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战斧 UGM / RGM / BGM-109 亚音速巡航导弹 Tomahawk

图片[1]-美国🇺🇸 战斧 UGM / RGM / BGM-109 亚音速巡航导弹 Tomahawk-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型号射程战斗部制导方式主要用途特点及补充信息
BGM-109A(TLAM-N)约 2500 公里W-80 核弹头,当量 17-20 万吨 TNT 可调;W80 thermonuclear weapon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惯性导航系统(TAINs)执行全球战区对地面目标的核攻击及核大战后期打击美国海军舰艇曾装备,后转陆上保存;2010-2013 年间退役;2018 年初有报道称美海军考虑重新引入核巡航导弹
BGM-109B/RGM/UGM-109B(TAS-M)超 1600 千米WDU-18/B 侵彻爆破战斗部中段捷联式惯性制导,末段 PR-53/PSQ-28 主动雷达导引头;active radar homing反舰针对打击水面目标改进,1990 年代全部退役(1994 年明确退役);为反舰型巡航导弹变体
BGM-109C(TLAM-C)约 1609 公里WDU-25/B 侵彻爆破战斗部(后改用 WDU-36/B 高爆战斗部);unitary warhead(初期为改进型 Bullpup 弹头)惯性导航 + 地形匹配 + 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DSMAC)末制导对陆攻击,打击地面指挥中心等目标命中精度小于 10 米,海湾战争中表现出色
BGM-109D(TLAM-D)约 1609 公里BLU-97/B 型子弹药布撒战斗部,含 166 颗小炸弹;cluster munitions惯性导航 + 地形匹配 + 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DSMAC)末制导对陆攻击,破坏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通过子母弹形式增强对大面积目标毁伤
BGM-109G(GLCM)约 2500 公里W-84 核弹头,当量 1-5 万吨 TNT 可调;W84 nuclear warhead惯性制导 + 地形匹配制导陆基核攻击陆地发射,1991 年因《中导条约》等原因被改装或撤装(明确 1991 年退役)
“战术战斧”(Block4/4+)/RGM/UGM-109E(TLAM Block IV)增至 2800 千米专用于攻击混凝土永固工事的新弹头(Block4+);为 TLAM-C 的改进型混合制导系统和双波段卫星数据链对陆攻击整个结构与系统重新设计,有隐身处理,可垂直发射;是 TLAM-C 的改进版本
“战斧” Block5a1600 千米新的半穿甲战斗部“惯性制导 + GPS 制导 + 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制导 + 雷达制导”(末制导)反舰具备一定隐身能力,可打击航母战斗群,射程超多数反舰巡航导弹
“战斧” Block5b约 1852 公里新一代联合多效战斗部“惯性制导 + GPS 制导 + 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制导 + 红外制导”对陆攻击提高对不同地面目标打击效能,采用多种先进制导确保精度
AGM-109H/L(MRASM)未提及(短程)BLU-97/B 型子弹药布撒战斗部;cluster munitions;turbojet powered未明确(属于空射型制导系统)空射对陆攻击短程涡喷动力空射巡航导弹;从未进入服役;1999 年成本约 56.9 万美元(US$569,000)

2023 年 7 月 3 日,美国陆军宣布其新型 ” 堤丰 “( Typhon )地面多用途导弹系统完成 ” 战斧 “( Tomahawk )巡航导弹试射,加上今年早些时候成功发射的 SM-6 多用途导弹,该系统已具备完整作战能力。说明美军在构建跨军种陆基远程打击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尤其针对亚太地区。

