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

在冷战时期的苏联防空体系中,有一款以 “超远射程、高空拦截” 为核心优势的地空导弹系统,它曾是西方高空侦察机、预警机的 “克星”,也因多次实战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 它就是 “ S-200 ” 防空导弹系统(北约代号 “ 萨姆 – 5( SA-5 Gammon ) ”)。从 1967 年列装到逐步退役,“ S-200 ” 见证了苏联防空技术的巅峰与转型,其设计理念、性能特点及实战经历,至今仍对现代防空系统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今天,我们就从 “研发背景”“技术细节”“型号迭代”“实战案例” 四个维度,全面解析这款 “苏联防空长臂”。

图片[1]-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细信息
型号中英文对照及导弹类型
中文名称: ” 萨姆-5 ” 地空导弹系统 ( 导弹 单体 : ” 维佳士 ” 远程 地对空导弹 )
英文名称: ” S-200 ”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 导弹 单体 : ” Vega ” Long-Range Surface-to-Air Missile )
型号代号: ” S-200 ” ( 苏联 军方 代号 , 北约 代号 : ” SA-5 Gammon ” )
导弹类型: 远程 高空 地对空导弹 系统 ( 主要 拦截 战略 轰炸机 、 侦察机 、 巡航导弹 )
研制国家: 俄罗斯 ( 前 苏联 ) 🇷🇺
体型参数及发射平台
导弹体型参数:
  • 弹长: 10.7米
  • 弹径: 0.86米
  • 翼展: 3.65米
  • 弹重: 约 7,000公斤
  • 战斗部重量: 217公斤 ( 高爆 破片 战斗部 ) / 15千吨 TNT 当量 核弹头 ( 可选 )
发射平台:
  • 核心平台: 固定 发射 阵地 ( 地下 井 式 或 地面 固定 发射架 )
  • 辅助设备: ” 扇歌 ” 远程 搜索雷达 ( 北约 代号 : ” Fan Song ” )、 制导 雷达车 、 指挥控制 车 、 电源 车
  • 部署方式: 需 预设 阵地 , 机动能力 有限 , 属于 要地 防空 系统
标定射程、实际射程及飞行速度
标定射程: 200公里 ( 基本型 ) / 300公里 ( 改进型 ” S-200D ” ) / 400公里 ( 最新型号 )
实际射程:
  • 拦截 高空 目标 : 最大 380公里 ( 改进型 )
  • 拦截 中低空 目标 : 50-200公里 ( 受 地球曲率 与 雷达 性能 限制 )
飞行速度: 5.0马赫 ( 约 6,125公里/小时 )
作战 高度 范围: 0.3-40公里 ( 基本型 ) / 0.3-45公里 ( 改进型 )
爆炸半径、爆炸等级及当量
爆炸半径: 约 250米 ( 破片 杀伤 范围 , 高爆 战斗部 )
爆炸等级: 大型 远程 防空 导弹 , 破片 杀伤 类型 ( 可 配备 核弹头 )
爆炸当量: 常规 战斗部 等效 TNT 当量 约 280公斤 ; 核弹头 当量 15千吨 TNT
引信 类型: 无线电 近炸 引信 ( 可 设定 引爆 距离 ) + 触发 引信 ( 备份 )
制造厂家及是否出口
