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

图片[1]-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机长:约21.2米
翼展:约13.0米
机高:约4.69米
机翼面积:约73平方米
空重:约17吨
最大起飞重量:约37吨
制造厂家
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CAC)
设计特点
– 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 采用鸭式布局与DSI进气道设计
北约名称
Fire Fang(火焰獠牙)
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型号:
– 早期型号:两台WS-10C加力涡扇发动机
– 后期型号:两台WS-15峨眉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
WS-10C单台推力:
– 军用推力:约89.17千牛
– 加力推力:约145千牛
WS-15单台推力(预计):
– 军用推力:约108千牛
– 加力推力:约181.3千牛
推重比:约1.1(使用WS-15,满载状态)
武器参数
内置弹舱:
– 主弹舱:可挂载6枚中距空空导弹
– 侧弹舱:每侧可挂载1枚近距格斗导弹
主要武器:
PL-15 远程空空导弹远程空空导弹(射程约200公里)
– PL-10高机动近距格斗导弹
– PL-21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约300公里)
– YJ-91反辐射导弹
– KD-88空地导弹
– LS-6/GBU系列精确制导炸弹
外部挂载点:4个(仅在非隐身需求时使用)
最大载弹量:约11吨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F-22 Raptor
最大速度:2,410公里/小时(歼-20:约2,100公里/小时)
内置弹舱容量:8枚导弹(歼-20:6+2枚)
雷达:APG-77 AESA(歼-20:国产AESA,探测距离相当)
最大速度:1,930公里/小时(歼-20:约2,100公里/小时)
发动机推力:191千牛(F135) vs 歼-20(WS-15预计181.3千牛×2)
隐身设计:全方位优化(歼-20侧重正面隐身)
俄罗斯 Su-57
最大起飞重量:35吨(歼-20:37吨)
内置弹舱容量:4枚中距导弹(歼-20:6枚)
发动机:AL-41F1(142千牛) vs 歼-20(WS-15预计181.3千牛)

项目历程

歼 – 20 的研发始于 21 世纪初,是中国为应对未来空战需求、实现空军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项目。2001 年,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正式启动第五代战斗机方案论证,旨在突破隐身、超音速巡航、超视距作战等关键技术。项目初期面临发动机、复合材料、航电系统等多重技术瓶颈,中国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整合逐步攻克 —— 例如,隐身材料研发团队历经数千次配方试验,最终实现吸波涂层与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航电系统摒弃传统分立式架构,采用综合化、模块化设计理念,推动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光电系统的集成。2011 年 1 月 11 日,歼 – 20 首架技术验证机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制五代机的国家;2016 年,原型机完成全状态试飞,2017 年正式列装空军,从立项到服役仅用 16 年,研发效率远超国际同类机型。

隐身技术

隐身气动布局

歼 – 20 采用 “小展弦比鸭式布局 + 全动垂尾 + 升力体机身” 的独特设计,从气动外形上实现雷达隐身与气动效率的平衡。菱形机头截面通过倾斜棱线将雷达波向非主要方向散射,机头雷达罩采用透波复合材料,内部安装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天线倾角设计进一步减少反射;机身与机翼采用融合过渡设计,消除直角棱边,机翼前缘后掠角约 48 度,后缘前掠角约 17 度,配合全动垂尾的外倾 15 度设计,使主要反射方向集中在少数非威胁角度。DSI(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通过三维鼓包结构自然分离空气附面层,避免传统进气道隔板产生的雷达强反射,同时鼓包表面敷设吸波涂层,进一步降低进气道雷达信号。

图片[4]-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隐身材料体系

机身蒙皮约 60%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如 T800 级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构成的层压板,相比传统铝合金减重 30% 以上,且具有介电常数低、雷达波穿透损耗大的特点。机翼与尾翼前缘嵌入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兼顾强度与吸波性能;机身表面覆盖多层结构吸波涂层,底层为电阻型吸收层(如铁氧体粉末与高分子材料混合),中层为谐振型吸收层(通过微结构设计实现特定频段波吸收),外层为抗磨损涂层,可耐受 300℃以上气动加热,涂层厚度控制在 0.5-2 毫米,确保全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于 0.01 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飞鸟的反射强度)。发动机尾喷口采用锯齿状二元矢量喷管(换装涡扇 – 15 后),通过遮蔽涡轮叶片、调节气流温度降低红外信号,配合机尾红外抑制装置,使后半球红外辐射强度减少 70% 以上。

航电系统与态势感知能力

雷达与光电探测系统

机头装备的国产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采用砷化镓(GaAs)收发模块,阵列规模超过 1400 个 T/R 单元,对 RCS=5 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 250 公里,可同时跟踪 30 个目标并引导 6 枚导弹攻击最威胁目标。雷达具备 “低截获概率”(LPI)模式,通过跳频、扩频技术降低被敌方电子战系统截获的概率,还可切换为电子战模式,对敌方雷达实施窄带干扰。

光电系统由三大模块组成:

