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

图片[1]-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2]-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在现代战场,低空、超低空突袭已成为敌方首选战术,从 “自杀式无人机” 到 “ 精确制导导弹 ”,各类低空目标正不断压缩防御反应时间。而俄罗斯 “ Tor-M2 ”(北约代号 “ SA-15D 护手( Gauntlet ) ”)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正是为应对这类威胁而生的 “ 战术级防空利器 ”。作为 “ Tor ” 系列的最新型号,它由 “ 金刚石 – 安泰( Almaz-Antey ) ” 旗下 “ 伊热夫斯克机电厂(IEMZ) Kupol ” 研发,从 2007 年莫斯科航展首次公开,到 2017 年列装俄军,再到如今在实战中频繁拦截无人机与导弹,“ Tor-M2 ” 已成为俄罗斯陆军伴随防空、要地防御的核心装备。今天,我们就全面解析这款系统的技术特点、型号家族、实战表现与未来发展,看它如何撑起近程防空的 “ 最后一道屏障 ”。

类别 详细信息
武器系统名称 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 Tor-M2 )
导弹型号(中英文) 9M338K ( 9M338K ) 、 9M338KD ( 9M338KD )
导弹类型 地空导弹( 近程防空导弹 )
体型参数
  • 导弹长度:约 2.94 米
  • 导弹直径:约 0.235 米
  • 导弹翼展:约 0.65 米
  • 单枚导弹重量:约 163 千克
  • 系统战斗全重:轮式底盘约 34 吨( 乌拉尔-5323 底盘 )、履带式底盘约 36 吨( GM-5955 底盘 )
发射平台
  • 轮式平台 : 乌拉尔-5323 ( Ural-5323 ) 6×6 军用卡车底盘
  • 履带式平台 : GM-5955 ( GM-5955 ) 履带式装甲底盘
射程参数
  • 标定射程: 9M338K 导弹约 15 公里; 9M338KD 导弹约 12 公里
  • 实际射程:复杂电磁环境下, 9M338K 约 10-12 公里, 9M338KD 约 8-10 公里
  • 射高范围:约 10 米 – 10 公里
飞行速度 最大飞行速度约 850 米/秒( 约 2.5 马赫 ),平均飞行速度约 600 米/秒
爆炸相关参数
  • 战斗部类型:破片杀伤式高爆战斗部
  • 爆炸当量:战斗部装药量约 15 千克高爆炸药
  • 爆炸半径:对空中目标有效杀伤半径约 15 米
  • 引信类型:主动雷达近炸引信 + 触发引信( 双重保险 )
制造厂家与出口
  • 制造厂家: 俄罗斯 阿尔玛兹-安泰 集团 ( Almaz-Antey )
  • 出口情况:已出口,已知装备国家包括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越南 等( 公开信息 )
研发与仿制
  • 研发属性: 俄罗斯 完全自主研发( 基于 道尔-M1 系统升级改进 )
  • 仿制情况:目前无公开的国外仿制型号
  • 升级背景:2000年后启动研发,2010年前后列装俄罗斯陆军
北约名称 萨姆-15 ( SA-15 ” Gauntlet ” , 译文: 护手 )
导弹发动机参数
  • 发动机类型: 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 单级 )
  • 推力范围:最大推力约 25 千牛( 公开估算值 )
  • 工作时间:约 3-5 秒( 快速加速至最大速度 )
  • 燃料类型:复合固体推进剂( 具体成分未公开 )
武器系统参数
  • 载弹量:每辆发射车携带 8 枚待发导弹( 4 个双联装发射单元 )
  • 雷达系统: 目标搜索雷达 ( 最大探测距离约 32 公里 ) + 目标跟踪雷达 ( 最大跟踪距离约 24 公里 )
  • 反应时间: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约 5-8 秒
  • 同时拦截目标数:最多可同时跟踪 48 个目标,拦截 4 个目标
  • 机动性能:公路最大速度约 60 公里/小时,最大行程约 500 公里
同时代外军对比
  • 美国 : 爱国者-3 PAC-3 ) 防空系统 —— 射程更远( 约 20 公里 ),但机动性能弱于 道尔-M2 ,更适合要地防空
  • 中国 : 红旗-17 ( HQ-17 ) 防空系统 —— 技术源自 道尔-M1 ,改进后性能接近 道尔-M2 ,具备更强抗干扰能力
  • 法国 : 紫菀-15 Aster-15 ) 防空系统 —— 射程相当( 约 15 公里 ),但依赖固定发射架,机动能力较差
图片[3]-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6]-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从 “基础型” 到 “ 模块化 ” 的迭代之路

