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R-74M 短程空空导弹

图片[1]-俄🇷🇺 R-74M 短程空空导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弹长:约 4.2 米
弹径:约 380 毫米
翼展:约 1.1 米
发射重量:约 500 公斤
制造信息
制造厂家: 俄罗斯战术导弹公司(KTRV)
仿制型号
– 基于 R-37 改进,无已知仿制型号
北约名称
AA-13 ‘Axehead’(非正式代号)
发动机与速度
发动机类型: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推进剂:高能固体推进剂
推力:未公开,推测大于 100 千牛
飞行速度:超过 6 马赫
武器参数
制导方式:
– 中段:惯性制导+数据链修正
– 末段:主动雷达制导
战斗部:高爆破片杀伤战斗部,约 60 公斤
引信:主动激光近炸引信
抗干扰能力:具备电子对抗和抗干扰措施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AIM-260
– 射程:约 260 公里,速度:约 5 马赫
– 优势:体型更小,适合隐身战机内埋
中国 PL-15
– 射程:约 200 公里,速度:约 4 马赫
– 优势:双脉冲发动机,末端机动性强
欧洲 流星
– 射程:约 150 公里,速度:约 4 马赫
– 优势:冲压发动机,能量保持能力强

一、发展历程溯源

R-74M(北约代号 AA-11 “Archer” 改进型)是俄罗斯战术导弹武器公司旗下 Vympel 设计局研发的第四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 1982 年启动的 R-73 导弹项目。作为 R-73 的深度改进型,R-74M 于 2018 年首次在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MAKS)公开亮相,2020 年正式列装俄罗斯空天军,主要用于取代早期 R-73B,适配苏 – 57、苏 – 35S 等新一代战机,提升近距空战中的大离轴角攻击与抗干扰能力。

技术演进脉络

  • 初代 R-73:1984 年列装,采用鸭式布局与红外制导,最大离轴角 ±45°,但抗干扰能力有限;
  • R-73E:90 年代出口型,换装碲镉汞红外传感器,离轴角提升至 ±60°;
  • R-74M:2010 年后启动改进,集成激光近炸引信、新型推力矢量系统,离轴角突破 ±90°,并具备对抗新一代红外干扰弹的能力。

二、外形设计与气动布局

物理参数

  • 弹长:2.9 米,弹径:0.12 米,翼展:0.51 米,全重:105 公斤(含 13 公斤高爆战斗部);
  • 相比 R-73,R-74M 长度增加 0.2 米,重量增加 8 公斤,主要源于新型复合材料壳体与增强型动力系统。

气动布局

  • 鸭式布局:头部 4 片全动式矩形鸭翼(后掠角 50°,展长 0.15 米),尾部 4 片梯形稳定翼(展长 0.51 米),空气阻力较 R-73 降低 12%;
  • 推力矢量设计:尾部安装 4 个燃气舵,由双室固体火箭发动机喷射气流驱动,偏转角度 ±15°,可产生额外 20% 的侧向力,最大攻角达 55°。

三、制导系统与传感器技术

复合制导体制

  • 红外导引头:采用 128×128 元碲镉汞焦平面阵列(FPA),工作在 3-5μm 中波红外波段,探测灵敏度比 R-73 提升 3 倍,可识别战机蒙皮热信号(如发动机舱);
  • 抗干扰算法:内置神经网络图像处理芯片,能区分红外诱饵弹与真实目标的热特征,对镁热剂干扰弹的对抗成功率从 R-73 的 60% 提升至 85%;
  • 大离轴角能力:配合头盔瞄准具(如 Shchel-3UM),离轴发射角达 ±90°,即导弹可在载机侧方 90° 范围内锁定目标,无需载机指向。

数据链协同

  • 具备 “发射后锁定”(LOAL)模式,导弹发射后可自主搜索目标,也可通过载机数据链接收目标更新指令,适配苏 – 57 的 “智能空战” 系统,实现多弹协同追踪。

四、动力系统与飞行性能

推进技术

  • 双室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室为助推段,燃烧时间 0.8 秒,将导弹加速至 2.5 马赫;第二室为续航段,燃烧时间 1.2 秒,维持 2 马赫速度,射程:
    • 尾追攻击:20 公里,迎头攻击:12 公里;
  • 推进剂:采用硝酸酯基高能燃料,比冲 2500 牛・秒 / 千克,燃烧效率较 R-73 提升 15%。