  1. 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机身分布 6 个红外传感器(机头、机背、机腹、两侧机翼根部),可提供 360 度红外成像,分辨率达 640×512 像素,能在雷达静默状态下探测百公里外的敌机尾焰,同时具备导弹来袭预警功能;
  2. 光电瞄准系统(EOTS):集成于机头下方的吊舱式装置,融合红外搜索与追踪(IRST)、激光测距 / 指示功能,对 F-15 这类目标的红外探测距离约 120 公里,可引导激光制导炸弹实施精确打击;
  3. 头盔显示系统(HMDS):采用双目衍射式设计,视场达 50°×30°,飞行员转动头部即可锁定目标,配合导弹大离轴发射能力,实现 “看哪打哪”。
数据链与电子战系统

歼 – 20 装备第四代综合数据链(IDL),支持与预警机(如空警 – 500)、无人机(如攻击 – 11)、水面舰艇的实时信息共享,数据传输速率达 1.5Gbps,可接收战场实时动态地图与目标坐标。机上电子战系统采用 “分布式孔径 + 智能处理” 架构,机身各处的雷达告警接收机(RWR)、激光告警器(LWR)实时感知威胁源,电子战计算机通过 AI 算法自动生成干扰策略,可控制机翼与尾翼的射频干扰天线发射窄带欺骗信号,或释放箔条 / 红外诱饵弹,对来袭导弹的干扰成功率超过 90%。

图片[7]-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动力系统

发动机技术演进

早期原型机配备俄制 AL-31FN-M1 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 14.5 吨),2017 年后逐步换装国产涡扇 – 10C “太行” 改进型(单台加力推力 15.5 吨,推重比 8.5),2023 年起批量列装的量产型已换装涡扇 – 15 “峨眉” 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 18.5 吨,推重比 10.5)。涡扇 – 15 采用三级风扇 + 六级压气机设计,高压涡轮叶片使用第三代单晶合金(DD9),并应用多孔多通道冷却技术,耐温达 1800K;尾喷口采用全状态矢量控制,可在 ±15 度范围内偏转,响应时间小于 0.1 秒,配合飞火推一体化控制系统,使歼 – 20 在超音速状态下仍具备高机动性。

飞行性能参数
  • 超音速巡航:在 1.5 马赫速度下可巡航 30 分钟以上(涡扇 – 15 状态),相比 F-22 的 1.8 马赫巡航时间(20 分钟)更具持续威慑力;
  • 机动性能:在 1.2 马赫速度下,最大过载可达 9G,过失速机动(如 “眼镜蛇”“落叶飘”)响应时间比苏 – 35 缩短 40%;
  • 航程与载荷:内部燃油约 12 吨,无外挂时作战半径 1500 公里,通过空中加油(受油口位于前机身右侧)可延长至 2000 公里以上;最大载弹量 11 吨(含内置弹舱与外挂点,但外挂会破坏隐身)。
图片[8]-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武器系统

内置武器配置
  • 主弹舱:位于机身中部,长约 4.5 米,宽约 2.5 米,采用前后串列挂架设计,可挂载 4 枚霹雳 – 15E 远程空空导弹。该导弹长 3.9 米,直径 170 毫米,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末端速度达 4 马赫,主动雷达导引头对 F-35 的探测距离约 40 公里,配合 EODAS 数据链引导,可实现 “发射后不管”;
  • 侧弹舱:位于机身两侧,采用独创的 “旋转式挂架” 设计,发射时挂架旋转伸出舱外,导弹(霹雳 – 10E 近距格斗弹)发射后舱门关闭,避免破坏隐身。霹雳 – 10E 长 3.6 米,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离轴发射角达 ±60 度,配合 HMDS 可攻击目视范围内任意目标。
多用途作战能力

在非隐身模式下,歼 – 20 可通过机翼下 6 个外挂点挂载武器:

  • 空地武器:2 枚鹰击 – 91 反辐射导弹(射程 150 公里)+2 枚 GBU-39 小直径炸弹(SDB,单枚重 113 公斤,射程 110 公里);
  • 电子战吊舱:1 枚 K/RKL700A 电子战吊舱,可对敌方雷达实施全频段压制;
  • 副油箱:2 个 2000 升副油箱,使转场航程超过 5000 公里。

实战化应用

2017 年 3 月,歼 – 20 正式列装空军某试训基地,开启战术验证与飞行员培训;2018 年 2 月,首批作战部队(东部战区某 “王海大队”)接装,标志着形成初始作战能力(IOC)。截至 2025 年,歼 – 20 已列装超过 200 架,部署于东部、南部、西部战区,常态化执行东海防空识别区警巡、南海战巡任务。

在实战化训练中,歼 – 20 多次与歼 – 16、歼 – 10C 组成 “隐身 + 非隐身” 协同编队,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歼 – 20 前出执行 “踹门” 任务,摧毁敌方雷达与指挥节点,歼 – 16 随后实施火力覆盖。2023 年 “金头盔” 对抗演练中,歼 – 20 以 17:0 的模拟空战战绩刷新纪录,展示了代际优势。2024 年,歼 – 20 首次与无人机(攻击 – 11、无侦 – 7)实施联合突防演练,验证了 “有人机 + 无人机” 协同作战体系。

