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图片[1]-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2]-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5]-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在全球防空武器库中,有一款诞生于冷战初期的防空导弹系统,至今仍在多个国家服役 —— 它就是美国的 “ MIM-23 霍克( Hawk )”。自 1959 年列装美国陆军以来,这款防空系统凭借 “高机动性、广泛适配性”,参与了越南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多场冲突,出口至 20 多个国家,成为冷战时期西方最普及的防空系统之一。如今 60 余年过去,“ 霍克 ” 系统虽已落后于高超音速导弹时代,却仍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今天,我们就来解析 “ 霍克 ” 系统的发展历程、实战表现,以及它在现代战争中 “仍有价值” 的原因。

参数分类 详细信息
型号中英文对照及导弹类型
中文名称: ” 霍克 ” 防空系统 ( 导弹 单体 : ” 霍克 ” 地对空导弹 )
英文名称: ” Hawk ”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 导弹 单体 : ” Hawk ” Surface-to-Air Missile , 全称 : ” 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 ” , 意为 ” 全程寻的杀伤弹 ” )
型号代号: ” MIM-23 ” ( 美国 陆军 装备 代号 , 海军 曾用 型号 ” RIM-24 ” , 现已 退役 )
导弹类型: 中程 地对空导弹 ( 主要 拦截 低空/中空 飞机 、 巡航导弹 , 改进型 可 反战术弹道导弹 )
体型参数及发射平台
导弹体型参数:
  • 弹长: 5.03米
  • 弹径: 0.37米
  • 翼展: 1.19米
  • 弹重: 584公斤 ( 含 战斗部 与 制导系统 )
  • 战斗部重量: 75公斤
发射平台:
  • 核心平台: 轮式 机动 发射车 ( 型号 ” M192 ” , 每车 搭载 3枚 待发导弹 )
  • 辅助平台: 牵引式 发射架 ( 早期 型号 , 需 地面 固定 部署 )
  • 配套系统: ” AN/MPQ-50 ” 搜索雷达 车 、 ” AN/MPQ-55 ” 火控雷达 车 、 指挥控制 车 、 电源 车
标定射程、实际射程及飞行速度
标定射程: 25公里 ( 基本型 ) / 40公里 ( 改进型 ” Hawk-Phase III ” )
实际射程:
  • 拦截 飞机 : 最大 38公里 ( 改进型 , 高空 目标 )
  • 拦截 巡航导弹 : 最大 15公里 ( 低空 低速 目标 )
  • 拦截 战术弹道导弹 : 最大 8公里 ( 改进型 , 仅 有限 反导 能力 )
飞行速度: 2.5马赫 ( 约 3,060公里/小时 , 巡航 阶段 ) / 3.0马赫 ( 约 3,670公里/小时 , 冲刺 阶段 )
飞行时间: 最大 射程 下 约 35秒 , 最小 射程 下 约 8秒
爆炸半径、爆炸等级及当量
爆炸半径: 15-20米 ( 破片 杀伤 范围 , 取决于 目标 高度 与 引爆 时机 )
爆炸等级: 中型 防空 导弹 , 破片 杀伤 类型
爆炸当量: 等效 TNT 当量 约 40公斤 ( 战斗部 含 高能 炸药 , 搭配 预制 破片 外壳 )
引信 类型: 近炸 引信 ( 无线电 近炸 , 可 设定 引爆 距离 ) + 触发 引信 ( 备份 )
制造厂家及是否出口
主制造厂家: 美国 ” 雷神 ” 公司 ( ” Raytheon ” , 原 休斯 飞机 公司 , 后 被 雷神 收购 )
合作厂家: 美国 ” 福特 ” 航空航天 公司 ( 负责 发射系统 生产 )、 ” 通用 动力 ” 公司 ( 负责 雷达 部件 )
是否出口: 是 , 为 美国 冷战 时期 主力 出口 防空 系统 , 出口 至 30+ 国家/地区
主要 出口 国: 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北约 国家 )、 日本 、 韩国 、 以色列 、 沙特阿拉伯
是否自主研发、进口及仿制型号
是否 自主研发: 是 , 核心 技术 由 美国 自主 掌握 , 1952年 启动 研发 , 1959年 列装
是否 进口: 否 , 为 美国 本土 设计 生产 , 无 进口 版本 ( 部分 盟国 参与 部件 生产 )
仿制型号:
  • 欧洲 : 德国 、 意大利 联合 改进 型号 ” Hawk PI ” ( 性能 提升 , 非 全新 仿制 )
  • 日本 : 三菱 重工 授权 生产 型号 ” MIM-23J ” ( 本土化 改进 , 适配 日本 自卫队 需求 )