参数分类 详情
基本信息
导弹名称: 战斧 ( Tomahawk )巡航导弹
北约代号: BGM-109
研发时间: 1972年开始研制,1983年服役
导弹类型: 对地攻击巡航导弹
作战定位: 远程精确打击,可从海、陆、空平台发射
型号与配置
主要型号:
– BGM-109A ( 核攻击型 )
– BGM-109B ( 反舰型 )
– BGM-109C/D ( 常规对陆攻击型 )
– RGM/UGM-109E ( 战术型,Block IV )
– RGM/UGM-109K ( Block V 型,增强型 )
英文名称对照:
– Tomahawk Land Attack Missile (TLAM)
– Tomahawk Anti-Ship Missile (TASM)
体型参数
长度: 5.56米(不包括助推器)/ 6.25米(包括助推器)
直径: 0.52米
翼展: 2.67米
重量: 1,450公斤(Block IV型)
发射重量: 约1,587公斤(带助推器)
射程与速度
标定射程:
– Block IV型:约1,600公里
– Block V型:约2,400公里(战术型)
实际射程: 取决于载荷配置,通常为1,600-2,500公里
飞行速度: 亚音速,约0.72马赫(约885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 海面飞行高度约7-15米,陆地飞行高度约50-150米
战斗部参数
常规战斗部:
– WDU-36/B 高爆穿甲战斗部,重454公斤
–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衍生型战斗部
核弹头型号: W80-1 核弹头,爆炸当量可调(5-15万吨TNT)
命中精度: 圆概率误差(CEP)小于10米(Block IV型)
发动机参数
主发动机: 威廉姆斯 F107-WR-402 涡轮风扇发动机
– 推力: 2.67千牛(600磅力)
助推器: 大西洋研究公司(现为 Orbital ATK)固体火箭发动机
– 推力: 62.3千牛(14,000磅力)
燃料: 涡轮燃料(JP-10)
推进系统特点: 采用地形匹配(TERCOM)和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DSMAC)导航系统
发射平台
舰载平台:
– 宙斯盾巡洋舰/驱逐舰( Mk 41 垂直发射系统 )
– 核潜艇( 鱼雷管或垂直发射系统 )
陆基平台:
– 堤丰 ( Typhon )中程导弹系统
– 机动式岸防导弹系统
空中平台:
– B-52H 战略轰炸机( 外挂 )
制造与出口
生产情况: 1972年至今,已生产超过4,000枚
出口情况: 已出口至英国、澳大利亚、荷兰、韩国、日本等国
技术状态: 持续升级改进,最新为 Block V 型
技术来源
自主研发: 是,由 美国 自主研发
技术基础: 基于 美国海军 早期巡航导弹项目
仿制型号: 无,但技术影响了多国巡航导弹研发
同时代外军对比
俄罗斯 口径 Kalibr )巡航导弹
– 射程:约2,500公里
– 速度:亚音速巡航+超音速突防(末段约3马赫)
– 优势:射程远,可从多种平台发射
– 劣势:精度略低,电子系统稍逊
中国 长剑-10 CJ-10 )巡航导弹
– 射程:约1,500公里
– 速度:亚音速(约0.75马赫)
– 优势:战斗部威力大,抗干扰能力强
– 劣势:无超音速突防能力
欧洲 风暴阴影 ( Storm Shadow )巡航导弹
– 射程:约500公里
– 速度:亚音速(约0.8马赫)
– 优势:隐身设计,适合精确打击
– 劣势:射程较短,不适合纵深打击
战斧导弹优势总结
– 技术成熟,实战经验丰富
– 射程远,精度高,可执行多种任务
– 具备多种制导模式,抗干扰能力强
– 可从多种平台发射,通用性强
– 持续升级改进,保持技术领先
图片[7]-美国🇺🇸 战斧 UGM / RGM / BGM-109 亚音速巡航导弹 Tomahawk-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技术验证

此次 “战斧” 试射由驻华盛顿州刘易斯 – 麦科德联合基地的第 1 多域特遣部队(MDTF)主导,海军无人航空与打击武器项目执行办公室(PEO U&W)提供支持。美国陆军快速能力与关键技术办公室(RCCTO)在 6 月 28 日的声明中强调,这两次试射 “证实了中程能力系统(MRC)的完整作战能力”。

