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哨兵 防空雷达 Sentinel AN/MPQ-64

图片[1]-美国🇺🇸 哨兵 防空雷达 Sentinel AN/MPQ-64-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系统概述
名称: 哨兵 雷达
英文: Sentinel Radar
型号: AN/MPQ – 64
类型: 3D低空监视雷达
系统组成
雷达单元: 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
操作控制台: 集成显示和控制系统
电源系统: 可由车辆或外部电源供电
数据接口: 支持与其他防空系统集成
技术参数
探测范围: 40公里(飞机),30公里(巡航导弹)
探测高度: 10公里
方位覆盖: 360°
仰角覆盖: 70°
目标处理能力: 同时跟踪100个目标
更新速率: 5秒
部署时间: < 30分钟
工作频率: S波段
探测性能
飞机探测: 最大40公里(取决于目标RCS)
巡航导弹探测: 最大30公里
无人机探测: 最大20公里
火箭弹探测: 最大15公里
定位精度: 方位0.3°,仰角0.5°,距离15米
目标识别能力
IFF系统: 集成敌我识别系统
目标分类: 自动分类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无人机等
威胁评估: 基于速度、高度和轨迹的威胁等级评估
系统性能
MTBF: > 200小时
MTTR: < 30分钟
工作温度: -32°C至+52°C
湿度: 0 – 100%(无冷凝)
抗干扰能力: 电子对抗措施,包括频率捷变
机动性
运输方式: 可由HMMWV、中型战术车辆或直升机运输
部署时间: < 30分钟
撤收时间: < 15分钟
操作人员: 3人
制造商与合作方
主承包商: 美国雷神公司( Raytheon
合作方: 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 Northrop Grumman
研发时间: 1980年代
部署情况
美国部署: 陆军、国民警卫队
国际用户: 北约成员国、韩国、日本、阿联酋等
集成系统: 爱国者 防空系统、NASAMS、铁穹 等
升级型号
AN/MPQ – 64F1: 增强型,提高了对低RCS目标的探测能力
3D – TAS: 澳大利亚升级版,增加了3D跟踪能力
哨兵 A4: 最新版本,增强了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探测能力
同时代外军对比
俄罗斯 铠甲 – S1 雷达
探测距离: 36公里(飞机)
集成武器: 自带导弹和火炮
机动性: 单车集成,高机动性
铠甲 – S1 是综合防空系统,而 哨兵 是专用雷达
中国 360型 雷达
探测距离: 100公里(飞机)
工作波段: X波段和S波段双波段
抗干扰能力: 电子对抗能力强
360型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功能更全面
以色列 EL/M – 2084 雷达
探测距离: 350公里(飞机)
功能: 多任务,可同时探测和跟踪多种目标
应用: 铁穹 大卫投石索 系统
EL/M – 2084 是战略级雷达,而 哨兵 是战术级

哨兵雷达( AN/MPQ-64 Sentinel )是美国陆军装备的一款先进机动式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系统,由 雷神公司 ( Raytheon )主导研制,主要承担短程空中目标的探测、识别、跟踪与目标指示任务,是美国陆军前沿区域防空体系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在现代战场中为地面部队和关键设施构建起低空、超低空的 “电子警戒线”。

研发背景与定位

20 世纪 80 年代,为应对冷战时期苏联及华约集团的低空突防战术(如武装直升机、巡航导弹、低空飞行的攻击机等),美国陆军提出需要一款能伴随装甲部队机动、快速部署的低空雷达系统。在此背景下, 雷神公司 于 1990 年启动了 AN/MPQ-64 雷达的研发,1995 年完成初始测试并投入小批量生产,2000 年后逐步取代老式的 AN/MPQ-49 雷达,成为美国陆军短程防空的主力探测装备。

其核心定位是:为 “复仇者” 防空导弹系统、“ 毒刺 ” 便携式防空导弹、“ 爱国者 ” 防空系统等提供低空目标的精确跟踪数据,填补远程雷达在低空域的探测盲区,形成 “ 远中近 ” 衔接的防空预警网络。

技术参数与性能特点

1. 物理规格

  • 雷达天线阵面直径约 2.4 米,总重量约 5.4 吨,采用 6×6 轮式重型战术卡车( 福莱纳 M1083 或类似底盘 )作为运载平台,具备良好的越野能力;
  • 部署时间:从行军状态转换至作战状态仅需 10 分钟( 3 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 ),撤离时间约 5 分钟,能伴随装甲部队快速推进或后撤;
  • 供电与续航:配备独立柴油发电机,持续作战时间可达 72 小时,必要时可接入外部电源以延长续航。

2. 探测能力与目标类型

  • 探测范围:
    • 最大探测距离:对战斗机类目标约 75 公里,对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目标约 40 公里;
    • 最大探测高度:24 公里,可覆盖从地面至中低空的空域;
    • 方位覆盖:360° 全向扫描,无需机械转动天线( 相控阵电子扫描 );
    • 仰角覆盖:-5° 至 +70°,可有效跟踪贴地飞行的巡航导弹和悬停的直升机。
  • 目标类型:能同时识别并跟踪多种空中目标,包括:
    • 固定翼飞机( 如 米格 – 29 、 苏 – 25 等 );
    • 直升机( 如 米 – 24 AH – 64 等 );
    • 无人机( 从大型侦察无人机到小型四轴无人机 );
    • 巡航导弹( 如 战斧 口径 – NK 等 );
    • 火箭弹、迫击炮弹( 射程 10 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弹药 );
    • 精确制导炸弹等滑翔式弹药。

