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土星” AL-31 系列涡扇发动机,由苏联时期研发的动力装置,不仅撑起了 “苏霍伊” 系列战机的空中优势,更在特定阶段为中国战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技术演进与应用历程极具研究价值。
型号 | 说明 | 制造商 | 年份 | 推力 | 推力矢量 | 适配机型 | 状态 |
---|---|---|---|---|---|---|---|
AL-31F | 为 苏 – 27 战斗机研发的基础型发动机 | 礼炮航空发动机公司( Salyut )、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UMPO ) | 1981 年 | 122.6 千牛 | 无 | 苏霍伊苏 – 27、沈阳歼 – 11、苏霍伊苏 – 30MKK、苏霍伊苏 – 30(礼炮公司生产型) | 在役 / 生产中 |
AL-31F3 | 为海军型 苏 – 33 战斗机改进的变体 | 土星留里卡设计局( Saturn Lyulka ) | / | 125.57 千牛 | 无 | 苏霍伊苏 – 33 | 在役 |
AL-31FP | 为印度 苏 – 30MKI 战斗机改进、具备推力矢量功能的变体 | 礼炮航空发动机公司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 HAL ) | 2000 年 | 122.6 千牛 | 有 | 苏霍伊苏 – 30MKI、苏霍伊苏 – 30MKM、苏霍伊苏 – 30MKA、苏霍伊苏 – 30SM | 在役 / 生产中 |
AL-31FN | 为成都 歼 – 10 战斗机改进的变体 | 礼炮航空发动机公司 | 2002 年 | 124.54 千牛 | 无 | 成都歼 – 10 | 在役 |
AL-31FN 3 系列 | 为成都 歼 – 10B 战斗机改进的变体 | 礼炮航空发动机公司 | 2013 年 | 134.35 千牛 | 无 | 成都歼 – 10 | 在役 / 生产中 |
AL-31FM1(42 系列) | 为俄罗斯空天军改进的版本 | 礼炮航空发动机公司 | 2007 年 | 132.4 千牛 | 有(可选装) | 苏霍伊苏 – 27SM、苏霍伊苏 – 30、苏霍伊苏 – 34 | 在役 / 生产中 |
AL-31FM2 | 为成都 歼 – 20 战斗机改进的版本 | 礼炮航空发动机公司 | 2012 年 | 142.2 千牛 | 无 | 成都歼 – 20 | 在役 / 生产中 |
AL-37FU | 为 苏 – 37 战斗机研发的先进衍生型号 | 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 / | 142.2 千牛 | 有 | 苏霍伊苏 – 37 | 苏 – 37 战斗机的实验性衍生型号 |
AL-41F-1S(117S) | 为 苏 – 35 战斗机研发的先进衍生型号 | 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 2008 年 | 142.2 千牛 | 有 | 苏霍伊苏 – 35、苏霍伊苏 – 30SM2 | 在役 / 生产中 |
AL-41F1(117) | 为 苏霍伊 苏 – 57 战斗机研发的先进衍生型号 | 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 2010 年 | 147.1 千牛 | 有 | 苏霍伊苏 – 57、苏霍伊 S-70 | 在役 / 生产中 |
“土星” AL-31 系列发动机(最初由 “留里卡” 设计局研发)是一款轴流式涡扇发动机,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苏联,由当时的 “留里卡 – 土星” 设计局(现俄罗斯 “礼炮” 航空发动机联合体 (NPO Saturn))主导开发。最初,它被定位为推力 12.5 吨(122.6 千牛)级的动力装置,专门为 “苏霍伊” Su-27 远程空中优势战斗机量身打造。如今,该系列发动机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不仅驱动着 Su-27 家族各型战机,还曾装备 “成都” J-10 多用途战斗机早期型号;在印度,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 (HAL)还获得授权组装该发动机,用于装备本国的 “苏霍伊” Su-30MKI 战机。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改进型号还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机 “苏霍伊” Su-57,以及中国 “成都” J-20 早期型号提供了过渡动力支持。