  • 以色列 : 拉斐尔 公司 改进 型号 ” Hawk-IA ” ( 强化 反导 能力 , 非 仿制 )
北约名称 无 专属 北约 代号 ( 本身 为 美国 研制 , 属于 北约 标准 装备 , 直接 使用 其 型号 ” MIM-23 ” 或 昵称 ” Hawk ” 称呼 )
导弹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类型: 单级 固体 火箭发动机
推进剂: 复合 固体 推进剂 ( 含 高氯酸铵 氧化剂 与 铝 基 燃料 )
工作时间: 6-8秒 ( 提供 初始 加速 动力 , 后续 依赖 惯性 飞行 )
推力: 约 26,700牛 ( 最大 推力 阶段 )
发动机 制造商: 美国 ” 航空喷气 ” 公司 ( ” Aerojet ” )
武器参数(制导、作战能力)
制导方式:
  • 基本 制导 : 半主动 雷达 制导 ( 由 地面 火控雷达 ” AN/MPQ-55 ” 提供 目标 照射 )
  • 辅助 制导 : 惯性导航 ( 初始 飞行 阶段 , 修正 弹道 )
  • 抗干扰 能力: 改进型 搭载 ” 频率 捷变 ” 技术 , 可 对抗 基本 雷达 干扰
作战能力:
  • 目标 容量: 单 火力 单元 可 同时 跟踪 6个 目标 , 拦截 2个 目标
  • 作战 高度: 拦截 高度 0.03-18公里 ( 基本型 ) / 0.015-20公里 ( 改进型 )
  • 反应 时间: 从 发现 目标 到 发射 导弹 约 15-30秒
同时代外军对比
1. 苏联 ” S-125 ” 防空系统 ( 北约 代号 ” SA-3 Goa ” ):
  • 射程 对比: ” 霍克 ” 改进型 射程 ( 40公里 ) 优于 ” S-125 ” ( 25公里 )
  • 机动 能力: 两者 均 为 轮式 机动 , ” 霍克 ” 发射车 集成度 更高 , 部署 速度 更快
  • 抗干扰 : ” S-125 ” 采用 光学 制导 备份 , 复杂 电磁 环境 下 可靠性 略 优
2. 法国 ” 响尾蛇 ” 防空系统 ( ” Crotale ” ):
  • 射程 对比: ” 霍克 ” 射程 ( 25-40公里 ) 远超 ” 响尾蛇 ” ( 15公里 )
  • 反应 时间: ” 响尾蛇 ” 反应 时间 ( 6秒 ) 快于 ” 霍克 ” ( 15-30秒 ), 适合 近程 应急 拦截
  • 集成度 : ” 响尾蛇 ” 实现 雷达 、 发射 、 指挥 一体化 , 系统 更 紧凑
3. 中国 ” 红旗-61 ” 防空系统 :
  • 射程 对比: 两者 基本 相当 ( ” 霍克 ” 25公里 vs ” 红旗-61 ” 20公里 )
  • 技术 成熟度: ” 霍克 ” 列装 早 ( 1959年 ), 实战 经验 丰富 ; ” 红旗-61 ” 列装 晚 ( 1980年代 ), 后期 改进 空间 大
  • 适配 平台: ” 红旗-61 ” 可 舰载 ( 适配 053H2G 护卫舰 ), ” 霍克 ” 以 陆基 为主
图片[6]-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型号特点
MIM-23B改进型鹰击( I-HAWK ),配备 74 公斤高爆破片战斗部、改进的制导控制包和 M112 火箭发动机,有效射程高空扩展到 1.5-40 公里,低空为 2.5-20 公里
MTM-23BMIM-23B 的训练型
XMEM-23BMIM-23B 的遥测设备测试评估型
MIM-23C1982 年左右推出,具有改进的电子反对抗(ECCM)能力
MIM-23DMIM-23C 的后续型号,具体改进未详细说明
MEM-23CMIM-23C/D 的遥测装备测试和评估型号
MIM-23E1990 年推出,是 MIM-23C 的发展型,改进了制导部分,用于高杂波 / 多干扰环境中的低空交战
MIM-23F1990 年推出,是 MIM-23D 的发展型,改进了制导部分,用于高杂波 / 多干扰环境中的低空交战
MEM-23DMIM-23E/F 的遥测装备测试和评估型号
MIM-23GMIM-23E 的改型,有新的弹体部分组件
MIM-23HMIM-23F 的改型,有新的弹体部分组件
MEM-23EMIM-23G/H 的遥测装备测试和评估型号
MIM-23JMIM-23H 的增强型杀伤力改型,有新的高密度破片弹头和新的引信电路,对弹道导弹有效
MIM-23KMIM-23G 的增强型杀伤力改型,有新的高密度破片弹头和新的引信电路,对弹道导弹有效
MIM-23LMIM-23K 的改型,有新引信电路,但没有新弹头
MIM-23MMIM-23J 的改型,有新引信电路,但没有新弹头
MEM-23FMIM-23J/K/L/M 的遥测装备测试和评估型号
图片[7]-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10]-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填补防空空白,与苏联 “ S-75 ” 的 “隔空较量”

