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MK-26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GMLS

型号主要用途适配导弹关键特点搭载量装备情况
MK-26 Mod 0舰空与反潜通用发射 标准 – 1 ” 中程舰空导弹、“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早期基础型号,双臂发射架设计,具备快速装填能力24 枚配备于弗吉尼亚级巡洋舰的前甲板,也装备于早期 “ 斯普鲁恩斯 ” 级驱逐舰等舰艇
MK-26 Mod 1增强反潜能力“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 标准 – 1 ” 舰空导弹在 Mod 0 基础上优化了反潜导弹的发射流程,提升对潜作战响应速度44 枚部署在 弗吉尼亚级 巡洋舰的后甲板,也用于部分 “ 基德 ” 级驱逐舰(原伊朗 “ 阿亚图拉 ” 级)
MK-26 Mod 2适配远程作战需求“ 标准 ” 系列舰空导弹、“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设计针对远程打击优化,支持更大规模导弹搭载64 枚原计划用于打击巡洋舰,未实际部署
MK-26 Mod 3基于 Mod 0 升级“ 标准 – 1 ” 导弹、“ 阿斯洛克 ” 导弹在 Mod 0 基础上升级,延续双臂发射架设计与快速装填能力24 枚配备于 基德级 驱逐舰的前甲板
MK-26 Mod 4基于 Mod 1 升级“ 标准 – 1 ” 导弹、“ 阿斯洛克 ” 导弹继承 Mod 1 的反潜优化特点,进一步提升系统可靠性44 枚部署在 基德级 驱逐舰的后甲板
MK-26 Mod 5由 Mod 4 改进而来“ 标准 – 2 ” 中远程舰空导弹、“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改进发射控制系统,适配 “标准 – 2” 导弹的制导协同,提升区域防空能力44 枚适配早期型 提康德罗加级 巡洋舰
图片[1]-美国🇺🇸 MK-26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GML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作为美国海军冷战至 20 世纪末的核心舰载武器发射系统,MK-26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GMLS )以 “多弹种兼容、高自动化操作、快速反应能力” 著称,是当时水面舰艇整合防空、反潜战力的关键装备。其设计理念与实战表现,不仅支撑了美军舰艇的远洋作战能力,更成为舰载发射系统从 “专用化” 向 “通用化” 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参数 详情
基本信息
具体型号: Mk-26 导弹发射系统 ( Guided Missile Launching System, GMLS )
系统类型: 双联装导弹发射系统
研制时间: 1960年代
服役时间: 1974年至今
北约名称: Mk-26 GMLS
技术参数
发射单元: 双联装发射臂,备弹量44枚( 22枚在发射架,22枚在弹库 )
俯仰范围: -15°至+85°
回转范围: 360°
再装填时间: 约12秒/枚
射速: 2枚/10秒
系统重量: 约53吨
电源需求: 450kW
冷却方式: 风冷
适配导弹
标准 SM-1MR 导弹: 半主动雷达制导,射程约46公里
标准 SM-2MR 导弹: 惯性制导+指令修正+半主动雷达末制导,射程约74公里
阿斯洛克 RUR-5 反潜导弹: 射程约10公里,携带 MK46 鱼雷
鱼叉 RGM-84 反舰导弹: 主动雷达制导,射程约130公里
其他可选导弹: 未来计划集成 ESSM 改进型海麻雀 导弹
性能特点
同时攻击目标数: 2个
反应时间: 约6秒
火控系统: 可与 MK74 火控系统集成
搜索雷达: 可与 SPS-49 对空搜索雷达配合使用
抗干扰能力: 具备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
发射平台
主要舰艇: 美国海军 斯普鲁恩斯级 驱逐舰 、 基德级 驱逐舰 等
其他用户: 澳大利亚海军 阿德莱德级 护卫舰 、 中国台湾地区海军 成功级 护卫舰 等
替代型号: 逐步被 MK41 VLS 垂直发射系统取代
装备情况
制造厂家: 美国 通用动力 公司 ( General Dynamics
研发情况: 自主研发
出口情况: 已出口至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用户: 美国海军
型号演变
Mk-26 Mod 0: 早期型号,仅能发射 SM-1 导弹和阿斯洛克
Mk-26 Mod 1: 改进型,增加了发射 SM-2 导弹的能力
Mk-26 Mod 2: 进一步改进,增强了可靠性和维护性
退役情况: 美国海军已逐步退役,被 MK41 VLS 取代
同时代外军对比
苏联/俄罗斯 双臂式发射架 ( 如 SA-N-3 )
– 发射单元: 苏联双臂式(2联装)= Mk-26(2联装) – 备弹量: 苏联系统(约20枚)< Mk-26(44枚) - 导弹类型: 苏联系统主要发射防空导弹,Mk-26可发射多种导弹 - 自动化程度: Mk-26 更高
法国 海响尾蛇 发射系统 ( Crotale )
– 射程: 海响尾蛇(约13公里)< Mk-26(SM-2约74公里) - 发射单元: 海响尾蛇(8联装)> Mk-26(2联装) – 目标类型: 海响尾蛇主要防空,Mk-26可反舰反潜 – 通用性: Mk-26 更强
意大利 信天翁 发射系统 ( Albatros
– 射程: 信天翁(约30公里)< Mk-26(SM-2约74公里) - 射速: 信天翁(8枚/次)> Mk-26(2枚/10秒) – 导弹类型: 信天翁主要防空,Mk-26可发射多种导弹 – 装备数量: Mk-26 更多

