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433138-F220-Koln-002-1024x385.jpg)
![图片[2]-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432676-Type-120-Koln-class-Frigate-02-1024x442.jpg)
![图片[3]-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436462-Type-120-Koln-class-Frigate-armament-02-1024x468.jpg)
舰名(中文) | 舰名(英文) | 舷号 | 开工时间 | 下水时间 | 服役时间 | 备注 |
科隆号 | FGS Köln | F211 | 1960 年 11 月 1 日 | 1961 年 12 月 19 日 | 1963 年 5 月 16 日 | 科隆级首舰,1989 年退役 |
埃姆登号 | FGS Emden | F212 | 1961 年 3 月 1 日 | 1962 年 6 月 23 日 | 1963 年 10 月 26 日 | 1990 年退役 |
法兰克福号 | FGS Frankfurt am Main | F213 | 1961 年 8 月 1 日 | 1962 年 11 月 15 日 | 1964 年 3 月 14 日 | 1989 年退役 |
莱比锡号 | FGS Leipzig | F214 | 1962 年 1 月 1 日 | 1963 年 4 月 18 日 | 1964 年 9 月 12 日 | 1991 年退役 |
慕尼黑号 | FGS München | F215 | 1962 年 6 月 1 日 | 1963 年 9 月 12 日 | 1965 年 3 月 13 日 | 1991 年退役 |
纽伦堡号 | FGS Nürnberg | F216 | 1962 年 11 月 1 日 | 1964 年 2 月 22 日 | 1965 年 9 月 25 日 | 1992 年退役 |
柏林号 | FGS Berlin | F217 | 1963 年 4 月 1 日 | 1964 年 8 月 15 日 | 1966 年 3 月 19 日 | 1994 年退役 |
汉堡号 | FGS Hamburg | F218 | 1963 年 9 月 1 日 | 1965 年 1 月 23 日 | 1966 年 9 月 15 日 | 1994 年退役 |
冷战初期联邦德国海军的标志性装备 —— 120 型 科隆 级护卫舰。作为战后德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护卫舰,它不仅填补了联邦德国海军反潜战力的空白,更成为北约在北大西洋反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见证了德国海军从战后重建到融入西方防务体系的关键历程。
参数分类 | 详情 |
---|---|
基本信息 |
名称: 科隆级护卫舰 ( Koln Class Frigate )
型号: MEKO 360H1 型 ( 德国 )
舰艇类型: 多用途护卫舰
人员编制: 219人 ( 军官22人 )
舰长: 130米
舰宽: 14.5米
吃水: 6.3米
标准排水量: 3,200吨
满载排水量: 3,800吨
舷号: F220 ( 科隆 )、 F221 ( 奥格斯堡 )、 F222 ( 吕贝克 )、 F223 ( 慕尼黑 )
部署战区: 北大西洋 、 波罗的海 、 地中海
|
性能参数 |
最大速度: 32节 ( 59公里/小时 )
巡航速度: 18节 ( 33公里/小时 )
续航力: 4,500海里/18节 ( 8,300公里/33公里/小时 )
自持力: 21天
抗风浪能力: 12级海况下可安全航行
|
动力系统 |
推进系统: CODOG ( 柴燃交替 )
燃气轮机: 2台 通用电气 LM2500 燃气轮机 , 每台26,000马力 ( 19.4兆瓦 )
柴油机: 2台 MTU 20V 956 TB92 柴油机 , 每台8,840马力 ( 6.6兆瓦 )
螺旋桨: 双轴五叶可调螺距螺旋桨
发电系统: 4台 MTU 16V 396 TB93 柴油发电机 , 每台800千瓦
电力输出: 3,200千瓦
传动系统: Renk 齿轮箱
|
雷达与电子系统 |
对空搜索雷达: 1部 荷兰 Signaal DA08 三坐标雷达 , E/F波段 , 探测距离150公里
对海搜索雷达: 1部 荷兰 Signaal MW08 雷达 , G波段 , 探测距离85公里
火控雷达: 2部 荷兰 Signaal STIR 180 火控雷达 , I/J波段
导航雷达: 2部 荷兰 Signaal LN66 雷达 , I波段
声呐系统: 1部 德国 STN Atlas DSQS-21BZ 舰首主动搜索攻击声呐 , 中频
电子战系统: 1部 德国 FL1800S-3 电子战系统 , 包括雷达告警接收机 、 干扰机和诱饵发射系统
诱饵系统: 4座 德国 Mk36 SRBOC 六管箔条/红外诱饵发射装置 , 射程4公里
作战指挥系统: 荷兰 SEWACO-F 作战数据自动化系统 , 11号和14号数据链
通信系统: 综合通信系统 , 包括卫星通信