从研发背景来看,20 世纪 70 年代,“留里卡” 设计局以 “产品 99”(izdeliye 99)为代号启动 AL-31 的设计工作。当时,研发核心目标是打造一款比传统涡喷发动机更省油、航程更远的 12.5 吨推力级涡扇发动机,以匹配苏联 “先进前线战斗机”(PFI)项目 —— 也就是后来 “苏霍伊” T-10 原型机(Su-27 前身)的动力需求。该发动机的首任总设计师是阿尔希普・M・留里卡,其去世后由维克托・M・切普金接任。不过,由于 1977 年 T-10 前两架原型机首飞时 AL-31 尚未成熟,这两架原型机暂时使用了改进后的 “留里卡” AL-21F3 涡喷发动机;直到第三架 T-10 原型机,才首次搭载 AL-31 发动机。随着 T-10 原型机不断改进为 T-10S(Su-27 量产型基础),战机气动外形和内部布局的调整也促使 AL-31 的变速箱改为顶置设计。1985 年,AL-31 完成国家测试,随后随 Su-27 正式列装苏联空军。该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厂家包括俄罗斯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UMPO)和莫斯科 “礼炮” 航空发动机厂 (Salyut)。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设计局与生产厂格局发生重组,“留里卡 – 土星” 最终与 “梁赞” 发动机厂合并为 “礼炮” 航空发动机联合体 (NPO Saturn),并与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UMPO)深度合作;而原 “礼炮” 航空发动机厂则成为独立实体。此后,“礼炮” 和 “土星” 两大阵营均围绕 AL-31 系列展开改进,但也因此引发了关于该发动机知识产权和对华销售 royalties(授权费)的激烈争议 —— 这一争议的核心背景之一,便是 “礼炮” 长期向中国供应 AL-31 改进型号,用于装备 J-10 和 J-20 早期型号。
在技术设计上,基础型号 AL-31F 采用双轴加力式涡扇布局,拥有 4 级低压压气机(风扇)和 9 级高压压气机,且高低压压气机分别由 1 级涡轮驱动。其总压比达到 23,涡轮前温度为 1392 摄氏度,涡轮叶片采用气膜冷却技术以提升耐高温性能。该发动机配备模拟式控制系统 KRD-99,能耐受进气道气流严重畸变的工况,最大干推力 7.8 吨,加力推力 12.5 吨。模块化设计是 AL-31F 的一大亮点,极大方便了维护与大修;在双发配置的 Su-27 战机上,左右两台发动机还可互换使用。不过,早期型号的可靠性存在短板,首翻期(MTBO)仅 100 小时,远低于 300 小时的设计目标;后续通过改进,首翻期逐步提升至 500 小时,总寿命达到 1500 小时;而 AL-31F Series 42 等进一步改进型号,更是将首翻期提升至 1000 小时,总寿命延长至 2000 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AL-31 系列还为中国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在研发 “涡扇 – 10”(WS-10)系列发动机时,便借鉴了 AL-31 的技术 —— 早期 WS-10 甚至直接采用了 AL-31F 的控制系统。“礼炮” 航空发动机联合体 ( NPO Saturn )总设计师维克托・M・切普金曾公开表示,WS-10 的研发参考了 AL-31 的维护技术文档;这一说法后来也得到了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 AVIC )的间接证实。
在改进型号方面,AL-31 系列衍生出多个分支,涵盖推力矢量、高推力、长寿命等不同技术方向,其中不少型号与中外主流战机密切相关。
首先是推力矢量型号,最具代表性的是 AL-37FU 和 AL-31FP。AL-37FU 是为改进型 Su-27M(后改称 Su-37)研发的实验性推力矢量型号,加力推力提升至 14.5 吨,其矢量喷管可在垂直面内同步偏转 ±15°(用于俯仰控制)或差动偏转(用于滚转控制)。不过,由于该发动机寿命到期,唯一的 Su-37 原型机后来换装了普通 AL-31F,直至 2002 年坠毁。而 AL-31FP 则是量产型推力矢量发动机,主要用于印度 “苏霍伊” Su-30MKI、马来西亚 “苏霍伊” Su-30MKM,以及俄罗斯空天军 “苏霍伊” Su-30SM 等战机。虽然其加力推力仍为 12.5 吨,但矢量喷管最大偏转角度达 ±15°,偏转速度 30°/ 秒,且通过喷管轴线倾斜设计,可实现差动偏转以产生滚转和偏航力矩,更适应多用途作战需求。该型号喷管首翻期 500 小时,发动机首翻期 1000 小时,总寿命 2000 小时,除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UMPO)生产外,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 (HAL)也在 “深度技术转让” 协议下于科拉普特工厂进行组装。
其次是 “礼炮” 厂主导的高推力改进型号,这一系列与中国战机关联最为紧密。其中,AL-31FN 是专门为 “成都” J-10 研发的型号,核心改进是将变速箱从顶置改为底置,以适配 J-10 的机身布局,加力推力小幅提升至 12.7 吨;后续改进的 AL-31FN Series 3(第三批次),加力推力进一步增至 13.7 吨,总寿命延长 250 小时,主要装备 “成都” J-10B 等改进型号。不过,随着中国国产 “涡扇 – 10A”(WS-10A)发动机成熟,后期 J-10 量产型号已逐步换装国产动力。
