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RIM-67 标准导弹增程型 SM-1ER / SM-2ER

图片[1]-美国🇺🇸 RIM-67 标准导弹增程型 SM-1ER / SM-2ER-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型号名称发射平台主要特点
RIM-67A SM-1ER 批次 I配备升级 “ 小猎犬 ” 导弹系统的战舰1981 年服役,采用 MK30 型巡航发动机、MK12 型助推器、MK51 连续杆战斗部
RIM-67B SM-2ER 批次 I“新威胁升级”(NTU)战舰1980 年服役,采用惯性导航 + 中段指令制导 + 末段半主动雷达制导,配备 MK115 破片战斗部
RIM-67CSM-2ER 批次 II“新威胁升级”(NTU)战舰使用 MK70 型助推器,射程增大到约 150 公里
RIM-67DSM-2ER 批次 III“新威胁升级”(NTU)战舰采用改进型 MK30 MOD 4 巡航发动机和改进型 MK45 MOD 8 目标探测器
RIM-156ASM-2ER 批次 IV配备 MK41 垂直发射系统的 “宙斯盾” 战舰装备 MK104 型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和 MK72 型助推器,升级为近程反弹道导弹
RIM-156BSM-2ER 批次 IVA配备 MK41 垂直发射系统的 “ 宙斯盾 ” 战舰项目撤消

作为美国海军研发的一款 增程型舰空导弹( SAM )兼反舰导弹,“ RIM-67 标准导弹增程型( SM-1ER/SM-2ER )” 的诞生旨在替代 1950 年代服役的 “ RIM-8 黄铜骑士( Talos )” 导弹,凭借技术升级成为冷战至 21 世纪初美军舰队区域防空的核心装备,适配多型舰艇并参与多场实战,奠定了 “ 标准导弹 ” 系列的经典地位。

参数 详情
基本信息
具体型号: RIM-67 标准导弹增程型 ( Standard Missile Extended Range )/ SM-1ER ( Standard Missile-1 Extended Range )/ SM-2ER ( Standard Missile-2 Extended Range )
导弹类型: 舰载中远程防空导弹 ( 地空导弹 )
研制时间: 1960年代( 基础型 ),1980年代( 改进型 )
服役时间: 1981年至今
北约名称: 标准导弹增程型 ( Standard Missile ER )
技术参数
体型数据: – 弹长: 8.23米 – 弹径: 343毫米 – 翼展: 1.58米 – 重量: 约1,360公斤
射程: – 标定射程: SM-1ER 约74公里;SM-2ER 约167公里 – 实际射程: 受目标高度和飞行轨迹影响,最大可达180公里
飞行速度: 约3.5马赫( 约4,284公里/小时 )
射高: 约24公里
制导方式: 半主动雷达制导( SM-1ER );惯性制导 + 中段指令修正 + 半主动雷达末制导( SM-2ER )
战斗部参数
战斗部类型: 高爆炸药预制破片战斗部
爆炸当量: 约90公斤 TNT 当量
爆炸半径: 约15-20米
引信类型: 近炸引信( 可设定引爆距离 )+ 触发引信
推进系统
发动机类型: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主发动机 + 助推器 )
助推器参数: MK 70 固体火箭助推器,推力约51千牛,工作时间约7秒
主发动机参数: MK 56 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持续推力约12千牛
燃料类型: 复合固体推进剂( 含高氯酸铵 )
发射平台
舰载发射系统: MK 26 双臂式发射架、MK 41 垂直发射系统
适配舰艇: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 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 驱逐舰
部署战区: 太平洋舰队、大西洋舰队、地中海舰队等
作战单位: 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两栖戒备群
研发与生产
制造厂家: 美国 雷神 公司 ( Raytheon )、 通用动力 公司 ( General Dynamics
出口情况: 出口至日本( 金刚级 驱逐舰 )、韩国( 世宗大王级 驱逐舰 )、西班牙( 阿尔瓦罗·巴赞级 护卫舰 )等
研发性质: 自主研发,基于 SM-1MR / SM-2MR 改进
仿制情况: 无仿制型号,部分国家参与技术合作
同时代外军对比
苏联/俄罗斯 SA-N-6 里夫 防空导弹
– 射程: SA-N-6( 约90公里 )< SM-2ER( 约167公里 ) - 速度: SA-N-6( 约5马赫 )> SM-2ER( 约3.5马赫 ) – 制导方式: SA-N-6为指令+半主动雷达制导,SM-2ER多模制导更先进
英国 海标枪 防空导弹
– 射程: 海标枪( 约70公里 )< SM-2ER( 约167公里 ) - 战斗部: 海标枪( 约113公斤 )> SM-2ER( 约90公斤 ) – 可靠性: SM-2ER实战表现更稳定
法国 紫菀-30 防空导弹
– 射程: 紫菀-30( 约120公里 )< SM-2ER( 约167公里 ) - 机动性: 紫菀-30 采用矢量推力,末端机动性更优 - 通用性: 紫菀-30 适配平台更多样
图片[5]-美国🇺🇸 RIM-67 标准导弹增程型 SM-1ER / SM-2ER-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型号演进

“ RIM-67 ” 系列历经两代发展,核心优势体现在尺寸缩小与制导升级,实现了对 “ 黄铜骑士 ”“ 特里耶( RIM-2 )” 的全面超越:

  • RIM-67A( SM-1ER Block I ):首款量产型,通过技术革新将尺寸缩减至 “ RIM-2 特里耶 ” 水平,适配装备 “ Mk86 制导火控系统 ” 或 “ 特里耶 ” 系统的舰艇。尽管换装了新型导弹,这些舰艇仍被习惯性称为 “ 特里耶舰 ”,体现了装备过渡的延续性。
  • RIM-67B 与 RIM-156( SM-2ER ):第二代 “标准导弹”,专为 “ 宙斯盾 作战系统 ” 及 “ 新威胁升级(New Threat Upgrade)” 计划研发,适配老式 “ 特里耶 ”“ 鞑靼人( Tartar )” 舰艇。其核心改进是引入 “ 全程惯性制导 + 末段半主动雷达制导 ” 模式 —— 除末端需雷达照射目标外,其余飞行阶段均依赖惯性导航,这一设计使多枚导弹可分时共享照射雷达,大幅提升了舰艇对抗 “ 饱和式导弹攻击 ” 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曾计划为该系列配备 “ W81 核弹头 ”,以替代核装药 “ 特里耶(RIM-2D)” 导弹,但这一项目因 1980 年代需求调整被取消。此外,“ 标准导弹 ” 还具备反舰能力:视距内可依托半主动雷达制导攻击目标,超视距时则采用惯性制导 + 末端红外制导模式,实现 “ 一弹多能 ”。

实战与部署

“RIM-67” 系列的实战表现与部署范围,印证了其在美军防空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 实战检验
    • 两伊战争(1980-1988 年)期间,美军部署该导弹保护波斯湾舰船,伊朗空军 “ F-4 鬼怪 ” 战机曾遭 “ SM-2ER ” 拦截,虽成功规避但被弹片击伤,验证了其对空拦截效能。
    • 1988 年 “ 祈祷螳螂行动 ” 中,美军 “ 辛普森号( FFG-56 )” 发射 4 枚 “ RIM-66 标准导弹 ”,“ 温赖特号(CG-28)” 发射 2 枚 “ RIM-67 ”,共同摧毁伊朗 “ 卡曼级 ” 快速攻击艇 “ 约尚号 ” 的上层建筑,展现了其反舰能力。
  • 舰艇适配
    “ RIM-67 ” 不具备垂直发射能力,需依托 “ Mk-10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 发射,由 “ AN/SPG-55 雷达 ” 提供制导,主要装备以下舰艇:
    • “ 长滩号( CGN 9 )”“ 贝恩布里奇号( CGN 25 )”“ 特鲁斯顿号( CGN 35 )” 等核动力巡洋舰,先配备 “ SM-1ER ”,后升级为 “ SM-2ER ” 并纳入 “ 新威胁升级(NTU)” 计划;
    • 法拉格特级 驱逐舰( DDG )、莱希级 巡洋舰(CG)、贝尔纳普级 巡洋舰(CG),均从 “ SM-1ER ” 逐步升级至 “ SM-2ER ”,部分纳入 “ NTU ”;
    • 提康德罗加级 巡洋舰(CG-47 至 CG-51):早期型号专属装备。
    后续为适配 “宙斯盾 作战系统”,美军研发了 “ RIM-156( SM-2ER Block IV )”,采用紧凑型助推器,可从 “ Mk-41 垂直发射系统(VLS)” 发射,列装提康德罗加级(VLS 型)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DDG),并具备末端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性能

“SM-2 Block IV ER” 作为该系列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参数彰显了增程型的优势:

  • 基本参数:全长 6.55 米(21 英尺 6 英寸),助推器直径 53.3 厘米(21 英寸),弹体直径 34.3 厘米,翼展 1.08 米(3 英尺 6 英寸),全重 1466 千克(3225 磅);
  • 动力与射程:两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射程 100-200 海里(115-230 英里);
  • 制导与战斗部:半主动雷达制导,配备雷达近炸引信与破片战斗部,兼顾对空、反舰双重任务。

随着 “ RIM-174 标准增程主动导弹( ERAM,即 SM-6 )” 在 2011 年服役,“ RIM-67 ” 逐步退役,剩余弹体被改装为 “ GQM-163 郊狼( Coyote )” 超音速靶弹,继续为美军反导试验贡献价值。意大利 “ 维托里奥・维内托号( Vittorio Veneto,550 )” 直升机巡洋舰是最后一艘装备 “ RIM-67 ” 的舰艇,于 2003 年退役。

舰队防空过渡标杆

“ RIM-67 标准导弹增程型” 的服役生涯,见证了美军舰队防空从 “ 黄铜骑士 ” 时代的 “ 重型化 ” 向 “ 标准化、模块化 ” 的转型:其 “ 惯性制导 + 半主动末制导 ” 的设计,解决了 “ 多目标拦截 ” 与 “ 饱和攻击防御 ” 的难题;适配 “ 宙斯盾 ” 与 “ NTU ” 系统的升级路径,为后续 “ SM-3 ”“ SM-6 ” 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尽管已退出一线,但其 “ 一弹多能 ”“ 渐进升级 ” 的理念,至今仍是舰载导弹发展的重要范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