主制造厂家: 苏联 / 俄罗斯 ” 金刚石 ” 设计局 ( ” Almaz ” , 现 归属 金刚石-安泰 集团 )
生产工厂: 苏联 ” 第 216 厂 ” ( 现 俄罗斯 军工 联合体 下属 企业 )
是否出口: 是 , 主要 出口 至 华约 国家 及 苏联 友好 国家
主要 出口 国: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叙利亚 、 伊朗 、 朝鲜 、 保加利亚
是否自主研发、进口及仿制型号
是否 自主研发: 是 , 由 苏联 自主 研制 , 1950年代 末 启动 研发 , 1967年 列装 部队
是否 进口: 否 , 为 苏联 / 俄罗斯 本土 设计 生产 , 无 进口 版本
仿制型号: 无 完整 仿制型号 , 部分 国家 进行 国产化 改进 ( 如 伊朗 对 其 制导 系统 进行 升级 )
北约名称 北约 代号 : ” SA-5 Gammon ” ( 中文 : ” 萨姆-5 ” ” 甘蒙 ” )
导弹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类型: 两级 液体 火箭发动机 ( 助推级 + 续航级 )
推进剂: 硝酸 氧化剂 + 偏二甲肼 燃料 ( 剧毒 、 腐蚀性 强 )
工作时间: 助推级 约 4秒 , 续航级 约 25秒
最大 推力: 助推级 约 180千牛 , 续航级 约 40千牛
发动机 制造商: 苏联 ” 伊萨耶夫 ” 设计局 ( ” Isayev ” )
武器参数(制导、作战能力)
制导方式:
  • 基本 制导 : 无线电 指令 制导 + 半主动 雷达 末段 制导
  • 跟踪 手段: 相控阵 雷达 跟踪 , 可 同时 引导 多枚 导弹 攻击 多个 目标
  • 抗干扰 能力: 早期 型号 较弱 , 改进型 增加 抗干扰 电路 与 频率 捷变 技术
作战能力:
  • 目标 容量: 单 火力 单元 可 同时 跟踪 30个 目标 , 拦截 6个 目标
  • 反应 时间: 约 10-15分钟 ( 从 预警 到 发射 , 因 需 预热 液体 燃料 )
  • 部署 时间: 进入 阵地 后 约 30分钟 可 完成 战斗 准备
同时代外军对比
1. 美国 ” 奈基-宙斯 ” 防空系统 ( ” Nike Zeus ” ):
  • 射程 对比: ” S-200 ” 最大 射程 400公里 , 远超 ” 奈基-宙斯 ” 的 140公里
  • 速度对比: 两者 均 为 5马赫 左右 , 基本 相当
  • 作战 方式: 均 为 固定 阵地 部署 , 但 ” S-200 ” 抗干扰 能力 后期 改进 更 显著
2. 美国 ” 爱国者 ” 防空系统 ( ” Patriot ” 早期型 ):
  • 射程 对比: ” S-200 ” 射程 更远 ( 400公里 vs 80公里 )
  • 机动 能力: ” 爱国者 ” 为 机动 发射 系统 , 部署 更 灵活 ; ” S-200 ” 固定 部署 , 生存能力 较低
  • 制导 精度: ” 爱国者 ” 采用 主动 雷达 末制导 , 精度 更高 ; ” S-200 ” 依赖 指令 制导 , 精度 较差
3. 中国 ” 红旗-2 ” 防空系统 :
  • 射程 对比: ” S-200 ” 射程 ( 200-400公里 ) 远超 ” 红旗-2 ” ( 约 35公里 )
  • 技术 路径: 均 基于 液体 火箭 技术 , 但 ” S-200 ” 系统 更 庞大 , 威力 更强
  • 作战 定位: ” S-200 ” 侧重 远程 战略 防空 , ” 红旗-2 ” 侧重 中程 战术 防空

