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最早的预警机试验平台,基于苏联 图 – 4 轰炸机改装,未正式服役。它是我国在预警机领域探索的开端,为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图片[1]-中国🇨🇳 空警1 预警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2105713140-fff.webp)
参数分类 | 详情 |
---|---|
名称与代次 |
中文名称: 空警1号 预警机
英文名称: Kong Jing-1 (KJ-1) AEW aircraft
代次:第一代预警机(基于 图-4 轰炸机改装)
|
体型数据 |
机长:约30.18米
机高:约8.46米
翼展:约43.05米
空重:约35,27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约65,000公斤
|
制造信息 |
制造厂家: 西安飞机制造厂(主导改装)
仿制型号
– 基于苏联 图-4 轰炸机改装,无仿制型号
北约名称
未单独赋予,沿用 图-4 代号 “Bull”
|
发动机与速度 |
发动机型号:4台 活塞-8 型星形活塞发动机
单台功率:约1,8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约550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约43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约11,200米
最大航程:约5,400公里
|
设备与功能参数 |
预警雷达:843型警戒雷达(搜索距离约200公里)
乘员:约15人(含机组、雷达操作及指挥人员)
雷达覆盖范围:方位角360°,俯仰角0°-30°
主要功能:对空目标探测、识别与跟踪,引导己方战机拦截
|
同时代外军对比 |
苏联 图-126 苔藓
– 平台:基于 图-114 改装,涡桨发动机
– 雷达探测距离:约370公里
– 优势:探测范围更广,具备一定指挥能力
英国 塘鹅 AEW.3
– 平台:舰载反潜机改装,双发涡桨
– 雷达探测距离:约150公里
– 优势:体积小,适合航母搭载
|
一、研制背景与历程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的国土防空作战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新阶段,侦察与反侦察、袭扰与反袭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斗争形式。在此背景下,雷达与拦截战机的协同作战显得尤为重要,而当时我国面临着两大棘手难题。其一,我国领土广袤,以地面雷达为主构建的侦察、指挥体系,难以实现对整个国土的无缝覆盖。地面对空警戒雷达仅能在东南沿海等重点地段勉强达成最基本的覆盖状态,而广大的内陆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空情空白区域。并且,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多山,致使大量雷达盲区的出现,这无疑为美、蒋军机对我方的侦察与袭扰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屡屡借此得手,严重威胁我国领空安全。
其二,当时我国军队所配备的战斗机在夜间截击能力上存在严重不足。战斗机执行截击任务时,需要依赖雷达将其引导至相对精准的截击航向上,并且要接近到距离敌机较近的范围之内,才具备一定的可能性发现目标并发动截击。美、蒋军机正是洞悉了这一弱点,频繁利用夜间实施突防和侦察袭扰行动,给我国的防空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有效避开地面雷达的诸多不利影响,实现提前发现低空突防飞机的目标,1969 年 9 月 26 日,中央军委果断发出了研制空中预警机的重要指示。同年 11 月 25 日,空军司令部迅速发布通知,明确以六院为主导,空一所、空二所、空军十二厂协同辅助,抽调专业人员全力投入到空中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中。鉴于中央军委发出指示的时间,该空中预警机项目被赋予了 “926” 的代号,这便是空警 1 号预警机项目的起源。
1969 年底,603 所积极会同其他相关院所,迅速组建起一支 150 人的专业设计队伍。在项目初期,603 所的楼国耀勇挑重担,担任空警 1 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后期则由周光耀接任这一关键岗位。此外,空军经过审慎考量,决定将空警 1 号的生产任务交付给 5702 厂,试飞任务则由空 36 师负责执行,各方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推动项目的开展。
当时,我国在预警机研制领域毫无经验可言,对于空警 1 号最初确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两个关键方面:其一,载机平台不能过小,必须具备足够的空间,以搭载大型雷达天线、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容纳机组成员;其二,载机需具备出色的续航性能,从而能够长时间在空中执行侦察预警任务。基于这两项需求,设计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和深入研究,最终选定了图 – 4 轰炸机作为空警 1 号的载机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启了我国预警机的研制征程。
![图片[2]-中国🇨🇳 空警1 预警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2105721553-fsafsdf.webp)
二、整体设计与气动布局
(一)物理参数
空警 1 号机长达到 30.18 米,机高为 8.95 米,翼展宽 43.05 米,最大起飞重量可达 66 吨。其动力装置采用 4 台涡桨 – 6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功率强劲,达 3150 马力,这些发动机驱动着四叶螺旋桨,为飞机提供稳定动力。在飞行性能方面,空警 1 号最大飞行速度能达到 550 公里 / 小时,巡航速度保持在 480 公里 / 小时,实用升限为 10250 米,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续航时间约为 7 小时。