“MIM-23 霍克” 的研发,源于美国在冷战初期的 “防空需求缺口”——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陆军的远程防空依赖 “ MIM-14 奈基 – 大力神(Nike Hercules) ” 系统,但这款系统体积大、机动性差,且配备核弹头,不适合应对常规战机突袭;而美国空军的空空导弹尚无法完全覆盖地面防空需求。为此,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发了 “ 霍克 ” 系统,定位 “中程防空”,1959 年正式列装,主要用于拦截敌方战机、直升机等空中目标。

同期,苏联已列装 “ S-25 ”(1955 年)与 “ S-75 ”(1957 年)防空系统 ——“ S-25 ” 仅用于莫斯科、平壤等核心城市防御,而 “ S-75 ”(北约代号 “ 萨姆 – 2 ”)则广泛部署并出口 35 个国家,成为 “ 霍克 ” 的主要对手。两者定位相似,但性能各有侧重:

  • “霍克” 的优势:机动性更强,整套系统可通过卡车运输,能伴随装甲部队机动;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抗干扰能力初期优于 “S-75” 的指令制导。
  • “S-75” 的优势:速度更快(导弹速度 3 马赫,“霍克” 仅 2.4 马赫)、射程更远(45 公里,“ 霍克 ” 初期 25 公里)、射高更高(25 公里,“ 霍克 ” 初期 11 公里),且战斗部重量是 “ 霍克 ” 的 3 倍,毁伤能力更强。

这种 “各有优劣” 的格局,贯穿了冷战全程 ——“ 霍克 ” 凭借机动性成为西方陆军的 “伴随防空主力”,而 “ S-75 ” 则以射程和威力,成为苏联及华约国家的 “要地防空核心”。

图片[11]-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从越南到两伊,“霍克” 的 “高光与尴尬”

“霍克” 系统的实战生涯,既有 “击落数十架战机” 的高光,也有 “无法拦截高速目标” 的尴尬,其表现因作战环境与对手不同而差异显著:

1. 越南战争:“首次亮相” 却鲜有战果

1965 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将 “霍克” 系统部署至越南,用于保护地面基地。但在整场战争中,美军 “ 霍克 ” 系统的击落记录极少 —— 一方面,越南空军的战机多采用 “低空突防” 战术,而 “ 霍克 ” 的低空探测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美军更依赖空军战机拦截,“ 霍克 ” 仅作为 “补充防御”,未大规模投入实战。

2. 两伊战争:“外贸版” 的 “高光时刻”

“霍克” 系统最辉煌的实战表现,出现在两伊战争(1980-1988 年)—— 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从美国进口了大量 “ 霍克 ” 系统,战争期间成为伊朗防空的 “主力”。据统计,伊朗的 “ 霍克 ” 系统共击落 30 多架伊拉克战机,包括 “ 米格 – 21 ”“ 苏 – 7 ” 等机型,成为伊朗抵御伊拉克空袭的 “关键力量”。

但 “霍克” 也暴露了致命短板:面对伊拉克的 “ 米格 – 25RB ” 侦察机(速度 3.2 马赫、升限 24 公里),“ 霍克 ” 的导弹速度(2.4 马赫)与射高(11 公里)完全无法企及 —— 伊拉克 “ 米格 – 25RB ” 多次飞越伊朗领空侦察,伊朗发射的 “ 霍克 ” 导弹均未命中,成为 “ 霍克 ” 系统 “无法弥补的遗憾”。

3. 中东战争:以色列手中的 “防空补充”

以色列在 1960 年代中期引进 “霍克” 系统,首次实战却发生在 “六日战争”(1967 年)的 “友军误击”—— 击落 1 架法国 “ MD-450 ” 轻型战机。在后续 “消耗战”(1967-1970 年)中,以色列 “ 霍克 ” 系统击落 8-12 架阿拉伯国家的 “ 米格 – 17 ”“ 苏 – 7 ” 战机,甚至可能击落 1 架 “ 伊尔 – 28 ” 轰炸机。

但在 “赎罪日战争”(1973 年)前,以色列 “ 霍克 ” 系统再次遭遇 “速度尴尬”—— 苏联派遣 “ 米格 – 25R ” 侦察机飞越以色列控制的西奈半岛,其 3.2 马赫的速度与 24 公里的升限,让以色列发射的 “ 霍克 ” 导弹与 “ F-4E 鬼怪 ” 战机(搭载 “ AIM-7 麻雀 ” 导弹)均无法拦截,凸显 “ 霍克 ” 在应对高速目标时的 “无力感”。

4. 海湾战争:“配角” 的 “最后亮相”

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将 “霍克” 系统与 “ MIM-104 爱国者(Patriot) ” 系统配合使用 ——“ 爱国者 ” 负责远程反导与高空防空,“ 霍克 ” 则承担中低空防御任务。尽管 “ 霍克 ” 未取得显著击落记录,但凭借成熟的可靠性,为联军地面部队构建了 “第二层防空屏障”,成为其在美军中的 “最后一次大规模实战部署”。

图片[12]-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从 “B 型” 到 “ F 型”,60 年的 “性能续命”

“霍克” 系统能服役 60 余年,关键在于持续的升级迭代 —— 从 1959 年的基础型到 1990 年代的改进型,其性能逐步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

  • MIM-23B(1971 年列装):核心升级是 “瘦身增威力”—— 导弹长度缩短 5 厘米,战斗部重量却从 50 公斤增至 75 公斤(提升 50%),毁伤能力大幅增强;同时改进发动机与推进剂,射程从 25 公里增至 35 公里,射高从 11 公里增至 18 公里,初步提升了对中高空目标的拦截能力。
  • MIM-23C/D(1982 年列装):针对苏联战机的电子战能力提升,新增 “电子对抗(ECM)防护” 功能,能抵御敌方雷达干扰,提升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命中率。
  • MIM-23E/F(1990 年列装):强化 “低空多目标拦截” 能力,可同时应对多个低空突袭目标(如直升机、巡航导弹),并优化了火控系统,缩短反应时间。

