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苏-27 战斗机

图片[1]-俄🇷🇺 苏-27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参数分类 详情
体型数据
机长:21.935米
翼展:14.7米
机高:5.932米
机翼面积:62.0平方米
空重:16,38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33,000公斤
制造厂家
苏联/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
仿制型号
中国:歼-11(授权生产)
中国:歼-15(舰载型)
印度:苏-30MKI(改进型)
北约名称
Flanker(侧卫)
发动机参数
发动机型号:两台留里卡AL-31F加力涡扇发动机
单台最大推力:76.4千牛(7,790公斤)
单台加力推力:122.58千牛(12,500公斤)
总推力(加力):245.16千牛(25,000公斤)
武器参数
固定武器:
– 1门GSh-30-1型30毫米单管航炮(备弹150发)
外挂点:10个(翼下8个,机身下2个),可挂载:
– R-27中距空空导弹
– R-73近距空空导弹
– 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 Kh-29空地导弹
– Kh-31反辐射/反舰导弹
– 各种航空炸弹和火箭弹
最大载弹量:8,000公斤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F-15C/D鹰式
最大速度:2,650公里/小时(苏-27:2,50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9,812米(苏-27:18,500米)
武器:1门20mm航炮+8枚导弹 vs 1门30mm航炮+10枚导弹
推重比:1.15(苏-27:1.13)
最大速度:2,340公里/小时(苏-27:2,50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7,060米(苏-27:18,500米)
武器:2门30mm航炮+6枚导弹 vs 1门30mm航炮+10枚导弹
中国 歼-10
最大速度:2,400公里/小时(苏-27:2,50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7,000米(苏-27:18,500米)
武器:1门23mm航炮+10枚导弹 vs 1门30mm航炮+10枚导弹

苏 – 27 战斗机,北约代号 “侧卫”(Flanker),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一款重型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第四代战斗机。它的诞生不仅是苏联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在全球航空领域引发了强烈震动,以卓越的性能、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世界战斗机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美国启动了 “FX” 计划,旨在研发一款高性能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以确保其在全球空中优势地位,该计划最终催生出了 F-15 战斗机。F-15 战斗机凭借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强大的航电系统和出色的飞行性能,在当时被视为空中霸主。苏联方面敏锐地察觉到 F-15 带来的巨大威胁,认为急需一款能够与之抗衡的新型战斗机,以维护自身的空中安全和战略利益。

1969 年,苏联国防部正式下达了新型战斗机的研制任务,要求新战机在机动性、航程、武器装备等方面全面超越 F-15,能够在复杂的空战环境中夺取制空权。苏霍伊设计局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由著名飞机设计师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担任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开启了苏 – 27 战斗机的研发征程。

研发过程

在研发初期,苏霍伊设计局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为了实现超越 F-15 的目标,设计团队在气动布局、结构材料、航电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在气动布局设计上,经过大量的风洞试验和理论计算,最终确定了采用翼身融合体、升力体机身和边条翼的独特设计方案,这种布局能够有效提高飞机的升力系数和机动性能。

在结构材料方面,为了减轻飞机重量并提高结构强度,设计团队采用了大量的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然而,当时苏联在钛合金加工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上尚不成熟,科研人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材料的应用和加工工艺的突破。

航电系统的研发同样充满挑战。苏联当时的电子工业水平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为了使苏 – 27 具备先进的探测、跟踪和攻击能力,设计团队整合了苏联国内众多科研机构的力量,研发出了一系列先进的航电设备,如脉冲多普勒雷达、光电探测系统等。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77 年 5 月 20 日,苏 – 27 的首架原型机 T-10-1 成功首飞。但在试飞过程中,原型机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气动布局不合理、结构强度不足等。设计团队根据试飞结果,对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优化,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试飞,苏 – 27 的性能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图片[4]-俄🇷🇺 苏-27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生产列装

1982 年,苏 – 27 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由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和共青城飞机制造厂承担生产任务。1985 年,苏 – 27 开始装备苏联空军,逐渐取代了米格 – 23 等老旧机型,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斗机。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苏 – 27 的产量逐步增加,不仅装备苏联空军,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服役。