(二)气动特征
空警 1 号以图 – 4 轰炸机为蓝本进行改造,保留了其原有的悬臂式中单翼布局。这种机翼布局的后掠角相对较小,具备良好的气动稳定性,非常适合长时间的巡航飞行,能够满足预警机在空中长时间值守的需求。
在机身上方,安装有一个直径达 7 米的旋转雷达天线罩,这是空警 1 号区别于图 – 4 轰炸机的显著外观特征。为尽可能减少该雷达天线罩对飞机气动性能的不利影响,设计团队在其外形设计上颇费心思,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并且使天线罩底部与机身实现平滑过渡。尽管如此,相较于图 – 4 轰炸机,飞行阻力仍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约 15%。不过,通过对涡桨 – 6 发动机功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阻力增加而导致的动力损失,保障了飞机的飞行性能。
在飞机尾部,空警 1 号保留了图 – 4 原有的垂直尾翼与水平尾翼结构,以维持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飞机在改装后的稳定性,特别是应对因雷达罩安装而带来的重心变化等问题,设计团队在飞机尾部增加了腹鳍。腹鳍能够在飞行中提供额外的侧向稳定力,有效增强了飞机的整体稳定性,确保空警 1 号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飞行姿态。
![图片[3]-中国🇨🇳 空警1 预警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2105729719-df.webp)
三、雷达系统与探测能力
(一)雷达性能
空警 1 号配备了我国自主研制的 “843” 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工作在 S 波段,其天线安装在机身上方的旋转罩内,天线罩以每分钟 6 转的速度稳定旋转,确保能够对周围空域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探测。
在目标探测距离方面,“843” 雷达对像歼 – 5 这类战斗机目标,在理想条件下的探测距离大约为 200 公里;而对于低空飞行的安 – 2 运输机类目标,其探测距离约为 150 公里。并且,该雷达具备同时跟踪 10 个空中目标的能力,在这 10 个目标中,可对其中 3 个目标进行持续重点监视,初步实现了多目标处理功能,为后续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关键的目标信息支持。
(二)探测模式
- 远程预警模式:在执行远程预警任务时,“843” 雷达充分利用脉冲多普勒技术的优势,有效过滤掉地面杂波的干扰。通过这种方式,雷达能够清晰地探测到高空、中高空目标,其预警范围可覆盖半径达 200 公里的空域,为防空作战提供了较为充裕的预警时间,使我方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 低空补盲模式:针对低空突防目标这一棘手问题,“843” 雷达专门采用低仰角波束扫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雷达能够有效减少地形对雷达波的遮挡影响,显著提升对贴近地面飞行目标的发现概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雷达在低空探测方面的不足,增强了我国防空体系对低空威胁的防御能力。
![图片[4]-中国🇨🇳 空警1 预警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2105736698-dddf.webp)
四、任务系统与作战功能
(一)指挥控制
空警 1 号的机舱内部精心设置了 5 个操作席位,每个席位都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职责。分别有负责目标探测的人员,通过操作专业设备,密切关注雷达回波,及时发现空中目标;数据处理人员则专注于对探测到的目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处理,提取关键信息;通信联络人员负责建立和维护空警 1 号与地面指挥中心、己方战机之间的通信链路,确保信息的顺畅传递;指挥引导人员依据各类信息,综合判断战场态势,向己方战机下达精准的作战指令。
这些操作员主要通过显示终端获取目标信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目标轨迹的标绘工作需要操作员手工完成。尽管操作方式相对繁琐,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已经是实现空中预警指挥功能的重要手段。同时,空警 1 号配备了短波、超短波通信设备,借助这些设备,能够与地面指挥中心、己方战机建立起可靠的语音通信连接,及时传递目标坐标以及作战指令,为引导歼 – 6 等战机执行拦截任务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协同作战
在模拟演练过程中,空警 1 号充分展现了其在协同作战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当空警 1 号通过自身搭载的 “843” 雷达发现远方目标后,能够迅速将目标信息传递给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指挥中心接收到信息后,依据整体作战计划和战场态势,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然后向己方战机下达升空作战指令,并通过空警 1 号与战机之间的通信链路,引导战机飞向目标区域。在这一过程中,空警 1 号持续为战机提供目标的实时位置、运动轨迹等关键信息,形成了 “预警 – 指挥 – 拦截” 紧密衔接的完整作战链条。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空警 1 号尚未实现与战机的直接数据链交联。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语音通信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作战需求,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语音通信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挑战;同时,语音交流相对数据传输而言,信息传递效率较低,战机飞行员需要通过语音接收信息并手动解读,反应时间相对较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空战环境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效能的发挥。