更关键的是 AL-31FM1 和 AL-31FM2 型号:AL-31FM1(又称 AL-31F Series 42)采用更大直径的 KND-924-4 风扇(直径从基础型 905 毫米增至 924 毫米),进气流量提升 6%,同时改进核心机以提高涡轮前温度,并升级控制系统,加力推力达 13.5 吨,首翻期 1000 小时,总寿命 2000 小时,2006 年完成俄罗斯国家测试后,主要装备 “苏霍伊” Su-27SM、Su-30M2、Su-34 等俄军主力战机;而 AL-31FM2 则是在 FM1 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通过优化风扇气动设计提升压比,改进燃烧室和涡轮叶片的气动布局与冷却系统以耐受更高温度,还配备了带液压机械备份的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 (FADEC)。其全工况推力提升 9%,加力推力达 14.5 吨,首翻期 1000 小时,总寿命延长至 3000 小时 —— 这款发动机正是 “成都” J-10 早期量产型号的过渡动力装置,直至后期 J-10 逐步换装国产 “涡扇 – 10C”(WS-10C)发动机。此外,“礼炮” 还曾提出 AL-31FM3 改进方案,计划采用 3 级风扇(KND-924-3)进一步提升压比,并通过核心机改进将涡轮前温度提高 150 摄氏度,加力推力目标达 15 吨,曾计划用于 “苏霍伊” T-50(Su-57 前身)原型机,但最终俄罗斯选择了 “土星” 的 AL-41F1 发动机,该方案未能落地。
另一边,“土星” 主导的改进型号则聚焦第五代战机需求,代表型号为 AL-41F-1(“产品 117”,izdeliye 117)和 AL-41F-1S(“产品 117S”,izdeliye 117S)。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俄罗斯 “米格” 1.42/1.44 第五代战机项目停滞,军方启动 “未来前线航空系统”(PAK FA)项目,寻求更经济的第五代战机方案。“土星” 基于 AL-31F 架构,研发了 “产品 117”(AL-41F1)发动机 —— 虽然整体结构仍为 4 级低压压气机、9 级高压压气机和 1 级高低压涡轮,但 80% 零部件为全新设计,并融入了原 AL-41F(为米格 1.44 研发)的先进技术。其风扇直径增至 932 毫米,配备推力矢量喷管(技术源自 AL-31FP)和与战机飞控系统深度集成的数字式控制系统 (FADEC),干推力 9 吨,加力推力 14.5 吨,应急加力推力 15 吨,干重约 1600 千克。该发动机使 Su-57 具备了 1.3 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无需开启加力),2019 年完成国家测试后投入量产,成为 Su-57 初期量产型的动力,其无加力型号还用于 “苏霍伊” S-70 “猎人” 无人作战航空器 (UCAV)。
而 AL-41F-1S(“产品 117S”)则是 “土星” 为 “苏霍伊” Su-35(原 Su-35BM)研发的简化版,核心区别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独立于战机飞控(而非深度集成),干推力 8.8 吨,加力推力 14 吨,应急加力推力 14.5 吨,风扇直径同样为 932 毫米,涡轮前温度进一步提升,干重 1604 千克,总寿命 4000 小时,首翻期 1000-1500 小时。2008 年 2 月,该发动机首次在 Su-35BM 原型机上试飞,2010 年 8 月由 乌法发动机工业联合体 ( UMPO )开始量产,除装备 Su-35S 外,还用于 “苏霍伊” Su-30SM2 的升级改造,以实现与 Su-35S 的动力系统统一。
从技术参数与应用场景来看,AL-31 系列各型号针对不同战机需求形成了清晰的定位:基础型 AL-31F 是 Su-27 家族的 “起点动力”,推力矢量型号 AL-31FP 支撑了 Su-30 系列多用途战机的机动性优势,“礼炮” 改进的 AL-31FN/FM2 为 J-10、J-20 早期型号提供了可靠过渡,而 “土星” 的 AL-41F1/117S 则成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机和高端四代半战机的核心动力。
综合来看,“土星” AL-31 系列发动机不仅是苏联 / 俄罗斯军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标志性成果,其在中国战机发展的特定阶段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 既解决了 J-10、J-20 早期型号的 “动力刚需”,也为国产 “涡扇 – 10” 系列的成熟提供了技术参考。如今,随着中国国产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突破,J-10、J-20 已逐步换装 “涡扇 – 10” 系列改进型号,而 AL-31 系列则仍在俄罗斯及多个国家的战机上继续服役,其长达半个世纪的技术演进与应用历程,堪称全球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 “常青树”。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