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13687-j-7-10-1024x643.webp)
参数分类 | 详情 |
---|---|
体型数据 |
机长:14.8米
翼展:7.15米
机高:4.1米
机翼面积:23.0平方米
空重:5,275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9,400公斤
|
制造厂家 |
沈阳飞机制造厂(早期型号)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后期型号)
贵州飞机制造厂(部分型号)
仿制型号
苏联米格-21F-13型战斗机
北约名称
Fishbed(鱼窝)
|
发动机参数 |
发动机型号:涡喷-7乙(WP-7B)涡轮喷气发动机
最大推力:38.2千牛(3,900公斤)
加力推力:56.3千牛(5,740公斤)
推重比:0.6
|
武器参数 |
固定武器:1门30毫米30-1型航炮(备弹60发)
翼下挂架:4个,可挂载:
– 2枚霹雳-2、霹雳-5或霹雳-8空空导弹
– 2-4具火箭弹发射巢(每具装16枚57毫米火箭弹)
– 250公斤或500公斤航空炸弹
最大载弹量:1,000公斤
|
同时代外军对比 |
美国 F-5E虎II
最大速度:1,740公里/小时(歼-7:2,177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5,790米(歼-7:18,700米)
武器:2门20mm航炮+4枚导弹 vs 1门30mm航炮+2枚导弹
推重比:0.89(歼-7:0.6)
苏联 米格-21MF
最大速度:2,175公里/小时(歼-7:2,177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8,700米(歼-7:18,700米)
武器:1门23mm双管航炮+4枚导弹 vs 1门30mm航炮+2枚导弹
法国 幻影III
最大速度:2,350公里/小时(歼-7:2,177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8,000米(歼-7:18,700米)
武器:2门30mm航炮+4枚导弹 vs 1门30mm航炮+2枚导弹
|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漫漫征程中,歼 7 战斗机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承载着无数航空人的心血与期望,书写了一段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壮丽篇章。它的诞生与发展,不仅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在艰难中崛起的奋斗历程,更在国防建设与国际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艰难起步:米格 – 21 技术引进
20 世纪 50 年代,世界航空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超音速战斗机逐渐成为各国空军追求的目标。苏联作为航空强国,于 1956 年 6 月 14 日成功首飞了米格 – 21 型歼击机的首架原型机 E-5。这款战机轻巧灵活,爬升率高,跨音速与超音速操纵性能优异,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彼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刚刚起步,第一代国产喷气式战斗机歼 – 5 刚刚问世不久,对第一代超音速歼击机米格 – 19 的仿制工作也尚在酝酿之中。为了加快我国航空技术的发展步伐,1957 年冬,在米格 – 21 原型机还在研制时,中方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先进战机的潜力,与苏联签署了关于一批先进苏制战机的技术转让协议,其中便包括米格 – 21。
然而,风云突变,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方单方面终止了所有援华项目合同,米格 – 21 项目也被迫中断,所有援华技术专家被撤回。与此同时,国内正处于困难时期,航空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不要说仿制米格 – 21 的计划,就连当时正在进行的米格 – 19 仿制项目也险些夭折。但中国航空人并未放弃,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坚守,等待着新的机遇。
转机出现在 1961 年,由于在东欧问题上迫切需要中国的支持,苏联态度发生转变,同意向中国转让米格 – 21 的全套生产技术。同年三月,中苏正式签署相关协议,米格 – 21 飞机与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就此拉开帷幕。按照协议,苏方承诺提供的型号是米格 – 21ф,同时提供的还有 P-11ф-300 型涡喷发动机以及 K-13 型空空导弹。1962 年,随着苏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与原机设备陆续抵达,米格 – 21 的仿制工作正式开启。
![图片[2]-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22852-j-7-1.jpeg)
![图片[3]-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26233-j-7-2.jpeg)
仿制之路:从技术摸底到首飞成功
鉴于当时特殊年代我国航空工业工作状态的混乱,米格 – 21 国产化项目并未立刻全面铺开,而是选择集中力量先做好当时处境艰难的歼 – 6 研制工作。对于米格 – 21,主要由国防部六院进行技术摸底,期望在基础阶段就能透彻掌握其设计技术,避免重蹈歼 – 6 研制过程中的覆辙。经过两年的潜心钻研,六院基本摸清了米格 – 21 的设计原理与关键技术所需的配套成品。在此基础上,沈飞根据进口的飞机散件成功装配成首架成机,被命名为 62 式歼击机。1964 年 4 月 30 日,在试飞员葛文墉的驾驶下,62 式歼击机顺利飞上蓝天,这一成功为后续的仿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 年 11 月,4 架份歼 – 7 战机零部件生产全面启动。在生产过程中,沈飞公司坚持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立足国内” 的原则,充分借鉴歼 – 6 战机的研制经验,并在尊重科学、充分吃透技术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进和创新。1965 年 7 月,全机零件制造任务基本完成;9 月,开始总装 0001 号飞机;11 月,全机静力试验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 0002 号试飞机也完成总装工序。1966 年 1 月 17 日,第一架国产两倍音速歼击机歼 – 7 战机在试飞员葛文墉的驾驭下,成功首飞。首飞成功后,歼 – 7 战机还前往渤海海域上空,进行了包括航炮和火箭在内的空射试验。此后,沈飞公司一鼓作气,完成了包括高空性能在内的各项试飞科目,最终提前 14 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试制任务,并于 1966 年 11 月 30 日交付部队使用。至此,歼 – 7 的前期研制工作顺利收官,1967 年初,首批歼 – 7 基本型开始列装部队,中国空军正式拥有了自己的两倍音速高空利器。