图片[5]-俄🇷🇺 苏-27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二、设计特点

气动布局

苏 – 27 采用了极具特色的气动布局设计,堪称空气动力学与飞行性能完美结合的典范。其翼身融合体设计独具匠心,机身与机翼之间实现了平滑过渡,这种设计有效减少了空气阻力,同时增加了机翼的升力,使得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空气动力。升力体机身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飞机的升力特性,在不增加过多机翼面积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飞机的升力系数,为飞机的高机动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边条翼的设计是苏 – 27 气动布局的一大亮点。边条翼位于机翼前缘,在飞行过程中,边条翼能够产生强烈的涡流,这些涡流可以延缓机翼上表面气流的分离,提高机翼的失速迎角,使飞机在大迎角飞行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操纵性能。苏 – 27 的最大允许迎角可达 30 度以上,在近距离空战中,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机动动作,迅速抢占攻击位置,给敌方战机带来巨大压力。

双垂尾设计为苏 – 27 提供了良好的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垂尾向外倾斜一定角度,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减少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还能在飞机进行大机动飞行时,更好地保持飞机的平衡和稳定。全动平尾的采用进一步增强了飞机的俯仰操纵性能,使飞行员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飞机的姿态。

机体结构

苏 – 27 的机体结构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强度、重量和耐久性等多方面因素。机身主要采用钛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制造,其中钛合金的使用比例高达 30% 以上。钛合金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点,使得机身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同时,有效减轻了重量,提高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

机翼采用悬臂式中单翼设计,翼根处有大后掠角的边条,机翼结构采用了多梁式设计,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机翼内部设置有多个燃油舱,增加了飞机的载油量,从而延长了航程。同时,机翼上还布置了多个外挂点,可用于挂载各种武器和设备。

起落架采用前三点式布局,前起落架为双轮结构,主起落架为单轮结构。起落架的结构坚固,能够承受飞机在起降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主起落架的支柱和减震器经过特殊设计,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确保飞机在各种跑道条件下都能安全起降。

动力系统

苏 – 27 装备了两台留里卡设计局研制的 AL-31F 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单台不加力推力为 77 千牛,加力推力可达 122.5 千牛。强大的动力输出使苏 – 27 具备了出色的飞行性能,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2.35 马赫(约 2500 千米 / 小时),实用升限达到 18000 米,最大爬升率超过 300 米 / 秒。从静止加速到 1 马赫只需约 50 秒,能够迅速抵达作战区域,在空战中占据先机。

AL-31F 发动机采用双轴、低涵道比设计,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维护性。发动机的核心机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高压涡轮等部件的性能均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此外,发动机还配备了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FADEC),能够根据飞机的飞行状态和飞行员的操作指令,自动调节发动机的工作参数,使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航电系统

早期苏 – 27 装备的航电系统以满足基本作战需求为主,其核心是 N001 “倒卡伦天线” 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采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对战斗机大小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可达 100 – 130 千米,尾追探测距离为 40 – 50 千米。它能够同时跟踪 10 个目标,并从中锁定其中一个威胁最大的目标,为导弹攻击提供目标信息。

此外,苏 – 27 还配备了 OLS-27 光电探测系统,该系统包括红外搜索和跟踪装置(IRST)和激光测距仪。在雷达受到干扰或需要隐蔽接敌时,光电探测系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来搜索和跟踪目标,其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 50 – 90 千米。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苏 – 27 的航电系统经历了多次升级改进。后期型号如苏 – 27SM 装备了更先进的 N001V 雷达,在探测距离、精度和多目标处理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航电系统还增加了数据链系统、电子战系统等设备,使飞机具备了更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

座舱设计

苏 – 27 的座舱采用单座布局,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环境和视野。座舱盖采用向后开启的方式,方便飞行员进出座舱。座舱内部布置合理,各种仪表和控制装置均位于飞行员触手可及的位置,便于操作。

飞行员座椅采用 K-36DM 弹射座椅,该座椅具有出色的弹射性能和舒适性,能够在各种飞行状态下确保飞行员的安全。座舱内配备了平视显示器(HUD)和多功能显示器(MFD),平视显示器能够将飞行参数、目标信息等重要数据直接投射到飞行员前方的挡风玻璃上,使飞行员无需低头查看仪表,即可获取关键信息,提高了飞行安全性和作战效率。多功能显示器则可以显示雷达图像、电子地图、武器状态等多种信息,飞行员通过操纵杆和控制按钮可以方便地切换显示内容和进行操作。