弥补 S-75 短板,打造 “高空远程拦截屏障”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列装的首款实用化地空导弹系统 “ S-75 ”(北约代号 “ 萨姆 – 2 ”)虽在实战中表现出色(如击落 U-2 侦察机),但存在 “射程短、射高低” 的短板 —— 早期 “ S-75 ” 最大射程仅 29 公里,最大射高 22 公里,即使后期改进型 “ S-75M3/M4 ”,射程也仅提升至 56 公里,射高 30 公里,难以应对美国 “ SR-71 ” 高空高速侦察机(最大速度 3.2 马赫,最大升限 26 公里)、“ E-3 ” 预警机(活动半径 400 公里)等新型目标。

为构建 “覆盖国土核心区域、拦截远程高空目标” 的防空屏障,苏联于 1957 年下达研发新型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的任务,由 “ KB-1 设计局 ”(负责系统整体与雷达)、“ OKB-200 设计局 ”(负责导弹)牵头,亚历山大・拉斯普列京、彼得・格鲁申分别担任系统与导弹总设计师。历经 10 年研发,该系统于 1967 年正式列装苏联国土防空军,命名为 “ S-200 安加拉(Angara) ”,北约将其编号为 “ SA-5 ”,自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服役历程。

图片[2]-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液体燃料导弹 + 相控阵雷达,兼顾射程与精度

“ S-200 ” 系统的技术设计围绕 “远程高空拦截” 展开,核心特点集中在导弹性能、雷达系统、作战配置三个方面,既体现了苏联当时的工业实力,也暗藏难以规避的局限性:

1. 导弹设计:液体燃料为核心,射程与风险并存

图片[3]-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4]-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5V21 SAM

“S-200” 的核心武器是 “ 5V21 ” 系列液体燃料地空导弹,采用 “ 固体燃料助推器 + 液体燃料巡航发动机 ” 的两级推进模式 —— 固体燃料助推器负责导弹初始加速,液体燃料发动机则维持巡航段飞行,这种设计虽实现了远射程,却也带来操作风险:

  • 性能参数:早期 “5V21” 导弹发射重量 7100 公斤,弹长 10.7 米,弹径 0.86 米,最大射程 160 公里,最大射高 40 公里,最大速度 5 马赫,可拦截速度 3 马赫以下的高空目标;后期改进型 “ 5V28 ” 射程提升至 240 公里(对预警机等大型目标可达 255 公里),发射重量增至 8000 公斤,接近 “ 米格 – 21 ” 战机的起飞重量。
  • 战斗部配置:配备 600 公斤高爆碎片战斗部(含 200 公斤 TNT – 黑索金混合炸药),内置约 900 块预制破片(每块 37-39 克),引爆后杀伤半径 120 米;部分型号还可搭载核战斗部(当量 1-10 万吨 TNT),用于拦截集群目标或强化毁伤效果。
  • 局限性:液体燃料采用 “硝酸 + 四氧化二氮(氧化剂)” 与 “ 三乙胺二甲苯胺(燃料,代号 TG-02) ”,二者均具强腐蚀性与毒性,操作时需穿戴防毒面具与防护服,且燃料泄漏易引发爆炸;导弹 reload(重新装填)时间长,无法应对多波次连续攻击。

2. 雷达与指挥系统:相控阵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

图片[5]-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5N62V 雷达

“ S-200 ” 的作战效率依赖先进的雷达与指挥系统,核心配置包括:

  • 目标照射雷达(5N62):工作在 4.5 厘米波段,采用 “相干连续波照射” 模式,抗干扰能力强,可在 400 公里外捕获目标,300 公里内引导导弹跟踪;为解决 “无法测量目标距离” 的问题,还可切换至 “ 相位编码调制 ” 模式,兼顾测距与抗干扰。
  • 预警与目标指示雷达:早期配备 “P-14”“ 44Zh6 ” 米波雷达(探测距离 500 公里以上),后期升级为 “ 5N84A ” 雷达(探测距离超 500 公里),配合 “ PRV-11/13/17 ” 测高雷达,实现对远程高空目标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定位。
  • 数字计算机(Plamya):负责处理雷达数据、计算导弹拦截轨迹、自动确定发射时机,可同时引导 2 枚导弹拦截 1 个目标,提升多目标拦截效率。
图片[6]-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7]-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3. 作战配置:半固定部署,强调体系协同

“ S-200 ” 系统采用 “ 指挥中心 + 发射阵地 + 技术阵地 ” 的分布式配置:

  • 指挥中心:含目标分配舱、数字计算机、电源系统,负责接收上级目标指示、分配拦截任务;
  • 发射阵地:配备 6 部 “5P72” 发射架、12 部 “ 5U24 ” 自动装填车,发射架可在方位角 ±30 度、仰角 0-85 度范围内调整,装填车通过短轨快速为发射架补充导弹;
  • 技术阵地:用于导弹存储、燃料加注与维护,配备 “5T83” 运输装填车,将导弹从技术阵地转运至发射阵地。

