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Osumi class

中文舰名(舷号)英文舰名建造时间下水时间服役时间备注
大隅号( LST-4001 )JS Osumi1995 年1996 年 11 月1998 年 3 月大隅级首舰,由日本三井造船玉野造船厂建造,舰长 178 米,宽 25.8 米,标准排水量 8900 吨,满载排水量 14000 吨,采用燃燃联合动力系统,最大航速 22 节,续航力 4000 海里 / 18 节。采用全通式飞行甲板设计,可同时搭载 6 架 CH-47J 重型直升机,舰内坞舱可容纳 2 艘 LCAC 气垫登陆艇,能搭载 10 辆 90 式主战坦克及约 330 名陆战队员,主要承担两栖登陆、物资运输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下北号( LST-4002 )JS Shimokita1997 年1998 年 3 月2000 年 3 月2 号舰,延续大隅级设计,优化了舰上指挥系统,提升与两栖作战部队的协同效率,坞舱装卸系统进行改进,缩短了装备投送时间,多次参与日本国内灾害救援行动
国东号( LST-4003 )JS Kunisaki1999 年2000 年 11 月2002 年 3 月3 号舰,大隅级最后一艘,改进了飞行甲板的承重能力,可兼容更重型的直升机型号,舰上医疗设施得到加强,增设了伤员救治和转运区域,具备更强的人道主义救援能力,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两栖作战和远洋投送的核心力量之一
图片[1]-日本🇯🇵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Osumi clas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在 日本海上自卫队( JMSDF )的装备序列中,“ 大隅 ”( Ōsumi )级两栖运输舰始终是一个特殊存在 —— 它顶着 “ 坦克登陆舰 ”( LST )的名义,却藏着船坞登陆舰的内核,既规避了政治敏感,又悄然构建了日本战后首个实用化的远洋投送能力。​

参数 详情
基本信息
中英文名称对照: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 Osumi 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 )
舰艇类型: 两栖船坞运输舰
人员编制: 约135人
舷号: LST-4001 大隅 ( Osumi )、LST-4002 下北 ( Shimokita )、LST-4003 国东 ( Kunisaki )
部署战区: 日本海上自卫队,主要部署在吴港、佐世保等基地
体型参数
舰长: 178米
舰宽: 25.8米
吃水: 6米
标准排水量: 8,900吨
满载排水量: 14,000吨
制造厂家
主制造商: 日本 三井造船 ( 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
研发性质: 自主研发
仿制型号: 参考 美国 奥斯汀级 两栖船坞运输舰 ( Austin Class )
建造数量: 3艘
动力系统
动力类型: 全柴联合动力
发动机: – 2台 三井 16V42M-A 柴油发动机,单台功率约11,600马力
最大速度: 22节( 约41公里/小时 )
续航力: 10,000海里( 18,500公里 )/ 12节
推进系统: 双轴双桨
雷达系统
主雷达: OPS-28D 对海搜索雷达
对空搜索雷达: OPS-14C 对空搜索雷达
导航雷达: JMA-5110 导航雷达
电子战系统: NOLQ-2 电子战系统
武器系统
近防武器: 2座 密集阵 Block 1B 近防系统
防空导弹: 2座 拉姆 近程防空导弹系统 ( RIM-116
机枪: 4挺 12.7mm 机枪
其他: 诱饵发射装置
舰载机
飞行甲板: 1个,可同时起降2架直升机
直升机型号: – SH-60J/K 海鹰直升机 ( 反潜/搜救 ) – CH-47J 支奴干直升机 ( 运输 )
无人机: 可搭载战术无人机
运载能力
登陆艇: 2艘 LCAC 气垫登陆艇 或 4艘 LCM-8 机械登陆艇
车辆: 10辆 90式主战坦克 或 330名陆战队员
其他: 船坞可容纳 气垫登陆艇 或 机械化登陆艇
同时代外军对比
中国 071型 船坞登陆舰
– 排水量: 071型( 25,000吨 )> 大隅级( 14,000吨 ) – 运载能力: 071型 > 大隅级 – 直升机甲板: 071型可同时起降4架直升机 > 大隅级( 2架 ) – 建造数量: 071型( 8艘 )> 大隅级( 3艘 )
韩国 独岛级 两栖攻击舰
– 排水量: 独岛级( 18,800吨 )> 大隅级( 14,000吨 ) – 功能定位: 独岛级为两栖攻击舰 > 大隅级为两栖运输舰 – 航空能力: 独岛级可搭载10架直升机 > 大隅级( 2架 ) – 建造时间: 独岛级( 2005-至今 )> 大隅级( 1996-2002 )
美国 圣安东尼奥级 两栖船坞运输舰
– 排水量: 圣安东尼奥级( 25,000吨 )> 大隅级( 14,000吨 ) – 技术水平: 圣安东尼奥级更先进 – 武器系统: 圣安东尼奥级更强 – 综合作战能力: 圣安东尼奥级更强
图片[5]-日本🇯🇵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Osumi clas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命名背后的功能错位

“ 大隅 ” 级 的命名充满战略模糊性:日本海自坚持称其为 “ 坦克登陆舰 ”,但它与传统 LST 的核心特征 —— 舰首门和冲滩能力 —— 完全绝缘。这种设计取舍并非技术局限,而是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安保政策的直接体现:​

