伯 等
仿制型号: 无 , 但有许可证生产 , 如日本东芝公司
装备平台
美国海军: 提康德罗加级 巡洋舰 、 阿利·伯克级 驱逐舰 、 黄蜂级 两栖攻击舰 、 尼米兹级 航空母舰 等
盟国海军: 英国 45型 驱逐舰 、 澳大利亚 霍巴特级 驱逐舰 、 日本 金刚级 驱逐舰 、 韩国 世宗大王级 驱逐舰 等
陆基版本: 有 , 用于保护重要设施 , 如港口 、 炼油厂等
同时代外军对比
俄罗斯 AK-630 近防炮
– 口径: 30毫米 vs MK-15的20毫米
– 射速: 5,000发/分钟 vs MK-15的4,500发/分钟
– 射程: 4,000米 vs MK-15的3,000米
– 火控系统: 较简单 , 依赖外部雷达 vs MK-15的集成雷达系统
– 优势: AK-630口径更大 , 破坏力更强 ; 重量更轻 , 适合小型舰艇
中国 H/PJ-11 11管30毫米近防炮
– 口径: 30毫米 vs MK-15的20毫米
– 射速: 10,000发/分钟 vs MK-15的4,500发/分钟
– 射程: 5,000米 vs MK-15的3,000米
– 探测系统: 相控阵雷达+光电系统 vs MK-15的传统雷达
– 优势: H/PJ-11射速和射程均优于MK-15 , 且具备多目标处理能力
– 口径: 30毫米 vs MK-15的20毫米
– 射速: 4,200发/分钟 vs MK-15的4,500发/分钟
– 射程: 3,000米 vs MK-15的3,000米
– 火控系统: 类似MK-15 , 但采用毫米波雷达
– 优势: 守门员系统采用30毫米弹药 , 破坏力更强 ; 抗干扰能力较强

“ 密集阵 ” 是目前唯一部署的近防武器系统,能够自主执行搜索、探测、评估、跟踪、打击和杀伤评估等全套功能。同时,它还可集成到现有舰艇作战控制系统中,为其他舰载武器系统提供额外的传感器和火控支持。

发展背景

“ 密集阵 ” 的生产始于 1978 年,最初为 Block 0 构型,1980 年首次安装在 美军 中途岛级 , “ 珊瑚海 ” 号航空母舰( USS Coral Sea )上。1988 年,Block 1 构型安装在 “ 威斯康星 ” 号战列舰( USS Wisconsin )上。1999 年,首套 Block 1B 型号安装在 “ 安德伍德 ” 号护卫舰(USS Underwood)上。自 1978 年以来,“ 密集阵 ” 项目一直在持续推进生产、升级和大修工作。

升级改进

随着威胁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大多数军事系统一样,“ 密集阵 ” 系统也经历了多种构型的发展。基础(原始)型号为 Block 0,配备第一代固态电子设备,对水面目标的打击能力有限。1988 年的 Block 1 升级在雷达、弹药、射速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进,将交战仰角提升至 + 70 度,并优化了计算能力,旨在增强对抗新兴的俄罗斯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能力。Block 1A 引入了新的计算机系统,以应对更具机动性的目标。

1999 年的 Block 1B PSuM(“ 密集阵 ” 水面模式)新增了前视红外( FLIR )传感器,使其能够用于打击水面目标。这一改进旨在为舰艇提供对抗小型舰艇威胁和濒海区域其他 “漂浮目标” 的能力,并提升对低速低空飞机的打击性能。该红外传感器还可用于对抗低可探测性导弹,并能与 RIM-116 拉姆 ” 导弹系统联动,增加 “ 拉姆 ” 导弹的交战范围和精度。此外,Block 1B 允许操作员进行目视识别和瞄准威胁。

美国正将所有 “ 密集阵 ” 系统升级至 Block 1B 构型。加拿大、葡萄牙、日本、埃及、巴林和英国等国的海军也在使用 Block 1B 型号。

2009 年 5 月,美国海军与雷神导弹系统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 2.6 亿美元的合同,用于 “ 密集阵 ” 系统的升级及其他相关工作,该工作于 2012 年 9 月完成。

作为舰艇的最后一道防线,Mk-15 “密集阵” 近防武器系统凭借不断的升级改进,始终保持着应对各类空中和水面威胁的能力,其自主作战和系统集成特性使其在现代海战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