![图片[4]-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32996-j-7-3.jpeg)
![图片[5]-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40583-j-7-5.jpg)
![图片[6]-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36365-j-7-4.jpeg)
基本型剖析:性能特点与装备情况
歼 – 7 基本型设计紧凑,采用单座单发、细长机身、机头进气、三角形机翼、后掠尾翼的气动布局。其机长 13.93 米,翼展 7.15 米,高度 4.1 米;空重 5275 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8655 公斤。动力系统为一台涡喷 7 加力发动机,全长 4.6 米、最大直径在 0.9 米,可形成的最大推力达三千九百公斤,加力推力高达五千七百五十公斤。内部载油 2080 公斤,副油箱载油 1530 公斤,最大时速可达 2.05 马赫(2304 公里),实用升限 18700 米,爬升率 180 米 / 秒,内部燃油航程 1480 公里,作战半径 600 公里。武器装备方面,歼 – 7 根据型号不同配备 1 – 2 门 30 毫米航空机炮、2 – 4 枚空对空导弹以及对地火箭等武器,载弹量 1000 公斤。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歼 – 7 基本型的这些性能数据表现出色,其突出的高空高速性能,以及轻小灵活、维护简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使其在当时具有显著优势。
![图片[7]-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44326-j-7-6.jpg)
改进征程:不断升级的航空利器
歼 – 7Ⅰ:改进尝试与初期挫折
歼 – 7 基本型列装部队后,很快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其生产赶上了 “特殊十年”,量产受到冲击,质量出现波动;另一方面,源自米格 – 21ф的高空高速性能,在亚音速中低空的机动性能方面存在较大限制。针对这些问题,1969 年,由屠基达担任总设计师,已经承担歼 – 7 基本型制造任务的成飞开始对该机进行多达 6 项的改进工作,包括改进进气锥设计,加强近战射击火力等。1970 年 4 月 12 日,132 厂生产的第一架改进型歼 – 7 首飞成功,被命名为歼 – 7Ⅰ。然而,在后续交付部队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改进效果并不理想,飞机性能提升有限,尤其是救生装置问题备受诟病。歼 – 7 基本型与 Ⅰ 型均使用源自苏联СК-1 型带离式弹射座椅,该座椅在弹射瞬间,座舱盖自动扣合在座椅前,旨在防止高速气流对飞行员的伤害,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结构过于复杂,弹射成功率极低,给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一度被飞行员戏称为 “活棺材”。1971 年 7 月,空军对飞机检验后表示,这批歼 – 7I 飞机的质量明显低于使用要求,最终拒绝接收。这使得相关单位陷入困境,大量飞机积压无法交付。
歼 – 7Ⅱ:技术突破与性能飞跃
为解决歼 – 7Ⅰ 存在的问题,以屠基达为核心的研制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与反复试验。他们对歼 – 7 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改进,将座舱改为传统的前风挡固定,座舱盖后翻的设计,并加装了性能更为可靠的国产 Ⅱ 型火箭弹射座椅,极大地提高了飞行员弹射生还的概率。同时,改进的涡喷 – 7 乙发动机为歼 – 7 提供了更为充沛的动力,扩容后的油箱增加了飞机的航程,被移到垂尾根部的减速伞舱也优化了飞机的着陆性能。1978 年,歼 – 7 新改型首飞成功,次年,顺利定型的该型机被命名为歼 – 7Ⅱ 型,并在 1984 年 35 周年国庆阅兵中正式公开亮相。歼 – 7Ⅱ 是整个歼 – 7 飞机研制项目乃至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歼 – 7Ⅱ 开始,我国技术人员真正吃透了米格 – 21 早期型的技术,并开始按照自身需求进行改进乃至重新设计,标志着歼 – 7 系列开始走上与苏制米格 – 21 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航空人也由此逐渐摆脱苏式设计的影响,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展之路。
![图片[8]-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54375-j-7-7.jpg)
![图片[9]-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658532-j-7-9.webp)
歼 – 7M:中西合璧的出口明星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鉴于当时歼 – 7 性能的局限性,我国选择与英国合作,引进一整套电子设备对歼 – 7 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型号获得了歼 – 7IIA 的正式编号。然而,正当项目顺利推进时,1981 年 2 月,空军因外汇告急,决定放弃引进英国电子设备,不再采购歼 – 7IIA,这使得项目陷入僵局,甚至可能面临向英国支付数百万英镑违约金的困境。巧合的是,此时中国与约旦签订了 80 架歼 – 7 的订单,其中 60 架约定要搭载性能较先进的火控电子设备。于是,搁置的歼 – 7IIA 项目成为了这 60 架出口型战斗机的基础。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改进,这款脱胎于歼 – 7IIA 的新型号被命名为歼 – 7M,并于 1983 年 8 月成功首飞。歼 – 7M 整合了国产设备与英国先进航电设备,成为一款兼顾性能和成本的优秀型号。它不仅受到使用者伊拉克空军的认可,还吸引了津巴布韦(歼 – 7BN,8 架)、孟加拉国(歼 – 7MB,14 架)、伊朗(歼 – 7N,30 架)等国的关注,纷纷引进一定数量的歼 – 7M 改进型号,使得歼 – 7M 的出口数量接近 200 架,成为歼 – 7 系列中的出口明星。