  • 政治妥协的产物:冷战结束后,日本需强化西南诸岛防御,但 “ 两栖攻击舰 ” 的称谓可能引发 “ 军国主义复活 ” 争议。因此,设计上刻意弱化 “ 攻击属性 ”,取消冲滩能力,以 “ 运输 ” 为核心功能定位,规避国际社会对其 “ 突破和平宪法 ” 的质疑。​
  • 坞舱设计的实战价值:尽管放弃冲滩,舰尾的坞舱却可容纳 2 艘美制 LCAC 气垫登陆艇,每艘 LCAC 能运载 1 辆 90 式坦克或 40 吨物资,3 艘 “ 大隅 ” 级(“ 大隅 ” 号、“ 下北 ” 号、“ 国东 ” 号)同时出动时,可在 1 小时内将一个机械化连投送到 100 公里外的岛屿,这一效率远超传统登陆舰。​
图片[6]-日本🇯🇵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Osumi clas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运载能力的最大化​

“ 大隅 ” 级的甲板布局暗藏玄机,通过三层空间的联动设计,实现了有限吨位下的运载效率最优:​

  • 上层露天甲板:长 120 米的平顶结构可停放 10 辆 73 式装甲车或 6 辆 90 式坦克,配合可开启式装甲舱盖,车辆能直接驶入下层甲板,这种 “露天停放 + 快速转运” 模式,比封闭车库节省 30% 空间。​
  • 中层车辆甲板:100 米长的封闭空间可容纳 30 辆卡车或 200 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通过小型升降机与上层甲板联动,最终经斜坡驶入坞舱,形成 “装载 – 转运 – 投送” 的闭环。​
  • 尾部直升机甲板:虽无机库,但 2 个 CH-47 “ 支奴干 ” 直升机起降点可实现 “ 连续转运 ”—— 在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 大隅 ” 号曾用 CH-47 在 36 小时内转运 1200 名灾民,证明其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用价值。​

这种设计使标准排水量 8900 吨的 “ 大隅 ” 级,运载量达到美国 “ 惠德贝岛 ” 级船坞登陆舰(16000 吨)的 60%,单位吨位效率堪称同类之最。​

图片[14]-日本🇯🇵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Osumi clas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规避敏感词

1996 年,日本海自提出 “海上作战运输” 概念,为 “ 大隅 ” 级 的运用划定了清晰边界 ——“ 仅在日本领土实施防御性登陆 ”,这一表述巧妙绕开 “ 两栖攻击 ” 的敏感标签,却暗含实战指向:​

  • 外岛防御的 “快速反应链”:针对西南诸岛(如钓鱼岛、宫古岛)的地理特性,“ 大隅 ” 级与 “ 12 式岸舰导弹 ” 部队形成联动:当雷达发现敌方舰艇逼近时,“ 大隅 ” 级可在 24 小时内将导弹发射车、弹药和人员投送至岛屿,构建临时防御阵地,LCAC 的 50 节航速能确保 “ 舰到岸 ” 时间压缩至 15 分钟。​
  • 军民两用的 “弹性空间”:在灾害救援中,该级舰的模块化设计同样发挥作用 ——2016 年熊本大地震期间,“ 下北 ” 号拆除部分车辆固定装置,将中层甲板改造为临时医院,容纳 50 张病床和 2 台手术设备,这种 “ 作战 – 救援 ” 模式的快速切换,体现了其多任务设计的前瞻性。​
图片[15]-日本🇯🇵 大隅级 两栖运输舰 Osumi clas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从运输到 “准航母” 的潜力​

尽管设计之初刻意限制攻击能力,但 “大隅” 级的平台潜力已多次引发外界关注:​

  • 直升机运作的 “非对称优势”:舰尾飞行甲板虽无封闭机库,但可同时停放 2 架 CH-47 “ 支奴干 ” 直升机,每架能吊运 12 吨物资或 33 名士兵。2020 年美日 “ 利剑 ” 演习中,“ 国东 ” 号连续 48 小时出动直升机 12 架次,向前线岛屿转运了一个步兵连的全部装备,验证了其持续空中投送能力。​
  • 改装争议的 “技术伏笔”:尽管日本官方否认,但外界普遍认为该级舰具备改装为轻型航母的潜力 ——130 米长的甲板若加装滑跃模块,可起降 F-35B 垂直 / 短距起降战机;坞舱空间足以容纳舰载机维护设施。不过,受限于 1.4 万吨标准排水量(满载 1.8 万吨),改装后可能仅能搭载 6-8 架 F-35B ,实战价值有限。​

战略定位

“ 大隅 ” 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日本海自提供了 “ 不显眼却不可替代 ” 的基础能力:​

  • 填补投送空白:在 “ 大隅 ” 级 服役前(首舰 1998 年服役),日本海自的登陆能力仅依赖老式 “ 三浦 ” 级 LST,单次投送量不足一个步兵排。3 艘 “ 大隅 ” 级形成的 “ 1 个机械化营 + 3 天自持力 ” 的投送规模,使日本具备了对西南诸岛的 “ 快速重夺 ” 能力。​
  • 美日协同的 “接口作用”:该级舰的 LCAC 气垫登陆艇、CH-47 直升机均与美军装备通用,在 “美日同盟” 框架下可直接纳入美军两栖作战体系。2018 年 “ 环太平洋军演 ” 中,“ 大隅 ” 号与美国 “ 黄蜂 ” 号两栖攻击舰协同,完成了跨舰种装备转运演练,验证了联军作战的兼容性。​

从台风救灾到岛屿防御,从低调运输到美日协同,“ 大隅 ” 级用看似保守的设计,悄然支撑起日本战后最具实质意义的两栖投送体系。它的存在证明:在军事装备发展中,“ 是什么 ” 往往不如 “ 能做什么 ” 重要 —— 这或许正是 “ 大隅 ” 级留给现代海军装备发展的独特启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