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米格-19 战斗机

图片[1]-俄🇷🇺 米格-19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机长:14.64米
翼展:9.0米
机高:3.89米
机翼面积:25.0平方米
空重:5,447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8,820公斤
制造厂家
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
仿制型号
中国:歼-6(沈阳飞机制造厂)
捷克斯洛伐克:Aero S-105
波兰:Lim-6/7系列
北约名称
Farmer(农夫)
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型号:两台图曼斯基RD-9B涡轮喷气发动机
单台最大推力:25.5千牛(2,600公斤)
单台加力推力:31.9千牛(3,250公斤)
总推力(加力):63.8千牛(6,500公斤)
武器参数
固定武器:
– 米格-19S/P型:2门NR-30型30毫米航炮(每门备弹70发)
– 米格-19PM型:4枚K-5(北约代号AA-1″碱”)空空导弹
翼下挂架:4个,可挂载:
– 250公斤或500公斤炸弹
– 火箭弹发射巢(每个装16枚57毫米S-5火箭弹)
最大载弹量:1,000公斤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F-100超级佩刀
最大速度:1,390公里/小时(米格-19:1,45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4,500米(米格-19:17,500米)
武器:4门20mm航炮 vs 2门30mm航炮
推重比:0.59(米格-19:0.74)
英国 猎人F.6
最大速度:1,145公里/小时(米格-19:1,45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5,240米(米格-19:17,500米)
武器:4门30mm航炮 vs 2门30mm航炮
法国 神秘IV
最大速度:1,120公里/小时(米格-19:1,45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5,500米(米格-19:17,500米)
武器:4门30mm航炮 vs 2门30mm航炮

米格 – 19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喷气后掠翼战斗机,北约代号 “农夫”,作为世界上首型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机,也是苏联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在冷战时期空中力量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发展背景与研制历程

技术需求的催生

20 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空军面临双重挑战:英国 “堪培拉” PRⅢ 与美国 RB-57D 侦察机频繁抵近侦察,而现役米格 – 17PF 虽配备雷达,却因速度局限(最大速度 0.97 马赫)难以有效拦截;此外,美军 B-29 轰炸机转向夜间轰炸时,缺乏全天候截击能力的米格 – 15 更显乏力。为此,苏联政府于 1950 年指令米格设计局研制一款速度突破音速、航程超越以往的新型战机。

从技术验证到设计定型

  • SM-1(I-340)计划:为验证并列双发布局,米格设计局将一架米格 – 17 “壁画” A 改装为双发原型机,初期搭载两台 AM-5 发动机,但推力不足(单台最大推力 27.4 千牛),后换装带加力的 AM-5F(加力推力 31.8 千牛),虽证明布局可行,却因推重比偏低(0.58)未达预期。
  • SM-2(I-360)计划:在米格 – 17 基础上大幅改进,机身加长至 14.64 米,翼展缩短至 9.04 米,采用 T 型水平尾翼,起落架改为前三点式。1952 年 5 月首飞后,因发动机喘振、尾翼颤振等问题历经两年改进,直至 1954 年 2 月解决缺陷,正式定型为米格 – 19 “农夫”。

量产与性能突破

1954 年 3 月,首批米格 – 19 进入苏军服役,其最大速度达 1.3 马赫(1380 公里 / 小时,11000 米高空),创造了当时的速度纪录。至 1961 年停产,全球生产总数超 10000 架,成为冷战初期产量最大的超音速战机之一。

气动布局与结构设计

空气动力学布局

  • 机翼:采用两段式后掠翼,前缘后掠角从翼根 58° 渐变至翼尖 55°,翼展 9.04 米,面积 25.0 平方米,相对厚度 10%,翼上安装一对翼刀以抑制附面层分离,提升跨音速稳定性;襟翼为液压驱动,副翼则通过机械连杆操纵。
  •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头部进气设计,部分型号(如米格 – 19P)在进气口上方加装雷达整流罩(内置 RP-1 “绿宝石” 雷达,探测距离 20 公里),或在进气口内设置整流锥以优化气流;机身中部可拆分为前后两段,通过 4 个快拆螺栓连接,便于维护发动机。
  • 尾翼:T 型尾翼布局,水平尾翼后掠角 45°,垂直尾翼高度 2.8 米,方向舵与升降舵均为液压助力,解决了跨音速区间的操纵效率问题。