不过,“ S-200 ” 虽名义上为 “机动系统”,但雷达、发射架等设备体积庞大,部署需修建混凝土工事,从行军状态转换为作战状态需 24 小时(理想条件下),实际更接近 “半固定系统”,生存能力受地形与时间限制较大。

图片[8]-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9]-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5Yu24 载具 5P72 发射架
图片[10]-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5T83 载具 5V21 导弹

从 “安加拉” 到 “杜布纳”,射程与抗干扰持续升级

“S-200” 系统在服役期间经历多次改进,形成 “ A/V/VM/D ” 四个主要型号,逐步提升射程、抗干扰能力与作战适应性:

1. S-200A “安加拉”(1967 年列装)

  • 核心改进:基础型号,配备 “5V21” 导弹,最大射程 160 公里,最大射高 30 公里,采用 “ 半主动雷达制导 ”,可拦截高空侦察机、轰炸机;
  • 局限性:抗干扰能力较弱,最小拦截高度 3000 米,无法应对低空目标。

2. S-200V “织女星”(1970 年列装)

  • 核心改进:升级目标通道与指挥中心设备(K-9M),配备 “5V21P” 导弹,最大射程提升至 180 公里,最小拦截高度降至 300 米,可应对低空突防的巡航导弹;
  • 实战价值:首次具备 “高低空兼顾” 能力,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主力远程防空系统。

3. S-200VM “织女星 – M”(1975 年列装)

  • 核心改进:配备 “5V28” 导弹,最大射程 240 公里(对预警机 255 公里),最大射高 40 公里;升级雷达抗干扰模块,可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工作;支持 “ 5V28N ” 核战斗部导弹,强化对集群目标的毁伤;
  • 技术突破:首次实现对 “E-3” 级预警机的超视距拦截,成为西方空军远程支援飞机的 “主要威胁”。

4. S-200D “杜布纳”(1980 年代末列装)

  • 核心改进:深度现代化型号,雷达采用新型元件,可靠性提升 30%;配备 “5V28M” 导弹,最大射程突破 300 公里;简化维护流程,导弹 reload 时间缩短至 4 小时;
  • 局限性:因 “S-300” 系统已列装,仅少量生产,部分 “ S-200VM ” 升级至此标准,未大规模部署。

从 “击落 SR-71” 传闻到 “误击友军”,争议与价值并存

“S-200” 系统虽未像 “ S-75 ” 那样广泛参与实战,但在多次冲突与意外事件中留下印记,部分案例至今仍具争议:

1. 冷战期间:威慑西方高空侦察机

冷战时期,“S-200” 主要部署在苏联本土及华约国家,用于防范 “ SR-71 ”“ U-2 ” 等高空侦察机。尽管公开记录中 “ S-200 ” 未正式击落 “ SR-71 ”,但西方史料显示,“ SR-71 ” 在侦察苏联领空时,多次因 “ S-200 ” 雷达锁定而紧急撤离 ——1986 年,1 架 “ SR-71 ” 在波罗的海附近遭 “ S-200 ” 雷达照射,随即加速至 3.2 马赫逃离,可见 “ S-200 ” 对高空高速目标的威慑效果。

2. 2001 年:乌克兰误击俄罗斯 Tu-154 客机

2001 年 10 月 4 日,乌克兰军方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 “S-200” 实弹演习时,误将途经的俄罗斯 “ Tu-154 ” 客机(载有 78 人)判定为 “目标”,发射 1 枚 “ 5V28 ” 导弹将其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事后调查显示,演习前未及时通报民航部门调整航线,且雷达操作员误判目标属性,成为 “ S-200 ” 服役史上最严重的误击事件。

