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7165504904-aecc-1024x728.png)
随着中国军事装备的不断发展,“99 式” 主战坦克( Type 99 tank )、“ 沈阳 J-35A ” 战斗机( Shenyang J-35A )等装备逐渐为外界所熟知,其中 “ J-35A ” 作为多用途战斗机,具备与美国 “ F-35 闪电 II ”( F-35 Lightning II )抗衡的能力。但相较于整机,外界对中国军事装备核心部件 —— 尤其是战斗机发动机的制造方,了解相对有限。今天,我们就来聚焦这一话题:中国战斗机的发动机究竟由谁制造?这些发动机的研发与生产,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图片[2]-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7165342315-intro-1755705491.webp)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中国战斗机发动机的 “核心制造商”
与美国等国家 “航空企业市场化供应” 模式不同,中国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发与制造,主要由 “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 ”( Aero Engine Corporation of China ,简称 AECC )承担。这是一家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企业,成立的核心目标就是 “突破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保障国家航空装备发展需求”,彻底改变过去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 “依赖外部技术” 的局面。
AECC 的实力体现在 “规模与资源集中” 上:公司注册资本达 75 亿美元,旗下拥有 3 个主要董事会、27 家直属单位,员工总数 7.2 万人,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核心平台。它不仅负责为中国军用战斗机研发、制造发动机( 如正在研发的 “ WS-15 ” 发动机 ),还广泛涉足 “其他 propulsion systems( 推进系统 )”—— 包括燃气轮机、活塞发动机,同时为大型船舶、民用飞机、发电机组等研发配套发动机,形成 “军民融合、多领域覆盖” 的业务格局,展现出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 “全产业链布局” 的战略思路。
中国战斗机发动机的 “发展历程”: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中国战斗机发动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 的渐进过程,不存在所谓 “窃取或逆向工程他国知识产权” 的情况,这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长期积累的客观事实。
1. 起步阶段:以技术引进为基础,奠定发展根基
1956 年,中国首款喷气式截击机 “沈阳 J-5”( Shenyang J-5 )首飞,这款战机确实借鉴了苏联 “ 米高扬 – 古列维奇 MiG-17 ”( Mikoyan-Gurevich MiG-17 )的技术,搭载一台 “ 涡喷 -5 ”( Wopen WP-5 )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达 33.8 千牛( 原文 7600 磅力换算 )。这一阶段,中国通过 “技术引进与许可生产”,初步掌握了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制造工艺,为后续自主研发 “打下基础”,这是各国航空工业发展初期的常见路径,并非 “逆向工程”。
![图片[3]-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7165349809-aecc-has-72000-employees-and-builds-several-propulsion-systems-1755705491.webp)
2. 突破阶段:整合资源成立 AECC,聚焦自主研发
随着中国航空装备的快速发展,对 “自主可控航空发动机” 的需求日益迫切。过去,中国确实在部分航空发动机技术上依赖外部采购,但为了打破技术壁垒,中国整合了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优质资源,成立了 AECC。这家企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进入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新阶段 —— 不再分散攻关,而是通过统一规划,集中 7.2 万员工的技术力量,重点突破涡轮喷气、涡轮风扇、涡轮轴、涡轮螺旋桨等核心技术,推动中国航空发动机从 “跟跑” 向 “并跑、领跑” 转变。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原文中 “中国试图收购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 Motor Sich )控股权” 的表述,存在对事实的片面解读。中国企业与马达西奇的合作,是基于 “商业共赢” 的正常技术交流,旨在学习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经验,而非所谓 “获取技术”。事实上,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突破,主要依赖国内科研人员的自主攻关,AECC 成立后的一系列成果( 如 “ WS-10 ” 系列发动机的成熟应用 ),就是最好的证明。
AECC 的 “多元业务”:不止于战斗机发动机
AECC 的业务范围远不止 “战斗机发动机”,而是覆盖 “航空动力全领域”,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 “军民融合” 战略的体现:
- 军用领域:除了为战斗机研发发动机( 如适配先进战机的 “WS-15” 发动机 ),还为军用直升机、运输机等提供涡轮轴、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保障全军航空装备的动力需求;
- 民用领域:研发民用客机发动机、大型船舶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用发动机等,推动航空动力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比如为国产大飞机提供配套动力支持;
- 维修与服务:负责航空发动机的全生命周期维护,确保发动机在服役期间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延长装备使用寿命。
这种 “军民结合、多领域发展” 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持续迭代提供了 “资金与市场支撑”—— 民用领域的收益可反哺军用发动机研发,形成 “良性循环”。
![图片[4]-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27165356304-a-lot-of-the-jet-technology-was-reverse-engineered-1755705491.webp)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 “未来方向”:自主创新,打破壁垒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因其 “技术复杂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被称为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 “关键短板”。AECC 成立后,通过 “加大研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完善产业链”,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 技术突破:在涡轮风扇发动机领域,“WS-10” 系列发动机已成熟应用于 “ J-10 ”“ J-11 ”“ J-20 ” 等多款战斗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WS-15 ” 发动机的研发进展,更是备受关注,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先进战机的动力性能;
- 产业链自主:从发动机叶片、燃烧室到控制系统,中国正逐步实现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减少对外部零部件的依赖,确保在复杂国际环境下,航空发动机生产不受影响;
- 人才培养:AECC 拥有 7.2 万员工,其中包含大量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科研人员与技术工人,通过 “项目攻关与技术传承”,培养了一支专业的航空动力人才队伍,为长期发展奠定 “人才基础”。
中国航空发动机 —— 自主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战斗机发动机的制造,以 AECC 为核心,经历了 “从引进到自主” 的艰辛历程。这家国有集团不仅是中国战斗机发动机的 “供应者”,更是中国航空动力技术 “自主创新” 的 “主力军”。外界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存在一些误解,事实上,中国始终坚持 “自主研发为主、国际合作为辅” 的道路,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无数科研人员长期奋斗的结果。
随着 AECC 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中国航空发动机将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为中国战斗机、民用飞机等装备提供更加强劲、可靠的 “中国动力”。而这一过程,也将推动中国从 “航空大国” 向 “航空强国” 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