材料与制造工艺

  • 蒙皮:机身蒙皮以 D-16T 铝合金为主,尾喷口附近采用耐热钢(可耐受 500℃高温),结构重量占比约 70%;
  • 焊接技术:机翼主梁采用电子束焊接,取代传统铆接,使结构强度提升 15%,同时减轻重量约 80 千克。

动力系统与航电设备

动力装置

  • 发动机:初期量产型搭载两台克里莫夫 RD-9BF 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 27.4 千牛,加力推力 31.8 千牛),后期米格 – 19S 换装 RD-9BF-811 发动机,加力推力提升至 32.5 千牛,使最大速度增至 1.45 马赫(1451 公里 / 小时,10000 米高空)。
  • 加力燃烧室:采用环形火焰稳定器,燃油喷射管沿周向均匀布置,高空点火成功率达 95%,但早期型号在开加力时易出现振荡燃烧,后通过调整喷油时序改善。

航电与火控

  • 早期型号:米格 – 19 基本型仅配备简单的机电式仪表,包括航向陀螺仪、高度表、速度表等,火控依赖光学瞄准具(瞄准误差约 30 米);
  • 改进型号:米格 – 19P 加装 RP-1 雷达与 “光线” 火控系统,可引导 RS-2US 空对空导弹(射程 5 公里),成为苏联首型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超音速战机;米格 – 19SV 则配备高空截击专用的 ASP-5N 瞄准具,可在 15000 米高度精确瞄准。
图片[6]-俄🇷🇺 米格-19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武器系统与载荷能力

固定武器

  • 3 门机炮:翼根处内置两门 23 毫米 N-23 机炮(备弹各 120 发,射速 1200 发 / 分钟),机鼻右下方安装一门 37 毫米 N-37D 机炮(备弹 40 发,射速 400 发 / 分钟),该炮初速 940 米 / 秒,可击穿 25 毫米厚装甲,但因后坐力大,射击时需严格控制姿态。

外挂能力

  • 4 个外挂点:机翼下 2 个、机身中线 2 个,最大载弹量 1000 千克,典型配置包括:
    • 对地攻击:2 枚 250 千克 FAB-250 炸弹 + 2 个副油箱;
    • 对空作战:4 枚 RS-2US 红外制导导弹(米格 – 19PM 型);
    • 火箭发射:2 个 UB-16-57 火箭巢(每巢 16 枚 57 毫米 S-5K 火箭弹,射程 1.5 公里)。
  • 特殊载荷:部分侦察型(如米格 – 19R)拆除机炮,在机身腹部加装 3 台 AFA-39 相机,可执行高空侦察任务。

性能参数(米格 – 19S 标准型)

项目数据
机长14.64 米
翼展9.04 米
机高3.89 米
空重5447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560 千克
最大速度(10000 米)1.45 马赫(1451 公里 / 小时)
巡航速度900 公里 / 小时(0.82 马赫)
实用升限17500 米
航程(内部燃油)1390 公里
作战半径600 公里
爬升率(海平面)140 米 / 秒(8400 米 / 分钟)
起飞滑跑距离800 米
着陆滑跑距离900 米(使用减速伞)

衍生型号与改型

米格 – 19(基本型)

  • 1954 年投产,无雷达,仅装备机炮,用于昼间空战,生产约 500 架,1956 年逐步被改进型取代。

米格 – 19P(全天候截击型)

  • 1955 年首飞,加装 RP-1 雷达与 RS-2US 导弹,取消 37 毫米机炮(仅保留两门 23 毫米机炮),生产 1500 余架,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主力。

米格 – 19S(性能优化型)

  • 1958 年服役,换装 RD-9BF-811 发动机,翼尖增设油箱(内油增加至 2270 升),航程提升 15%,生产数量超 3000 架,出口华约各国。

米格 – 19PM(导弹强化型)

  • 1960 年推出,装备新型 RP-2U 雷达与 R-3S 空空导弹(射程 8 公里),取消所有机炮,成为纯导弹截击机,生产约 800 架,主要用于拦截美军侦察机。

米格 – 19SV(高空截击型)