歼 – 7E:气动布局的创新变革
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歼 – 7 的性能,成飞在歼 – 7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换装大面积双三角翼的歼 – 7E 型。双三角翼的采用,显著改善了歼 – 7 在中低空的机动性能,提高了飞机的盘旋能力和敏捷性。同时,在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方面也进行了相应升级,使歼 – 7E 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这款机型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航空工业在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为后续战机的改进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歼 – 7D 与歼 – 7G: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提升
为满足空军对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需求,成飞在歼 – 7 的改进中持续发力,先后推出了加装单脉冲火控雷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 – 7D(根据罗马尼亚的米格 – 21МФ设计)和歼 – 7G。歼 – 7D 和歼 – 7G 通过装备先进的雷达系统和航电设备,大大提高了飞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目标探测和攻击能力,使歼 – 7 能够在全天候环境下执行作战任务,进一步拓展了其作战效能和应用范围。
其他改进型号:持续挖掘潜力
除了上述主要改进型号外,成飞对歼 – 7 的改进工作从未停止,还推出了众多其他改进型号。例如,专用于进气道试验的歼 – 7FS 试验机,以及在 2002 年珠海航展上公开的终极魔改版 —— 歼 – 7MF 等。这些改进型号从不同角度对歼 – 7 进行了优化和升级,充分挖掘了该机型的潜力,使其在不断变化的航空技术发展潮流中,尽可能地保持竞争力。
实战表现:捍卫领空的空中卫士
歼 – 7 战机服役后,迅速成为我国空军捍卫领空的重要力量。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美国空军经常派遣侦察机对我国进行抵近侦察和袭扰。在 1967 年至 1968 年期间,我国空军飞行员驾驶歼 – 7 战机,在我国西南边陲连续击落 4 架美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的侦察挑衅行为,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尽管歼 – 7 在面对一些先进战机时,在整体性能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凭借着飞行员的高超技艺和战机自身的特点,在特定的作战环境下,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
![图片[10]-中国🇨🇳 歼-7 歼击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6/20250625104703107-j-7-8.jpg)
出口辉煌:走向世界的中国战机
从 1980 年到 2013 年,歼 – 7 陆续对外出口,时间长达 33 年,总计出口数量超过 550 架,成为一款畅销亚洲、非洲多个国家的明星战机。1979 年 1 月,埃及因与苏联关系破裂,空军战斗力下降,向我国寻求战机支持。1980 年 4 月,双方签订了交易 60 架歼 – 7 战斗机的合同。首批交付的歼 – 7A 仅对歼 – 7I 进行少量改进,主要升级了发动机、雷达测距器。后续交付的 40 架则基于歼 – 7II 进行改进,进一步升级了发动机、弹射系统和雷达测距器,机翼敷设电缆可搭载近距格斗弹,并具备挂载 720 升副油箱的能力。这笔订单不仅为我国带来了近 2 亿美元的收益,在当时全国外汇长期在 20 到 30 亿美元浮动的情况下,意义重大。同时,通过与埃及空军的合作,我国航空设计单位接触到了实战经验,推动了设计理念的革新。
1981 年 6 月,约旦在沙特资金支持下,为伊拉克购买 80 架歼 – 7 战斗机。中方迅速提供 20 架歼 – 7B 解燃眉之急,剩余 60 架深度改进为歼 – 7M。歼 – 7M 整合先进航电,性能成本兼顾,深受多国青睐。巴基斯坦对歼 – 7M 兴趣浓厚,虽采购谈判历时三年,但最终开启长期合作。此后,歼 – 7 凭借可靠性能和良好口碑,在国际市场持续收获订单,在众多国家的空军序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也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影响力。
落幕与传承:航空精神的延续
随着以歼 – 10、歼 – 20 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歼击机的服役,歼 – 7 逐渐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淡出了一线作战部队。但它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所承载的航空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歼 – 7 的研制与改进历程,是我国航空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拼搏奋进的生动写照。从最初对苏联技术的引进与学习,到后来在不断实践中实现自主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展之路,歼 – 7 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弱到强的伟大跨越。如今,虽然歼 – 7 战机已逐渐远去,但它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空人,在探索航空技术、捍卫国家领空安全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创造新的辉煌。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