3. 2018 年:叙利亚误击俄罗斯 Il-20M 侦察机

2018 年 9 月 17 日,以色列空军 4 架 “F-16” 战机空袭叙利亚拉塔基亚地区时,故意以俄罗斯 “ Il-20M ” 电子侦察机为 “掩护”(利用其雷达反射面积大的特点)。叙利亚防空部队发射 “ S-200 ” 导弹拦截以色列战机时,误将 “ Il-20M ” 击落,15 名俄军机组人员牺牲。事后俄罗斯国防部指出,“ S-200 ” 导弹在失去目标制导后,会切换至 “ 速度 + 角度搜索 ” 模式,易误捕反射信号更强的大型目标,此次事件暴露了该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 “识别短板”。

4. 俄乌冲突:乌军改装 “S-200” 打击地面目标

2023 年起,乌克兰军方因缺乏远程打击武器,将部分 “S-200” 导弹改装为 “ 地对地导弹 ”,用于攻击俄罗斯境内的军事基地与基础设施。尽管改装后的导弹精度较低(圆概率误差超 1 公里),但凭借 300 公里的射程,仍对俄罗斯边境地区构成一定威胁 ——2023 年 7 月,1 枚改装 “ S-200 ” 导弹击中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的一座军火库,引发爆炸。

图片[11]-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被 “S-400” 取代,但技术理念影响深远

“S-200” 系统的衰落始于 1980 年代 —— 随着 “ S-300PT ”(1980 年列装)、“ S-400 ”(2007 年列装)等固体燃料防空系统的出现,“ S-200 ” 的 “液体燃料风险高、部署慢、抗干扰弱” 等缺点愈发明显:

  • 替代优势:“S-300” 采用固体燃料导弹,无需现场加注,部署时间缩短至 5 分钟;“ S-400 ” 最大射程 400 公里,可拦截高超音速导弹、隐身战机,性能全面超越 “ S-200 ”;
  • 退役进程:苏联 / 俄罗斯于 1990 年代开始逐步退役 “S-200”,2010 年后仅少量用于国土防空辅助任务;目前仍在使用 “ S-200 ” 的国家主要为叙利亚、伊朗、乌克兰等,多因经济或技术原因无法快速换装新型系统。

尽管 “S-200” 已退出主流舞台,但其技术理念仍对现代防空系统有重要影响:

  • 远程拦截理念:“S-200” 首次实现 “ 200 公里以上超视距拦截 ”,为 “ S-400 ”“ 红旗 – 9B ” 等现代远程防空系统提供了 “ 射程优先 ” 的设计参考;
  • 体系协同思路:“S-200” 与 “ S-75 ”“ S-125 ” 组成 “ 远 – 中 – 近 ” 三层防空网,这种 “ 体系化防空 ” 模式至今仍是各国防空建设的核心思路;
  • 实战教训警示:“S-200” 的误击事件,推动现代防空系统强化 “ 敌我识别(IFF) ”“ 多传感器融合 ” 技术,减少人为误判风险。
图片[12]-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13]-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冷战防空的 “活化石”,技术迭代的 “见证者”

“S-200” 地空导弹系统的一生,是冷战时期苏联防空技术 “ 追求射程与威力 ” 的缩影 —— 它以液体燃料为代价实现了 “ 防空长臂 ”,以半固定部署为基础构建了 “ 高空屏障 ”,既在冷战对峙中发挥了威慑作用,也因技术局限留下诸多遗憾。如今,尽管 “ S-200 ” 已不再是防空主力,但它的研发历程、实战案例与技术遗产,仍在提醒我们:防空系统的发展,始终是 “ 性能、可靠性、适应性 ” 三者的平衡艺术。

对军事爱好者而言,“S-200” 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一款武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参数有多先进,更在于它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如何在实战中不断改进 —— 而这种 “ 因需而变 ” 的思路,正是推动军事技术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

图片[14]-俄🇷🇺 S-200 / 萨姆-5 地空导弹系统-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5V11 导弹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分享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
  •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