3. 多目标处理与跟踪能力

  • 跟踪数量:最多可同时跟踪 400 个空中目标,并对其中 100 个高优先级目标进行持续锁定;
  • 数据更新率:对近距离高速目标( 如导弹 )的扫描间隔小于 1 秒,确保实时掌握目标轨迹变化;
  • 敌我识别:集成 Mode 5 敌我识别( IFF )系统,可自动区分友军、敌军和中立目标,降低误击风险。

4. 抗干扰与生存能力

  • 抗干扰措施:
    • 采用频率捷变技术( 可在多个频段快速切换 ),避免被敌方电子战系统干扰或定位;
    • 具备自适应波束成形能力,可对干扰源方向形成 “波束零点”,削弱干扰信号;
    • 集成脉冲压缩、恒虚警率( CFAR )等信号处理技术,在杂波和电磁干扰环境中仍能稳定探测目标。
  • 生存设计:
    • 雷达车采用轻型装甲防护,可抵御轻武器射击和炮弹破片;
    • 具备快速开关机能力( 从关机到开机并进入工作状态仅需 2 分钟 ),减少被敌方反辐射导弹( 如 哈姆 )锁定的概率;
    • 可与其他雷达组网工作,当单台雷达受干扰或被毁时,其余雷达可快速补盲。
图片[4]-美国🇺🇸 哨兵 防空雷达 Sentinel AN/MPQ-64-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作战流程与协同应用

哨兵雷达( AN/MPQ-64 Sentinel )在作战中通常以 “雷达站 – 指挥中心 – 火力单元” 的链路协同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1. 目标探测:雷达持续扫描空域,发现目标后立即测量其方位、距离、高度、速度等参数;
  2. 识别与分类:结合敌我识别系统和目标特征数据库,判断目标属性( 友军 / 敌军 / 不明 )和类型( 飞机 / 导弹 / 无人机等 );
  3. 跟踪与数据传输:对敌军目标建立稳定跟踪,将实时轨迹数据通过战术数据链( 如 Link 16 )发送至 防空指挥车 ( 如 AN/TSQ-198 )和相关火力单元;
  4. 目标指示与引导:根据目标威胁等级,为不同防空武器分配拦截任务:
    • 对近距离低空目标( 如无人机、直升机 ),引导 “复仇者” 防空系统( 配备 毒刺 导弹 )或 “ 毒刺 ” 便携式防空导弹小组开火;
    • 对中远程目标( 如巡航导弹、战斗机 ),向 “爱国者” PAC-3 系统提供早期预警和目标初轨数据,辅助其雷达快速截获目标;
  5. 毁伤评估:拦截后,雷达持续跟踪空域,判断目标是否被摧毁,若未摧毁则更新目标轨迹并引导二次拦截。

升级改进与衍生型号

为适应现代战场威胁的变化,哨兵雷达已历经多次升级,主要改进方向包括:

1. AN/MPQ-64A1 型

  • 增强对小型无人机( 如 大疆 系列商用改装无人机 )的探测能力,通过优化算法提高对低速、低雷达截面积( RCS )目标的识别率;
  • 提升抗电子战能力,增加新型数字射频存储器( DRFM )干扰对抗模块,可应对复杂的欺骗式干扰。

2. AN/MPQ-64A2 型

  • 集成网络中心战能力,可接入美国陆军的 “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指挥系统”( IBCS ),与其他雷达( 如 Patriot 雷达 、 LTAMDS 雷达 )共享目标数据,形成统一的空情图;
  • 扩展对弹道目标的探测能力,可跟踪射程 100 公里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 如 飞毛腿 – B ),为近程反导系统提供预警。

3. 未来升级计划

  • 计划引入人工智能( AI )目标识别技术,提高对新型隐身目标( 如 俄罗斯 猎人 – B 无人机 )和集群目标( 无人机 “ 蜂群 ”)的处理效率;
  • 增加电子战功能,具备对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的无源定位能力,实现 “探测 – 干扰 – 引导打击” 一体化。
图片[5]-美国🇺🇸 哨兵 防空雷达 Sentinel AN/MPQ-64-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实战应用与国际影响

  • 实战表现:
    •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哨兵雷达随美国陆军第 3 机步师部署,成功探测并引导拦截多架伊拉克空军的 米格 – 25 战斗机和数枚 萨姆 – 6 导弹;
    • 2010 年后在阿富汗战场用于保护美军基地,多次拦截塔利班发射的火箭弹和改装无人机;
    • 近年来在欧洲前沿部署( 如波兰、罗马尼亚 ),用于监控俄罗斯西部军区的空中活动,特别是针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低空突防演练。
  • 国际出口:
    • 已出口至多个美国盟友,包括 韩国 、 日本 、 沙特阿拉伯 、 以色列 等;
    • 韩国陆军将其与国产 “天马” 防空系统整合,用于应对朝鲜的无人机和短程导弹威胁;
    • 以色列在其 “铁穹” 系统部署初期,曾借用哨兵雷达的数据链技术优化目标跟踪算法。

总结:低空防御的 “机动尖兵”

哨兵雷达( AN/MPQ-64 Sentinel )凭借其优异的机动性能、强大的低空探测能力和灵活的协同作战能力,成为美国陆军在现代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防空传感器。它的存在填补了远程雷达对低空目标的探测盲区,为地面部队撑起了一把 “低空防护伞”。

随着无人机 “蜂群”、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等新型威胁的出现,哨兵雷达仍在通过持续升级保持技术领先性,未来将与 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 ( IAMD )深度融合,在多域战环境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