一套完整的 “堤丰” 系统包含 4 辆拖车式发射车、1 个机动指挥站及配套保障车辆,其核心发射装置源自海军的 Mk 41 垂直发射系统(VLS)—— 这种广泛装备于美海军及盟友舰艇的通用发射系统,可兼容 ” 战斧 “、SM-6 等多种导弹。火控系统则脱胎于实战验证的 ” 宙斯盾 ” 作战系统,这种 “海改陆” 的技术路径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堤丰” 并非单一用途武器:”战斧” 导弹使其具备 1000 英里(约 1600 公里)半径内的陆目标打击能力,SM-6 则可提供中近程防空反导、反舰等多任务选项,且美军正开发射程更远、性能更强的 SM-6 改进型。更关键的是,两者均具备反舰能力,未来可能承担区域拒止任务。

跨军种协同

“堤丰” 的进展离不开美军各军种的技术协同。海军主导 “战斧” 和 SM-6 导弹的研发,陆战队正推进基于 4×4 联合轻型战术车辆(JLTV)的无人 “远程火力”(LRF)系统,而陆军 “堤丰” 则作为重型骨干力量,三者共享火控系统、导弹发射筒及弹药。正如海军陆战队发言人所言:”三个军种共用核心技术,这在远程打击领域前所未有。”

这种协同背后是美军应对印太战场的现实考量:在广阔的太平洋海域,单一军种的火力覆盖范围有限,而陆基 ” 战斧 ” 与 SM-6 可依托岛屿基地形成分布式火力网,与海军舰艇、舰载机配合构建多层次打击体系。目前,” 堤丰 ” 已被纳入关岛防空反导体系升级计划,未来可能成为西太平洋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 JADC2 )的关键节点。

战略布局

从战略层面看,”堤丰” 的部署将显著提升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威慑能力。其 1600 公里的打击半径若部署于菲律宾吕宋岛,可覆盖南海大部及中国东南沿海;若进驻日本,则能威慑朝鲜半岛至台湾海峡的广阔区域。这正是美军应对所谓 “中国地面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数量优势” 的核心举措之一。

但评论区的讨论也揭示了现实挑战:在亚太地区,多数美国盟友明确表示不愿构建陆基远程打击系统,这让 ” 堤丰 ” 的前沿部署面临政治障碍。有分析指出,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态度微妙 —— 尽管近期与美军事合作升温,但公开允许部署此类武器可能引发与中国的直接对抗,这是其不得不权衡的风险。

图片[12]-美国🇺🇸 战斧 UGM / RGM / BGM-109 亚音速巡航导弹 Tomahawk-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技术层面的争议同样存在。有专家澄清,”堤丰” 并非防空系统,SM-6 Block IB 主要承担反舰任务,这与公众认知中的 “标准导弹 = 防空” 形成反差;而 “战斧” 的反舰功能回归,也需要作战体系适应这种多任务转换。此外,基于重型拖车的 “堤丰” 系统机动性有限,在现代反介入火力面前的生存能力仍存疑。

图片[15]-美国🇺🇸 战斧 UGM / RGM / BGM-109 亚音速巡航导弹 Tomahawk-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路基战斧巡航导弹从发射到击中全过程

未来演进

随着 ” 堤丰 ” 形成战斗力,美军正将其与 ” 暗鹰 “( Dark Eagle )高超音速武器、”精确打击导弹”(PrSM)等整合,构建多层次远程火力网。其中,”精确打击导弹”(PrSM)可通过现有 M270 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和 M142 高机动火箭炮系统(HIMARS)发射,与 “堤丰” 形成射程互补。

跨军种标准化成为关键趋势。正如评论指出的,SM-6 正成为三军通用的 “标准武器”,这种统一不仅降低后勤压力,更能提升联合作战效率。但陆战队 “远程火力”(LRF)系统的轻型化与陆军 “堤丰” 的重型化之间,仍需解决火力密度与机动性的平衡问题。

总体而言,” 堤丰 ” 的成熟标志着美军陆基远程打击能力的复兴。在亚太地区潜在的高端冲突中,这套系统将与海、空力量协同,试图构建更复杂的战场态势。但政治部署限制、技术协同细节及对手反制手段,仍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