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米格-35 战斗机

图片[1]-俄🇷🇺 米格-35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机长:17.3 米
翼展:12 米
机高:4.73 米
空重:约 11,000 公斤,最大起飞重量:约 29,700 公斤
制造信息
制造厂家: 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
仿制型号
– 基于米格-29K/KUB改进,无已知仿制型号
北约名称
Fulcrum-F
发动机与速度
发动机型号:两台克里莫夫 RD-33MK 加力涡扇发动机
单台推力:
– 非加力:约 5,400 公斤
– 加力:约 8,800 公斤
推重比:约 1.08(正常起飞重量)
最大速度:
– 高空:约 2.25 马赫(2,400 公里/小时)
– 低空:约 1.2 马赫(1,450 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7,500 米
航程:
– 内部燃油:约 2,000 公里
– 最大燃油配置:约 3,100 公里
武器参数
固定武器:
– 一门 30mm GSh-30-1 机炮,备弹 150 发
外挂点:9个(翼下8个,机身中线1个),可挂载:
– 空空导弹:R-73、R-77、R-27、R-37M等
– 空地导弹:Kh-29、Kh-31、Kh-59等
– 反舰导弹:Kh-35、Kh-31A等
– 制导炸弹:KAB-500、KAB-1500等
– 火箭弹:S-8、S-13、S-25等
– 电子战吊舱、侦察吊舱等
最大武器载荷:约 7,000 公斤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F-16V Block70/72
– 最大起飞重量:约 21,772 公斤
– 雷达:AN/APG-83 AESA
– 优势:成熟的航电系统和武器兼容性
法国 阵风
– 最大起飞重量:约 24,500 公斤
– 雷达:RBE2 AESA
– 优势:多用途能力和舰载型号经验
中国 J-10C
– 最大起飞重量:约 19,277 公斤
– 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
– 优势:先进航电和PL-15空空导弹

一、发展历程溯源

米格 – 35(北约代号 “支点 – F”)是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在米格 – 29M/M2 基础上研发的第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旨在应对美国 F – 16V、欧洲 “台风” 等新一代战机的挑战。项目始于 2007 年 “支点” 改进计划,2017 年首飞,2021 年正式列装俄罗斯空天军,定位为 “4++ 代” 战机,兼具制空、对地攻击与电子战能力,是俄罗斯空天军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装备之一。

技术演进脉络

  • 米格 – 29M:1989 年首飞,换装更大推力发动机与复合材料,作战半径提升 40%,但因苏联解体未能量产;
  • 米格 – 29K:2009 年列装,舰载型,适配 “库兹涅佐夫” 号航母,采用折叠机翼与强化起落架;
  • 米格 – 35:2010 年后整合米格 – 29M/K 的技术成果,升级航电系统与武器挂载能力,2019 年莫斯科航展首次公开实战配置。

二、外形设计与气动布局

物理参数

  • 机长:17.3 米,机高:4.73 米,翼展:11.9 米,机翼面积:38 平方米;
  • 空重:11 吨,最大起飞重量:29.7 吨,最大载弹量:7 吨(10 个外挂点);
  • 相比米格 – 29A,机身长度增加 1.2 米,翼展扩大 0.8 米,主要源于复合材料应用与内部燃油舱扩容。

气动布局

  • 双发中单翼布局:机翼为后掠角 40° 的梯形翼,前缘襟翼与后缘双缝襟翼全动设计,增升效率比米格 – 29 提升 25%;
  • 全动式水平尾翼:后掠角 55°,可单独控制俯仰与滚转,配合电传飞控系统,实现 “不稳定气动布局”,机动性较米格 – 29 提升 30%;
  • 复合材料应用:机身蒙皮 40% 使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垂尾与平尾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重量减轻 800 公斤,结构寿命延长至 6000 小时。
图片[4]-俄🇷🇺 米格-35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三、动力系统与飞行性能

发动机配置

  • 两台 RD – 33MK 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不加力推力 50 千牛,加力推力 88 千牛,采用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系统,响应时间 < 0.1 秒;
  • 推力提升:相比 RD – 33,推力增加 15%,油耗降低 9%,配备新型单晶涡轮叶片,可承受 1800K 高温。

飞行参数

  • 最大速度:2.25 马赫(高空),1.4 马赫(海平面),超音速巡航速度:1.1 马赫(不开启加力,持续 30 分钟);
  • 实用升限:17.5 公里,最大爬升率:330 米 / 秒,作战半径:1000 公里(空优挂载),转场航程:3100 公里(副油箱加持);
  • 短距起降能力:起飞滑跑距离 450 米,着陆滑跑距离 600 米,适配前线野战机场。

四、航电系统与传感器

雷达系统

  • N035 “甲虫 – AE” 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
    • 天线直径 700 毫米,含 1024 个收发模块,工作在 X 波段,对 RCS=5㎡目标探测距离 160 公里;
    • 可同时跟踪 30 个目标并攻击其中 6 个,具备合成孔径雷达(SAR)模式,对地分辨率 1 米;
    • 兼容 “格斗 – AE” 空空导弹与 “KH – 38” 空地导弹的制导需求。

光电系统

  • OLS – 35 光电瞄准系统
    • 安装于座舱前方,集成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激光测距仪,对 RCS=5㎡目标探测距离 90 公里;
    • 热成像分辨率 640×512,支持昼夜及小雨、轻雾条件下工作,可独立于雷达锁定目标。