图片[9]-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技术突破

歼 – 20 的研制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六大核心技术突破:

  1. 隐身材料体系:打破美俄垄断,实现吸波涂层与复合材料 100% 国产化;
  2. 综合航电系统:首创 “雷达 + 光电 + 数据链” 三位一体感知架构,信息化水平超越 F-22;
  3. 飞控系统:采用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FBW)+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解决了鸭式布局的控制难题;
  4. 发动机:涡扇 – 15 的量产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大推力矢量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5. 制造工艺:应用 3D 打印钛合金主承力构件(如中机身框架),零件数量减少 70%,生产效率提升 3 倍;
  6. 体系融合:实现与陆基、海基、天基系统的无缝链接,推动空军从 “平台中心战” 向 “网络中心战” 转型。

在战略层面,歼 – 20 的列装使中国空军具备 “空天一体、攻防兼备” 的能力,可有效应对周边 F-35、F-22 机群的威胁,将西太平洋 “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威慑半径扩展至 1500 公里。其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民用航空(如 C919 复合材料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升级,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 “国家名片”。

图片[10]-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改进方向

目前官方确认和公开信息中,歼 – 20(J-20)的主要变种及改进型号包括以下几类:

图片[11]-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J-20A 搭载 WS-15 涡扇
J-20A(基本型)
  • 特点
    首批量产型号,采用灰色隐身涂装,配备俄制 AL-31F 或国产涡扇 – 10C 发动机,具备高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能力(1.5 马赫)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其气动布局为鸭式设计,主弹舱可携带 4 枚 PL-15 中距导弹,侧弹舱各挂载 1 枚 PL-10 格斗导弹。
  • 改进
    后续批次优化了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采用可伸缩式龙勃透镜以提升隐身灵活性,并升级了航电系统。
图片[12]-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J-20B 隐身涂层
J-20B(深度改进型)
  • 特点
    采用黑色新型隐身涂层(纳米晶格超材料),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进一步降低。机背加高设计增加了内部空间,可多携带 1.2 吨燃油或电子设备,航程提升至 6000 公里以上。换装新型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突破 400 公里,同时升级了光电瞄准系统(EOTS),增强了多目标跟踪和电子对抗能力。
  • 动力
    部分批次已换装涡扇 – 15 发动机(推力 18.5 吨),实现 1.8 马赫超音速巡航,机动性显著提升。
图片[13]-中国🇨🇳 歼-20 战斗机 J-20-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双座型 J-20S
J-20S(双座型)
  • 特点
    全球首款双座隐身战斗机,2024 年珠海航展首次官方亮相并确认服役。前机身加长以容纳后座飞行员,尾翼面积扩大以平衡重心,采用黑色隐身涂装。后座专职指挥 6 架攻击 – 11 或 FH-97A 无人机,形成 “忠诚僚机” 体系,同时承担电子战和战术指挥任务eng.mod.gov.cn。
  • 技术升级
    配备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 300 公里)、升级版光电系统和分布式孔径系统,可实时生成战场电子地图。采用涡扇 – 10C 发动机,未来计划换装涡扇 – 15 以提升超音速性能。
电子战型(推测)
  • 可能性
    部分报道称歼 – 20S 可携带电子战吊舱,通过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为编队开辟 “电磁走廊”,但尚未明确是否为独立型号(如 J-20G)。其电子战能力可能作为双座型的扩展功能。
舰载型(研发中)
  • 进展
    网络曾流传 “J-20T” 舰载型猜想,涉及折叠机翼、强化起落架和拦阻钩设计,但 2025 年官方未披露相关信息。中国新型电磁弹射航母可能适配重型隐身舰载机,但具体型号仍需进一步确认。
涡扇 – 15 适配型号
  • 现状
    涡扇 – 15 发动机(推力 18.5 吨)已在部分 J-20B 和 J-20S 上测试,使战机具备 1.8 马赫超音速巡航能力。但 2025 年阅兵中仍以涡扇 – 10C 为主,推测涡扇 – 15 尚未全面列装,需解决高压涡轮叶片稳定性问题。

歼 – 20 的发展路径体现了 “逐步迭代、体系融合” 的特点:

  • J-20A 奠定五代机基础;
  • J-20B 通过材料和航电升级提升综合性能;
  • J-20S 以双座设计突破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瓶颈;
  • 未来可能衍生出电子战、舰载等特种型号,进一步拓展战术应用场景。

此外,歼 – 20 的双座型(歼 – 20S)已进入试飞阶段,后座飞行员可专门负责无人机群指挥与电子战操作,进一步拓展多任务能力,标志着中国五代机技术向 “有人 – 无人协同”“多域作战” 方向迈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