“ Tor ” 系列自 1986 年首型 “ 9K330 Tor ” 列装以来,已历经 30 余年发展,形成了覆盖 “ 履带式、轮式、模块化 ” 的完整家族。其中 “ Tor-M2 ” 是当前技术最先进的分支,衍生出多个适配不同作战场景的型号,各型号在底盘、火力配置、部署方式上各有侧重,可满足陆军机动伴随、要地固定防御、出口定制等多样化需求。

型号核心特征底盘类型导弹配置作战定位
“ 9K330 Tor ”初代型号,1986 年列装履带式“9M330” 导弹,最小射程 2 公里填补苏军中程与单兵防空间隙,具备初步伴随防空能力
“ 9K331 Tor-M ”1991 年升级,精度提升履带式“9M331” 导弹,最小射程 1.5 公里首次实现同时拦截 2 个目标,抗干扰能力增强
“ 9K331M Tor-M1 / Tor-M1T ”简化维护,适配轮式底盘履带式 / 轮式(“Tor-M1T”)“9M331” 导弹降低操作复杂度,拓展机动场景,出口多个国家
“9K332 Tor-M2”(含 “ Tor-MTA / MTB / MTS ”)主力型号,多目标拦截履带式(“9A331M2” 底盘)“9M331”/“ 9M338 ” 导弹,载弹量 16 枚俄军主力,可同时拦截 4 个目标,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
“ Tor-M2E ”出口定制型履带式(“9A331ME”)/ 轮式可选2 个 “9M334” 导弹模块,共 8 枚 “ 9M9331 ” 导弹适配海外用户需求,新增全天气光学跟踪系统
“ Tor-M2K ”轮式机动优化轮式(白俄罗斯 “MZKT-6922” 6×6 底盘)2 个 “9M334” 导弹模块,共 8 枚 “ 9M9331 ” 导弹侧重公路机动,适合快速部署与长距离转移
“ Tor-M2KM ”模块化通用型可适配履带、轮式、固定平台2 个 “9M334” 导弹模块,共 8 枚 “ 9M9331 ” 导弹重量降至 15 吨,可灵活部署于车辆、舰船、要地,通用性最强

从谱系能清晰看到,“Tor-M2” 系列的发展核心是 “ 提升多目标能力、拓展机动场景、强化模块化适配 ”—— 从初代只能拦截 1 个目标,到 “ Tor-M2 ” 可同时应对 4 个;从单一履带底盘,到轮式、模块化平台全覆盖,每一次升级都精准命中战场需求。

图片[7]-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近程防空的 “快、准、狠”

作为近程防空系统,“Tor-M2” 的核心优势在于 “ 反应快、拦截准、抗干扰强 ”,能在敌方目标突破中远程防空网后,快速完成 “ 探测 – 识别 – 拦截 ” 闭环,尤其针对低空、超低空小目标(如微型无人机)表现突出。

1. 火力配置:16 枚导弹的 “饱和拦截” 能力

“Tor-M2” 的核心武器是 “ 9M331 ” 与 “ 9M338 ” 两款防空导弹,均采用 “ 垂直冷发射 ” 技术 —— 通过燃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后,导弹再点火转向目标,避免尾焰对车体的烧蚀,同时缩短发射准备时间。

  • “9M338” 导弹:最新改进型,最大射程 12 公里,最大射高 10 公里,飞行速度 1000 米 / 秒,可承受 30G 过载,能追击过载 10-12G 的机动目标(如低空突防的战斗机);战斗部采用破片杀伤型,搭配近炸引信,对无人机、导弹的杀伤概率达 85%-95%。
  • 载弹量与装填:履带式 “Tor-M2” 采用 “ 9M334 ” 模块化发射单元,每车搭载 2 个单元共 16 枚导弹,远超初代 “ Tor ” 的 8 枚; reload 依赖 “ 9T244 ” 运输装填车,借助随车起重机,10 分钟内可完成全车导弹更换。
图片[8]-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2. 探测与制导:“雷达 + 光电” 双保险,抗干扰无死角