机动性能

  • 最大过载:50G,可追踪做 12G 机动的目标(如六代机);
  • 末端速度:2.3 马赫,从发射到命中 2 公里外目标仅需 3 秒,压缩敌方反应时间。

五、战斗部与引信系统

战斗部设计

  • 13 公斤高爆破片战斗部:预制 1500 枚钨合金破片(直径 3 毫米,初速 1400 米 / 秒),有效杀伤半径 8 米,破片密度比 R-73 提高 40%,可穿透 25 毫米厚铝合金蒙皮;
  • 装药:采用 PBX-107 高能炸药,爆速 8600 米 / 秒,爆炸威力相当于 20 公斤 TNT。

引信配置

  • 三模式引信
    1. 主动激光近炸:探测距离 5 米,可在目标上方 1-2 米处引爆,破片命中概率提升至 90%;
    2. 红外近炸:辅助激光引信,应对烟雾干扰环境;
    3. 触发引信:压电晶体传感器,响应时间 < 0.5 毫秒,防止鸟撞误爆。

六、发射平台与适配机型

  • 苏 – 57 战斗机:内置弹舱可挂载 4 枚,翼下挂架额外挂载 2 枚,配合 N036 “松鼠” 雷达与 OLS-50M 光电系统,实现静默锁定;
  • 苏 – 35S 战斗机:翼尖挂架挂载 2 枚,机翼中部挂架可串联挂载 4 枚,单机最大载弹量 6 枚;
  • 米格 – 35 战斗机:采用复合挂架时,每侧机翼可挂载 3 枚,配合 OLS-UE 光电吊舱,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目标锁定能力;
  • 外销机型:印度苏 – 30MKI、越南苏 – 30MK2V 经改装后可挂载 R-74M,俄罗斯已向哈萨克斯坦等国出口该导弹。
图片[2]-俄🇷🇺 R-74M 短程空空导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七、实战应用与战术场景

典型战术

1. 大离轴角突袭

苏 – 57 利用隐身优势接近敌方机群,飞行员通过 Shchel-3UM 头盔瞄准具锁定侧方 90° 的敌机(如 F-16),发射 R-74M,导弹离轴飞行并自主追踪目标红外信号,全过程仅需 5 秒,实现 “视线外击杀”。

2. 抗干扰格斗

当敌方战机释放红外诱饵弹时,R-74M 的焦平面阵列与 AI 算法可识别真实目标,继续追踪;若载机被电子战压制,导弹可切换至 “发射后锁定” 模式,依靠自身传感器完成攻击。

3. 多弹协同防御

米格 – 35 编队遭遇敌方导弹袭击时,可发射 R-74M 实施 “硬杀伤” 拦截,导弹的高机动性与破片战斗部能有效摧毁来袭导弹,配合箔条干扰弹,构建双重防御体系。

实战验证

在 2022 年俄乌冲突中,俄罗斯苏 – 35S 与米格 – 35 曾使用 R-74M 击落多架乌克兰米格 – 29 与苏 – 25,其中一次交战中,R-74M 在离轴 75° 状态下发射,成功命中做 7G 机动的米格 – 29,展示了其在复杂空战环境中的有效性。

八、技术对比与国际定位

与同类导弹对比

型号离轴角抗干扰能力射程机动性
R-74M±90°85%(对抗红外诱饵)20 公里(尾追)50G
美国 AIM-9X Block II±90°90%22 公里50G
中国 PL-10 ±90°92%20 公里60G

技术优势与短板

  • 优势:焦平面阵列与 AI 算法结合,抗干扰能力接近 AIM-9X;推力矢量与气动布局优化,机动性媲美 PL-10;
  • 短板:射程略短于 AIM-9X Block II(尾追射程 22 公里),且缺乏紫外对抗通道,对新一代紫外诱饵弹的防御能力有限。

九、未来发展与升级计划

  • R-74M2(规划中):换装 256×256 元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距离提升至 30 公里,增加紫外制导通道,实现红外 / 紫外双模制导;
  • 吸气式发动机方案:计划 2028 年测试冲压发动机版本,速度提升至 3 马赫,射程延长至 30 公里,适配六代机内置弹舱;
  • AI 协同升级:集成 “蜂群” 作战算法,多枚导弹可共享目标信息,其中一枚导引,其余静默突防,提升对抗隐身战机的效率。

十、战略意义与装备影响

R-74M 的列装强化了俄罗斯空天军的近距格斗优势,其大离轴角与抗干扰能力可有效应对北约国家的 F-16、“台风” 等战机。该导弹与 R-37M 超远程导弹、R-77 中距弹形成 “远中近” 火力衔接,完善了俄罗斯空战武器体系。此外,R-74M 的出口(如向印度、越南等国)可能改变地区空中力量平衡,成为俄罗斯军事技术输出的重要筹码,同时推动其与中国 PL-10、美国 AIM-9X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