五、技术特点与局限
(一)技术亮点
- 自主化程度高:从关键的雷达系统到载机的改装工作,空警 1 号的核心技术均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攻克。在当时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的艰难环境下,我国科研团队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卓越的智慧,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独立自主地完成了预警机从概念设计到实际样机制造的全过程,这为我国后续的国防装备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意义极为深远。
- 实战针对性强:“843” 雷达在设计上重点强化了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这一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防空威胁 —— 敌方低空突防飞机。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和性能优化,空警 1 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在低空预警领域的装备空白,显著提升了我国防空体系对低空威胁的探测和应对能力,为保卫我国领空安全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二)性能局限
- 雷达精度有限:由于受到当时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空警 1 号所搭载的 “843” 雷达在测距精度方面存在较大误差。在面对高速机动目标时,雷达的跟踪稳定性也表现不佳,难以持续、精准地锁定目标,这在实战中可能导致战机无法准确接收到目标信息,从而影响拦截作战的效果。
- 系统集成问题突出:当时我国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尚不成熟,空警 1 号上的各类设备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重的问题。这些设备的大量装载,不仅导致载机的航程大幅缩短,续航时间仅为 7 小时,难以满足长时间、大范围的预警任务需求;同时,过重的设备还对飞机的飞行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增加了飞行操作的难度和风险。
- 自动化水平低:空警 1 号缺乏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数据处理系统,在目标识别与轨迹预测等关键环节,主要依赖人工判断。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操作员的工作负担,而且人工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相对较低,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难以快速、准确地为作战指挥提供决策支持,严重制约了空警 1 号作战效能的充分发挥。
![图片[5]-中国🇨🇳 空警1 预警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2105745334-OIP-C.NNWvsUr0k6P_9iugH5HGMAHaFE.jpeg)
六、历史意义与影响
尽管空警 1 号由于后续技术瓶颈以及作战需求的不断变化,最终未能进入批量生产并广泛装备部队,但其在我国预警机发展历程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层面,空警 1 号的研制过程中,我国科研人员深入探索了雷达与载机的整合技术、系统协同工作技术等关键领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为后续空警 – 2000、空警 – 500 等先进预警机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和借鉴,使得我国在后续预警机研发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加速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空警 1 号项目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参与项目的研制工作,这些人才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逐渐形成了一支具备丰富预警机研制经验的专业团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成为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宝贵财富。
在战略层面,空警 1 号的研制标志着我国开始高度重视空中预警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到预警机在现代空战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它推动了我国国防装备从传统的 “被动防御” 模式向 “主动预警” 模式的重要转型,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对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领空安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