“Tor-M2” 的火控系统是其 “ 精准拦截 ” 的关键,整套系统集成 “ 搜索雷达、制导雷达、光电跟踪仪 ”,可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稳定工作:

  • 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32 公里,可同时处理 48 个目标、跟踪 10 个高威胁目标,对雷达反射截面(RCS)0.1 平方米的小目标(如 “大疆” 级无人机)探测距离达 22 公里,确保早发现、早锁定。
  • 制导雷达:采用 “无源相控阵(PESA)” 技术,拥有 4 个制导通道,可同时引导 4 枚导弹拦截 4 个目标,制导精度达米级,配合 “ 无线电指令制导 ”,能修正导弹飞行轨迹,应对目标机动。
  • 光电跟踪仪:在雷达被干扰时自动切换,通过 “红外 + 电视” 双模跟踪,不受电子战影响,确保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持续锁定,实现 “ 雷达失效不失效 ” 的双重保障。
图片[9]-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3. 机动性:伴随装甲部队的 “越野能手”

“Tor-M2” 的底盘适配性极强,可根据作战需求选择履带或轮式底盘,确保能伴随装甲部队在复杂地形机动:

  • 履带式底盘(“9A331M”):7 对双轮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最大公路速度 65 公里 / 小时,越野速度 30 公里 / 小时,可跨越 1.5 米宽壕沟、0.8 米高垂直障碍,适应泥泞、山地等复杂地形。
  • 轮式底盘(“MZKT-6922” 6×6):最大公路速度 80 公里 / 小时,续航里程 500 公里,配备 “YaMZ-7513.10” 柴油发动机(420 马力),适合公路机动,可快速部署至要地或边境线。
  • 部署速度:从行军状态切换至作战状态仅需 3 分钟,支持 “短停射击”—— 车辆停下 2-3 秒即可发射导弹,打完立即转移,大幅降低被敌方反辐射武器锁定的风险。

4. 抗干扰与自动化:“少人操作” 的智能防御

现代战场电子战环境复杂,“Tor-M2” 通过 “ 电子对抗 + 自动化控制 ” 提升生存能力:

  • 抗干扰能力:雷达采用 “频率捷变” 技术,可实时切换工作频率,规避敌方干扰;通信链路加密,防止数据被截获或篡改;同时具备 “ 被动探测 ” 模式,通过接收目标电磁信号定位,不暴露自身位置。
  • 自动化水平:整套系统可实现 “半自动作战”—— 操作员仅需确认目标、下达发射指令,系统自动完成 “ 目标跟踪、导弹制导、拦截评估 ”;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实现 “ 仅需启动指令,全程无人干预 ”,减少人员操作失误。

从 “叙利亚反恐” 到 “ 要地防御 ”

“Tor-M2” 自列装以来,已在多个实战场景中验证性能,从海外反恐到本土要地防御,其表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1. 叙利亚战场:拦截无人机的 “反恐利器”

2015 年起,“Tor-M2” 部署至俄罗斯驻叙利亚 “ 赫梅米姆空军基地 ”,主要应对极端组织的 “ 无人机突袭 ”。极端组织曾多次使用改装商用无人机携带爆炸物,试图攻击基地设施,但 “ Tor-M2 ” 凭借 “ 精准探测 + 快速拦截 ”,多次成功击落目标,拦截率超 90%。尤其在 2020 年,其曾在 1 分钟内连续击落 3 架无人机,展现出 “ 多目标连续拦截 ” 能力。

2. 俄乌冲突:应对 “低空饱和攻击”

2022 年以来,“Tor-M2” 成为俄军在俄乌冲突中的 “ 低空防御主力 ”,主要拦截乌克兰军队的 “ 海鹰 – 10 ” 无人机、“ 圆点 – U ” 战术导弹以及西方援助的 “ 哈姆 ” 反辐射导弹。据俄军公开数据,“ Tor-M2 ” 对无人机的拦截概率达 95%,对巡航导弹的拦截概率达 88%。不过实战中也暴露出问题 —— 部分 “ Tor-M2 ” 因部署时未做好隐蔽,被乌克兰 “ 自杀式无人机 ” 攻击,这也推动了后续 “ 抗无人机优化 ”(如新增光电告警、快速机动规避程序)。