图片[8]-俄🇷🇺 苏-27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三、性能参数

项目参数
机长21.935 米
翼展14.7 米
机高5.932 米
空重16380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0 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2.35 马赫(约 2500 千米 / 小时)
实用升限18000 米
最大爬升率超过 300 米 / 秒
航程3790 千米(内部燃油),4800 千米(带副油箱),5200 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
作战半径1500 千米
最大载弹量8000 千克

四、衍生型号

苏 – 27UB

苏 – 27UB 是双座教练型,在保留苏 – 27 基本作战能力的同时,主要用于飞行训练。其前机身延长了 0.7 米,用于布置后座教官座舱。后座配备了完整的飞行操纵系统和显示设备,方便教官对学员进行指导和训练。与单座型相比,苏 – 27UB 的航电系统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增加了教学相关功能,如训练数据记录与回放等。同时,为保证双座布局下的飞行性能,对飞机的结构进行了加强,发动机也进行了适配优化,使其在承担训练任务的同时,在必要时也能执行作战任务。

苏 – 30

苏 – 30 是在苏 – 27UB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远程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苏 – 30 在航电系统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装备了更先进的雷达和航电设备,具备更强的对空和对地探测能力。武器挂载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携带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可执行制空作战、对地攻击、海上反舰等多种任务。苏 – 30 还增加了空中受油装置,进一步延长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使其成为一款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远程多用途战斗机。

苏 – 33

苏 – 33 是专为俄罗斯海军航母研制的舰载战斗机型号,是在苏 – 27 基础上改进而来。为适应舰载起降需求,苏 – 33 对机翼进行了折叠设计,减小了在航母上的占用空间;加强了起落架结构,以承受着舰时的巨大冲击力;改进了尾钩系统,确保在航母飞行甲板上安全着舰。在航电和武器系统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优化,使其能够在海上复杂的环境下执行作战任务,成为俄罗斯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重要空中作战力量。

苏 – 34

苏 – 34 是一款战斗轰炸机,采用并列双座设计,主要用于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苏 – 34 的机身经过重新设计,更加宽大,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油和武器。其航电系统非常先进,装备了新型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和电子战设备,具备强大的目标探测、识别和攻击能力。苏 – 34 可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如空地导弹、反舰导弹、制导炸弹等,能够对地面和海上目标进行高精度打击,是俄罗斯空军对地攻击的主力机型之一。

苏 – 35

苏 – 35 是苏 – 27 家族的深度改进型号,被称为 “超级侧卫”。苏 – 35 在气动布局、航电系统和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采用了新型的气动外形设计,进一步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装备了先进的 “雪豹 – E” 无源相控阵雷达和数字化航电系统,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具备更强的多目标跟踪和攻击能力;换装了 117S 涡扇发动机,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使苏 – 35 的飞行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苏 – 35 的综合作战性能达到了四代半战斗机的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

图片[9]-俄🇷🇺 苏-27 战斗机-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五、实战表现

中东战场

在中东地区的多次冲突和战争中,苏 – 27 及其衍生型号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两伊战争后,伊朗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苏 – 27 战斗机。虽然由于国际制裁等因素,伊朗的苏 – 27 在使用和维护上面临一定困难,但在与周边国家的空中对峙和局部冲突中,苏 – 27 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对敌方空中力量形成了有效威慑。

叙利亚空军也装备了苏 – 27 战斗机,在叙利亚内战期间,苏 – 27 参与了对反对派武装的空中打击任务,以及对入侵领空的敌方战机的拦截任务。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和敌方先进的防空系统,苏 – 27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作战能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他局部冲突

在一些地区局部冲突中,苏 – 27 同样有着活跃的表现。例如,在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冲突中,双方装备的苏 – 27 战斗机都投入了战斗。在空战中,苏 – 27 凭借其高机动性和强大的武器装备,与敌方战机展开激烈对抗,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作战表现引起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

六、改进升级与未来发展

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苏 – 27 及其衍生型号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升级。在航电系统方面,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如有源相控阵雷达、新一代光电探测系统、高速数据链等,大大提升了飞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和目标探测、识别能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新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不断涌现,苏 – 27 及其衍生型号通过改进武器挂载系统和火控系统,能够适配更多种类的先进武器,进一步增强了作战效能。同时,在动力系统方面,新型发动机的研发和应用,使飞机的飞行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未来,苏 – 27 可能会朝着更加智能化、隐身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苏 – 27 有望装备智能化的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实现自主决策和自主作战。在隐身技术方面,通过采用新型隐身材料和优化气动外形,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提高隐身性能,使其在未来空战中更具竞争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