|
武器系统 |
主炮: 1座 意大利 奥托·梅莱拉 127毫米/54倍径舰炮 , 射速45发/分钟 , 射程23公里
防空导弹: 1座 美国 Mk13 Mod4 单臂导弹发射装置 , 备弹40枚 , 发射 标准 SM-1MR 中程防空导弹 , 射程46公里
反舰导弹: 8枚 美国 鱼叉 Block1C 反舰导弹 , 射程130公里 , 飞行速度0.85马赫
深水炸弹: 2座 英国 Limbo Mk10 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 射程1,000米
|
研发与生产 |
主承包商: 德国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 Blohm + Voss )、 蒂森北海造船厂 ( Thyssen Nordseewerke )
研发时间: 1970年代
首舰开工: 1979年
首舰下水: 1981年
首舰服役: 1983年
建造数量: 4艘
单位造价: 约2.5亿美元 ( 1980年代币值 )
是否出口: 否
技术来源: 自主研发 , 部分系统引进
北约名称: MEKO 360H1 型护卫舰
|
同时代外军对比 |
美国 佩里级护卫舰 ( Oliver Hazard Perry Class )
– 排水量: 4,100吨 vs 科隆级的3,800吨
– 反舰导弹: 8枚 鱼叉 vs 科隆级的8枚 鱼叉
– 防空导弹: 标准 SM-1MR ( 备弹40枚 ) vs 科隆级的标准 SM-1MR ( 备弹40枚 )
– 直升机: 2架 SH-60B vs 科隆级的2架 山猫 或1架 SH-60B
– 优势: 佩里级吨位更大 , 直升机搭载能力更强 , 但电子系统稍逊于科隆级
英国 22型护卫舰 ( Broadsword Class )
– 排水量: 4,400吨 vs 科隆级的3,800吨
– 反舰导弹: 4枚 飞鱼 MM38 vs 科隆级的8枚 鱼叉
– 防空导弹: 海狼 近程防空导弹 vs 科隆级的标准 SM-1MR 中程防空导弹
– 直升机: 2架 山猫 vs 科隆级的2架 山猫 或1架 SH-60B
– 优势: 22型反潜能力较强 , 但防空和反舰能力不如科隆级
苏联 克里瓦克级护卫舰 ( Krivak Class )
– 排水量: 3,600吨 vs 科隆级的3,800吨
– 反舰导弹: 4枚 冥河 SS-N-2C vs 科隆级的8枚 鱼叉
– 防空导弹: 40枚 SA-N-4 近程防空导弹 vs 科隆级的标准 SM-1MR 中程防空导弹
– 直升机: 1架 卡-25 vs 科隆级的2架 山猫 或1架 SH-60B
– 优势: 克里瓦克级防空火力密集 , 但电子系统和反舰导弹性能不如科隆级
|
诞生背景:冷战格局下的反潜刚需
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严格限制,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才逐步重建海军。当时,北大西洋海域面临着苏联潜艇部队的巨大威胁,北约迫切需要在波罗的海至北大西洋一线构建严密的反潜网。作为北约成员国,联邦德国承担起近海反潜任务,而老旧的美制舰艇已无法满足需求,研制国产反潜护卫舰成为当务之急。
1956 年,联邦德国国防部启动 120 型 护卫舰研制计划,由 布洛姆・福斯 公司 牵头设计,目标是打造一款能在北大西洋复杂海况下执行反潜任务的专用舰艇。1960 年,首舰 “ 科隆 ” 号( F220 )在汉堡造船厂下水,1961 年正式服役。至 1964 年,6 艘 科隆级 护卫舰全部建成,分别以 科隆 、埃姆登 、奥格斯堡 、吕贝克 、布伦瑞克 、达姆施塔特 等德国城市命名,构成了联邦德国海军的反潜主力。
![图片[4]-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13625-F220-Koln-003-1024x389.jpg)
![图片[5]-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16907-F221-Emden-02.jpg)
![图片[6]-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19243-F222-Augsburg-004-2-1024x567.jpg)
![图片[7]-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23185-F222-Augsburg-004-1024x567.jpg)
性能参数:适应北大西洋的稳定平台
120 型 科隆 级护卫舰全长 109 米,宽 11.8 米,吃水 4.3 米,标准排水量 2800 吨,满载排水量 3340 吨。这样的舰体尺寸在当时的护卫舰中属于较大吨位,使其具备良好的适航性,能在北大西洋的高海况环境下稳定执行任务。
动力系统采用蒸汽轮机推进,配备 2 台 布朗・博韦里 公司的蒸汽轮机,总功率 32000 马力,驱动双轴螺旋桨,最大航速 32 节,18 节航速时续航力达 4000 海里。尽管蒸汽轮机在启动速度和维护便利性上不及后来的燃气轮机,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为舰艇提供了稳定的动力输出,满足了长时间反潜巡逻的需求。