3. 要地与基础设施防御

2020 年,俄罗斯国防工业宣布将 “Tor-M2” 改装为 “ 基础设施防御型 ”,用于保护石油、天然气管道、发电站等关键民用设施。这类改型强化了 “ 长时间值班 ” 能力,配备自动供电系统与远程监控终端,可在无人值守状态下持续监控低空空域,防范无人机侦察或袭击。此外,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也先后引进 “ Tor-M2K ”“ Tor-M2KM ”,用于边境线与首都要地防御。

图片[10]-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近程防空的 “成本与效能” 平衡

尽管 “Tor-M2” 性能出色,但实战与行业讨论中,也存在关于 “ 成本效益 ”“ 技术升级 ” 的争议,这些争议也推动着系统的后续发展。

1. 争议焦点:“导弹贵于目标” 的性价比难题

实战中,“Tor-M2” 常用造价约 100 万美元的 “ 9M338 ” 导弹拦截造价仅数干美元的商用改装无人机,导致 “ 成本倒挂 ”。有军事专家指出,单枚 “ 9M338 ” 导弹成本可制造数十架简易无人机,长期 “ 以弹拦机 ” 将给国防预算带来压力。对此,俄罗斯厂商正研发 “ 低成本微型拦截弹 ”—— 计划将单枚成本降至 20 万美元以下,同时在 “ Tor-M2 ” 上集成 “ 激光防御模块 ”(功率 10 千瓦级),用于近距离拦截微型无人机,形成 “ 导弹 + 激光 ” 的分层防御,降低拦截成本。

2. 技术升级:更智能、更全能的发展方向

根据 “伊热夫斯克机电厂(IEMZ) Kupol” 总经理法尼尔・齐亚季诺夫 2023 年 3 月披露,“ Tor-M2 ” 的现代化升级已启动,核心方向包括:

  • 强化小目标探测:优化雷达算法,提升对 “微型无人机、巡飞弹” 等小 RCS 目标的探测距离,从当前 22 公里提升至 30 公里,缩短反应时间。
  • 全自动化作战:减少人工干预,实现 “目标识别 – 威胁排序 – 拦截打击” 全程自动化,仅需操作员下达 “ 启动 / 停止 ” 指令,提升作战效率。
  • 多系统协同:打通与 “铠甲 – SM” 弹炮合一系统、“ 苏 – 57 ” 战斗机的数据链路,实现 “ 空 – 地 ” 协同防空 ——“ Tor-M2 ” 负责低空拦截,“ 铠甲 – SM ” 负责极近程补防,“ 苏 – 57 ” 提供中高空目标指引,形成多层协同防御网。
图片[11]-俄罗斯🇷🇺 道尔-M2 防空导弹系统 Tor-M2-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3. 舰载与外贸:拓展应用场景

目前,“Tor-M2” 的 “ 舰载化改装 ” 已提上日程 —— 基于 “ Tor-M2KM ” 的模块化设计,计划将其集成至轻型护卫舰、巡逻舰,替代老旧的 “ 黄蜂 – M ” 舰载防空系统,提升海军近程防空能力。外贸方面,“ Tor-M2E ” 已出口至中国、埃及、阿塞拜疆等国,其中中国引进的型号适配国产轮式底盘,进一步提升了公路机动能力;未来,俄罗斯还计划推出 “ 轻量化版 Tor-M2 ”,针对中小国家市场,降低采购与维护成本。

近程防空的 “标杆之作”

作为当前全球近程防空系统的 “标杆”,“ Tor-M2 ” 以 “ 多目标拦截、强抗干扰、高机动性 ” 的优势,成为俄罗斯陆军伴随防空、要地防御的核心装备。从叙利亚反恐到俄乌冲突,它用实战证明了在低空防御中的不可替代性;而面对 “ 低成本无人机饱和攻击 ” 的挑战,其 “ 导弹 + 激光 ” 的升级方向,也为全球近程防空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随着 “全自动化作战”“ 多系统协同 ” 技术的落地,“ Tor-M2 ” 将进一步提升 “ 快反、精准、低成本 ” 能力,持续巩固俄罗斯在近程防空领域的技术优势。对于各国而言,“ Tor-M2 ” 的发展路径也印证了一个趋势 —— 近程防空已从 “ 单一武器 ” 转向 “ 智能系统 ”,只有融合 “ 探测、拦截、协同 ” 的综合能力,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低空威胁。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