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远离 “F-35”—— 一场争夺空中战略自主的博弈

近期,西班牙、瑞士先后宣布调整或放弃 “F-35” 战机采购计划,这一动态标志着欧洲与美国国防技术的 “依赖关系” 迎来重要转折。数十年来,欧洲多国长期依靠美国战机保障空中战力与北约 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但如今,成本失控、战略依赖、政治杠杆风险等问题,正推动欧洲转向自主防务解决方案 —— 哪怕需暂时承受战力缺口,这场 “取舍” 背后,是欧洲对 “空中主权” 的重新定义。

图片[1]-欧洲远离 “F-35”—— 一场争夺空中战略自主的博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西班牙:弃 “F-35B” 押注 “FCAS”,以短期缺口换长期自主

西班牙的决策堪称 “颠覆性”—— 此前外界普遍认为,马德里会采购 “ 洛克希德・马丁 F-35B ” 战机,替换老旧的 “ 鹞式 ” 垂直起降战机,适配 “ 胡安・卡洛斯一世 ” 号航母的舰载需求。但最终,西班牙选择放弃 “F-35B”,转而扩大 “ 欧洲台风 ” 战机编队,并全力参与 “ 未来空战系统(FCAS) ” 项目 —— 这一由法、德、西联合推进的六代机计划,目标是在未来数十年内实现欧洲战机的 “全自主研发”。

这一选择的代价显而易见:欧洲目前尚无任何战机具备 “F-35B” 的 “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 能力,西班牙海军将面临一段时期的舰载战力缺口。但从长远看,西班牙的 “算盘” 十分清晰:将数十亿欧元投入欧洲本土供应链,既能支撑本地就业、培育航空技术人才,更能打破对美国战机的 “代际依赖”。正如西班牙国防部门官员所言:“ 暂时的能力空白,远胜于将国家未来空中安全绑定在他国控制的平台上。”

对西班牙而言,“FCAS” 不仅是一款战机,更是欧洲防务自主的 “象征”—— 该项目计划整合隐身技术、有人 – 无人协同、云端指挥网络、下一代电子战系统,打造 “体系化空战生态”。尽管项目面临法德西三国工业利益协调、技术标准统一等挑战,但西班牙的坚定参与,无疑为欧洲防务自主注入了关键动力。

图片[2]-欧洲远离 “F-35”—— 一场争夺空中战略自主的博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瑞士:从 “批准采购” 到 “重新审视”,经济与信任动摇决策

如果说西班牙的选择源于 “工业雄心”,瑞士的转向则更多由 “经济现实与信任危机” 驱动。2022 年,瑞士通过全国公投,批准以 60 亿瑞士法郎采购 36 架 “ 洛克希德・马丁 F-35A ” 战机。但仅一年后,项目便出现裂痕:美国私下承认合同价格并非固定,受通胀影响可能额外增加 6.5 亿瑞士法郎成本;紧接着,美国对瑞士出口商品加征新关税,直接动摇了伯尔尼对 “美国可靠性” 的信任。

对瑞士这样 “无本土航空工业基础” 的中立国而言,“F-35A” 的先进技术本是 “吸引力所在”,但 “成本失控 + 供应链依赖” 的组合,让其意识到 “主权风险”:一旦与美国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分歧,战机的升级、维护、软件补丁都可能被 “卡脖子”—— 而国防装备的 “不可控”,对中立国的安全战略而言是 “不可接受的隐患”。

如今,瑞士国内要求 “缩减采购规模甚至取消合同” 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尚未正式终止 “F-35A” 项目,但瑞士的态度转变已传递出明确信号:即便是技术领先的装备,若需以 “丧失自主控制权” 为代价,也难以获得长期认可。

图片[3]-欧洲远离 “F-35”—— 一场争夺空中战略自主的博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F-35” 的 “维护垄断”,比成本更致命的风险

长期以来,“F-35” 的批评者认为,这款战机最大的风险并非 “高昂造价”,而是 “维护生态的垄断性”—— 每一次重大升级、每一个软件补丁、每一项预测性维护方案,都必须经过 “ 洛克希德・马丁 ” 公司,最终由美国政府审批。也就是说,采购 “F-35” 的国家,不仅是买了 “硬件”,更相当于 “加入了一个由美国永久控制的防务生态”。

在北约关系融洽时,这种依赖或许 “可容忍”;但近年来,随着美欧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国内政治对盟友政策的反复,欧洲国家逐渐意识到 “隐患”:若美国某届政府减少对北约的投入,或利用 “F-35” 维护权施压,欧洲的空中战力将直接受制于人。正如德国国防专家所言:“ 我们不能让本国的防空安全,成为他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相比之下,欧洲自主研发的 “欧洲台风” 战机展现出明显优势:升级路径由欧洲国家共同掌控,可根据自身威胁需求调整电子战系统、武器配置,无需依赖外部审批。尽管 “台风” 在隐身性能、部分先进航电上不及 “F-35”,但 “自主可控” 的属性,使其成为欧洲 “平衡战力与主权” 的重要选择。

图片[4]-欧洲远离 “F-35”—— 一场争夺空中战略自主的博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欧洲的 “破局之路”:从 “台风” 到 “FCAS”,自主需跨 “碎片化” 难关

当前,欧洲的 “自主空战体系” 建设呈现 “双轨并行” 态势:短期依靠 “ 欧洲台风 ” 战机的改进升级,填补战力缺口;长期则押注 “ 未来空战系统(FCAS) ”,实现六代机突破。

“欧洲台风” 作为成熟的多用途战机,已具备现代电子战、超视距打击能力,通过持续升级雷达、武器系统(如整合欧洲自研的 “ 流星 ” 远程空空导弹),可在未来 10-15 年内维持对潜在威胁的 “抗衡能力”。更重要的是,“台风” 的生产、维护、升级完全由欧洲企业主导(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联合研制),避免了 “外部卡脖子” 风险。

而 “未来空战系统(FCAS)” 则承载着欧洲 “超越美国” 的野心 —— 项目不仅追求 “六代机” 的单机性能,更强调 “体系化作战”:将有人战机、无人机、卫星、地面传感器接入统一指挥网络,实现 “全域感知、协同打击”。但该项目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欧洲多国在 “工作分配、成本分摊、技术标准” 上存在分歧,历史上类似的联合防务项目(如 “欧洲联合战斗机” 早期阶段)曾因 “各自为战” 延误多年。能否克服 “工业碎片化”,成为 “FCAS” 成败的关键。

图片[5]-欧洲远离 “F-35”—— 一场争夺空中战略自主的博弈-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自主之路虽难,却是欧洲的 “必然选择”

从西班牙放弃 “F-35B” 到瑞士重新审视 “F-35A”,欧洲的决策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 21 世纪的地缘格局中,“空中战略自主” 已不再是 “可选项”,而是 “必答题”。尽管短期内需承受战力缺口、投入巨额研发资金,长期需协调多国利益,但对欧洲而言,“摆脱对美国防务技术的依赖”,既是保障国家安全的 “底线”,也是维持本土航空工业、培育技术人才的 “生命线”。

欧洲能否真正实现 “空中自主”,关键要看 “ 未来空战系统(FCAS) ” 能否突破分歧、如期落地,以及 “ 欧洲台风 ” 等现有装备能否有效填补过渡阶段的战力空白。但无论过程如何,欧洲远离 “F-35” 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 这场 “争夺空中主权的博弈”,不仅关乎几款战机的采购,更关乎欧洲未来在全球防务格局中的 “话语权”。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