此外,部分国家还对 “霍克” 进行了 “本土化改造”:以色列为其加装 “ 超级眼(Super Eye) ” 光电电视系统,提升了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伊朗则在 “ 霍克 ” 基础上仿制出 “ 沙欣(Shahin) ” 系统,并研发更先进的 “ 梅尔萨德(Mersad) ” 防空系统(2010 年量产),试图通过本土技术弥补 “ 霍克 ” 的性能短板。

图片[13]-美国🇺🇸 MIM-23 霍克 防空系统 Hawk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为何仍在使用?现代战争中的 “局限性”

尽管 “霍克” 系统已服役 60 余年,且美军在冷战后已将其逐步退役(2002 年完全退出美军序列),但全球仍有多个国家(如台湾地区、韩国、以色列、伊朗、土耳其等)在使用,核心原因有三点:

  1. 成本低、维护成熟:“霍克” 系统的生产线已运行数十年,备件供应充足,维护人员经验丰富,使用成本远低于新型防空系统(如 “ 爱国者 ”“ S-400 ”),适合预算有限的国家或地区。
  2. 应对 “低威胁目标” 仍有效:在缺乏高超音速导弹、隐身战机的低烈度冲突中,“霍克” 仍能有效拦截传统战机、直升机、低速巡航导弹等目标 —— 例如韩国用其防范朝鲜的 “ 米格 – 21 ”“ 苏 – 25 ” 战机,伊朗用其保护非核心区域的防空。
  3. “过渡性角色” 不可替代:部分国家将 “霍克” 作为 “新型防空系统的补充”—— 例如以色列在 “ 铁穹 ”“ 大卫投石索 ” 系统列装前,“ 霍克 ” 曾长期承担中程防空任务;台湾地区则将其与 “ 爱国者 ” 配合,构建 “多层次防空网”。

但 “霍克” 系统的局限性在现代战争中已十分明显:

  • 无法应对高超音速目标:当前俄罗斯 “S-400” 系统的 “ 40N6E ” 导弹速度超 10 马赫,而 “ 霍克 ” 仅 2.4 马赫,面对高超音速导弹、战机(如 “ 米格 – 31 ”)完全无法拦截。
  • 电子战能力落后:尽管经过多次升级,但 “霍克” 的雷达与制导系统仍无法抵御现代强电子干扰,在 “ 苏 – 35 ”“ J-20 ” 等具备先进电子战能力的战机面前,命中率会大幅下降。
  • 射程与射高不足:最新改进型 “霍克” 的射程仅 40 公里、射高 18 公里,远低于 “ 爱国者 – 3 ”(射程 160 公里)、“ S-400 ”(射程 400 公里),无法覆盖大范围空域。

“老兵” 的 “黄昏”,防空体系的 “过渡者”

“MIM-23 霍克” 的 60 年服役史,是冷战防空技术发展的 “缩影”—— 它从填补西方中程防空空白,到成为全球普及的 “外贸明星”,再到现代战争中的 “过渡性角色”,见证了防空武器从 “拦截战机” 到 “对抗高超音速武器” 的时代变迁。

如今,“霍克” 系统虽仍在部分国家使用,但已逐步被 “ 爱国者 ”“ S-400 ”“ 红旗 – 9 ” 等新型防空系统取代。它的 “长寿”,本质是 “成本与需求” 平衡的结果 —— 在低威胁环境下,“ 霍克 ” 仍能发挥余热;但在大国对抗的高烈度战争中,这款 “冷战老兵” 已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对军事爱好者而言,“霍克” 系统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武器装备的 “价值” 不仅取决于性能,更取决于 “是否适配当前需求”。即便在高超音速武器时代,一款设计成熟、成本低廉的老式装备,仍能在特定场景中找到自己的 “位置”—— 这,或许就是 “ 霍克 ” 系统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