  • 针对 U-2 侦察机设计,拆除部分设备减重,最大升限提升至 19000 米,加装 ASP-5N 瞄准具,可发射 V-750K 高空火箭弹,仅生产 200 余架。

海外授权生产型

  • 中国歼 – 6:1958 年仿制米格 – 19S,国产化后命名歼 – 6,改进发动机与航电,生产超 5000 架,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战机;
  • 捷克斯洛伐克 S-105:1960 年许可证生产,主要用于国土防空,生产约 300 架。

实战经历与服役记录

苏联空军服役(1954-1970)

  • 国土防空:1960 年 5 月,苏联米格 – 19P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拦截美军 RB-57D 侦察机,首次展示超音速截击能力;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军在古巴部署 200 余架米格 – 19S,形成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空中威慑。
  • 训练与事故:因早期发动机可靠性问题(如 RD-9BF 在高空易喘振),1955-1957 年苏军米格 – 19 事故率达 0.6 次 / 1000 小时,远超米格 – 17 的 0.3 次,部分飞行员称其为 “飞行铁盒”。

全球部署与局部冲突

  • 越南战争(1965-1975):北越空军装备约 100 架米格 – 19S,主要执行低空侦察与对地攻击,1967 年 4 月,4 架米格 – 19 在河内上空与美军 F-4 “鬼怪” 遭遇,利用机动性优势击落 1 架 F-4,但自身也被击落 2 架。
  • 印巴战争(1965-1971):巴基斯坦空军的歼 – 6(中国制米格 – 19)在 1965 年 9 月的空战中,以优异机动性击落多架印度空军的 “猎人” 战斗机,创造 “以劣胜优” 的战例。
  • 中东战场:伊拉克空军的米格 – 19P 在 1967 年 “六日战争” 中,因雷达性能落后,未能有效拦截以色列空军的 F-4,损失惨重;而埃及空军的米格 – 19S 则主要用于对地攻击,轰炸西奈半岛的以军阵地。
图片[12]-俄🇷🇺 米格-19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中国空军的 “功勋战机”

  • 中国歼 – 6 在 1964-1969 年间,多次击落美军 RF-101、F-104 等侦察机与战斗机,创造 “近距格斗” 经典战例,如 1965 年 4 月 9 日,4 架歼 – 6 与 4 架 F-4B 空战,迫使美军一架 F-4B 误射导弹击落同伴,自身无一损失。

退役与技术遗产

退役历程

  • 苏联空军于 1970 年代用米格 – 21 “鱼窝” 逐步替换米格 – 19,剩余机体一部分改装为无人靶机(如拉 – 17 靶机的母机),另一部分作为教练机使用至 1980 年代;
  • 中国歼 – 6 于 2010 年正式退役,服役 52 年间,成为中国空军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机之一,现存约 200 架在各地博物馆展示。
图片[13]-俄🇷🇺 米格-19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技术影响

  • 超音速设计奠基:米格 – 19 首次验证了双发后掠翼布局在超音速区间的可行性,其气动数据为后续米格 – 21、米格 – 25 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 发动机技术积累:RD-9BF 发动机的加力燃烧技术,为苏联大推力涡喷发动机(如 RD-33、AL-31F)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实战经验传承:其近距格斗战术理念,直接影响了苏联空军 “空中格斗” 训练体系的形成,甚至在现代苏 – 35、米格 – 35 的训练中仍能看到米格 – 19 的战术影子。

争议与局限

  • 航程不足:内部燃油仅 1800 升,作战半径 600 公里,无法满足远程截击需求,需频繁依赖地面指挥引导;
  • 航电落后:早期型号缺乏雷达,夜间作战能力薄弱,后期虽加装雷达,但探测距离与抗干扰能力仍落后于同期美军战机;
  • 维护复杂:两台发动机的维护工作量是米格 – 17 的 1.5 倍,苏军前线部队常因后勤压力,导致 30% 的米格 – 19 处于非战备状态。

作为冷战初期苏联航空工业的里程碑,米格 – 19 以 “首型超音速量产机” 的身份,既展现了苏联在航空领域的追赶速度,也暴露了早期超音速设计的技术瓶颈,其实战经历与技术经验,成为冷战空中力量演变的重要注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