电子战系统

  • KSU – 35 电子战套件
    • 雷达告警接收机(RWR):覆盖 2 – 18GHz 频段,定位精度 ±5°;
    • 主动电子对抗(AECM):内置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可模拟 100 + 种虚假目标;
    • 箔条 / 热焰弹发射器:4×15 发,自动对抗流程耗时 < 2 秒。
图片[7]-俄🇷🇺 米格-35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五、武器系统与挂载能力

固定武器

  • 1 门 GSh – 30 – 1 型 30 毫米机炮:备弹 150 发,射速 1700 发 / 分钟,可穿透 20 毫米厚装甲。

空空导弹挂载

  • 中距弹:6 枚 R – 77 – 1 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射程 110 公里)或 4 枚 KS – 172 超远程导弹(射程 300 公里);
  • 近距弹:4 枚 R – 74M 红外制导导弹(离轴角 ±90°,射程 20 公里)或 2 枚 R – 73E 导弹。

空地武器挂载

  • 精确制导炸弹:6 枚 KAB – 500L 激光制导炸弹(500 公斤级)或 4 枚 FAB – 1500M54 高爆航弹;
  • 巡航导弹:2 枚 KH – 38MLE 空地导弹(射程 120 公里)或 1 枚 KH – 59MK2 隐身巡航导弹(射程 550 公里);
  • 反舰导弹:2 枚 KH – 35UE 反舰导弹(射程 260 公里),可攻击驱逐舰级目标。

复合挂架技术

  • 采用 MAZ – 100 复合挂架,机翼内侧挂点可串联挂载 2 枚中距弹,单机最大空空导弹挂载量达 14 枚(理论值)。

六、座舱与任务系统

人机界面

  • 广角平视显示器(HUD):视场 20°×30°,可叠加飞行参数、瞄准信息与战术地图;
  • 三屏彩色多功能显示器(MFD):每屏尺寸 15.2 厘米,左侧显示战术态势,右侧显示武器 / 系统状态,中央为综合信息屏;
  • Shchel – 3UM 头盔瞄准具:视场 ±40°,可直接控制 R – 74M 导弹大离轴发射,响应延迟 < 50 毫秒。

数据链系统

  • 双向数据链:工作在 480MHz 频段,传输速率 2Mbps,支持与预警机(如 A – 50U)、无人机(如 “猎户座”)协同作战;
  • 兼容北约 Link 16 数据链(通过软件升级),可与多国战机共享目标信息。

七、作战应用与战术场景

典型战术

1. 制空作战

米格 – 35 利用 N035 雷达与 R – 77 – 1 导弹,在 100 公里外拦截敌方预警机;近距格斗时,飞行员通过头盔瞄准具锁定侧方 90° 目标,发射 R – 74M 导弹,实现 “视线外击杀”。

2. 对地突击

挂载 KH – 59MK2 隐身巡航导弹,在敌方防空圈外(S – 400 射程外)实施精确打击;配合 OLS – 35 光电系统,在恶劣天气下引导 KAB – 500L 炸弹,摧毁地面工事。

3. 电子战压制

携带 “希比内” 电子战吊舱,干扰敌方雷达与通信系统;发射反辐射导弹(如 KH – 31P),摧毁敌方防空雷达,为机群突防开辟通道。

实战记录

在 2022 年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空天军米格 – 35 参与了对乌克兰前线机场、指挥中心的打击任务,曾使用 KH – 38MLE 导弹摧毁多处防空阵地;同时,米格 – 35 也承担了护航苏 – 34 轰炸机的任务,用 R – 77 导弹击落多架乌克兰米格 – 29 战机。

八、技术对比与国际定位

与同类战机对比

型号雷达类型最大速度作战半径载弹量
米格 – 35AESA2.25 马赫1000 公里7 吨
美国 F – 16VAESA2.0 马赫830 公里6 吨
欧洲 “台风”AESA2.0 马赫1389 公里7.5 吨

技术优势与短板

  • 优势:OLS – 35 光电系统探测距离优于 F – 16V 的 AN/AAQ – 33;R – 74M 导弹离轴角与 AIM – 9X 相当,抗干扰能力接近;
  • 短板:作战半径小于 “台风”,缺乏隐身设计(RCS=5㎡),面对 F – 35 等隐身战机时探测距离受限。
图片[10]-俄🇷🇺 米格-35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九、升级计划与未来发展

  • 米格 – 35M(规划中)
    • 换装 PD – 14 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 107 千牛),航程提升 30%,实现 1.5 马赫超音速巡航;
    • 升级 N036 “松鼠” 雷达(与苏 – 57 同款),探测距离增至 200 公里,支持 “忠诚僚机” 无人机协同;
  • 隐身改进方案
    • 机身涂覆 RAM 雷达吸波材料,RCS 降至 1㎡;机翼加装保形油箱,转场航程延长至 4000 公里;
  • 武器集成:计划整合 K – 77M 超远程导弹(射程 175 公里)与 “产品 305” 空地导弹(射程 140 公里),强化多用途能力。

十、战略意义与装备影响

米格 – 35 的列装填补了俄罗斯空天军在四代半战机领域的空白,其多用途能力可与苏 – 35S 形成高低搭配 —— 苏 – 35S 侧重制空,米格 – 35 侧重对地与电子战。该战机的出口(如埃及、印度等国)可能改变地区空中力量平衡,成为俄罗斯军事技术输出的重要载体。此外,米格 – 35 的航电系统与武器接口为未来六代机技术验证提供了平台,其数据链协同与人工智能应用经验将直接服务于俄罗斯下一代战机的研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