舰上编制 237 人,包括 18 名军官,舰体设计采用了分隔式水密舱室,提升了在战损情况下的生存能力,这一设计理念也为后续德国舰艇所继承。
![图片[8]-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30907-F220-Koln-004.jpg)
![图片[9]-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33287-F221-Emden-03-1024x664.jpg)
![图片[10]-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36619-F222-Augsburg-003-1024x545.jpg)
武器配置:以反潜为核心的火力布局
120 型 科隆 级护卫舰的武器系统围绕反潜任务展开,同时兼顾基本的对海和防空能力。
反潜武器是其核心配置:舰艏装备 1 座 五联装 533 毫米 鱼雷发射管,可发射 Mk46 型 反潜鱼雷;舰尾设有 2 座 深水炸弹 发射炮,备弹 60 枚,用于攻击近距离潜艇;舰上还可搭载 1 架 法国 云雀 III 型 反潜直升机,该机配备 吊放声呐 和 反潜鱼雷,将反潜范围扩展至舰艏 100 公里外,形成了远中近三层反潜火力网。
对海作战方面,舰桥前方安装 4 门 单管 100 毫米 主炮,分别布置在舰艏和舰舯两侧,射速 15 发 / 分钟,射程 17 公里,可用于打击水面目标和近程防空。这种多炮布局在当时较为少见,主要考虑到在复杂海况下对小型舰艇的持续压制能力。
防空武器相对简单,配备 4 门 40 毫米 博福斯 机关炮,射速 120 发 / 分钟,射程 10 公里,用于拦截低空目标。此外,部分舰艇在后期加装了 2 座 四联装 “海猫” 近程防空导弹 发射装置,射程 5 公里,采用光学瞄准制导,初步具备了对抗低空反舰导弹的能力。
电子设备:早期舰载反潜的技术探索
120 型 科隆 级护卫舰的电子设备体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的技术水平,以满足反潜需求为核心。
雷达系统包括 1 部 美国 雷声( 雷神 ) 公司的 SPS-6 型 对空搜索雷达,探测距离 150 公里;1 部 荷兰 信号公司 的 SPS-10 型 对海搜索雷达,用于发现水面目标和导航;4 部 火控雷达 分别控制 100 毫米 主炮和 40 毫米 机关炮。
声呐系统是反潜的关键装备,配备 阿特拉斯电子 公司的 DSQS-21 型 舰壳声呐,采用主动搜索模式,对潜艇的探测距离约 10 公里,虽然性能远不及现代声呐,但在当时已能满足近海反潜的基本需求。
电子战设备较为简单,仅配备 1 部 雷达告警接收机 和 2 座 干扰弹 发射装置,主要用于规避敌方雷达探测和干扰鱼雷制导。
![图片[11]-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49580-F225-Braunschweig-002-1024x433.jpg)
![图片[12]-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42353-F223-Karlsruhe-002.jpg)
![图片[13]-德国🇩🇪 科隆级 120型 护卫舰(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6172645219-F224-Luebeck-002.jpg)
服役历程与历史意义
120 型 科隆 级护卫舰服役后,主要部署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域,执行反潜巡逻、护航和北约联合演习任务。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 “ 秋季熔炉 ” 等北约大规模军演中,该级舰与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舰艇协同行动,演练反潜战术,成为北约反潜体系中连接近海与远洋的重要节点。
随着 122型 不莱梅 级护卫舰 的服役,科隆 级护卫舰逐渐退居二线,至 1990 年代初全部退役。其中 “ 奥格斯堡 ” 号 被改装为博物馆舰,停泊 在奥格斯堡市 的 多瑙河畔 ,成为展示战后德国海军发展的活教材。
从历史角度看,120 型 科隆 级护卫舰的意义远超一款普通装备:它是联邦德国战后自主研制大型舰艇的开端,为后续 122 型、123 型 护卫舰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其设计理念兼顾了德国海军的近海需求和北约的远洋协同要求,体现了冷战时期盟国间的防务融合;而从蒸汽动力到早期电子反潜技术的应用,也反映了战后舰载武器从机械化向电子化过渡的初期探索。
作为北约反潜网络中的 “前哨”,120型 科隆 级护卫舰用近 30 年的服役历程,证明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也为现代德国海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