核心性能

MK-26 系统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两个维度:

  • 多弹种兼容能力:作为美军首款实现 “防空 + 反潜” 导弹混装的发射系统,它可搭载 “ RIM-66 标准 ” 中远程防空导弹( 负责拦截敌机、反舰导弹 )和 “ RUR-5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 打击水下潜艇 ),部分改进型还具备兼容其他弹药的潜力。这种 “一系统多任务” 的设计,大幅提升了舰艇的综合作战效率,避免了为不同导弹单独配备发射装置的空间浪费。
  • 自动化与反应速度:采用全电动驱动与计算机控制,仅需 1 名操作员即可完成 “选弹 – 吊装 – 发射” 全流程,反应时间( 从接收指令到导弹升空 )较同期其他发射系统缩短 30% 以上。在当时的双臂式发射系统中,其每分钟 6-8 发的射速堪称 “标杆”,能快速应对多方向、多波次的来袭目标。
图片[4]-美国🇺🇸 MK-26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GML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型号迭代

MK-26 系列的 6 种改进型( mod 0 至 mod 5 ),并非简单的 “数量升级”,而是围绕不同舰艇的任务定位与空间布局量身定制:

  • 弗吉尼亚级巡洋舰专属型号:mod 0( 前甲板,24 枚 )与 mod 1( 后甲板,44 枚 )的搭配,使单舰总载弹量达 68 枚,兼顾远程防空与中近程反潜,契合该级舰 “航母战斗群防空核心” 的定位。
  • 基德级驱逐舰的升级适配:mod 3( 前甲板,24 枚 )与 mod 4( 后甲板,44 枚 )在 mod 0/1 基础上优化了机械结构,适应驱逐舰的吨位限制,同时保留与巡洋舰同等的反潜火力密度 —— 这与基德级 “远洋护航 + 区域防空” 的任务需求直接相关。
  • 未竟的 “打击巡洋舰” 计划:mod 2 设计载弹量达 64 枚,原计划用于美军 “打击巡洋舰”( 一种侧重对陆攻击的大型舰艇 ),但因该舰级未实际部署而 “胎死腹中”,却为后续 “提康德罗加级” 的火力配置提供了参考。
  • 提康德罗加级的过渡选择:早期型 提康德罗加级 巡洋舰( CG-47 至 CG-51 )采用 mod 5 型( 44 枚 ),作为 “ MK-41 垂直发射系统 ” 成熟前的过渡方案,既保证了 “标准” 导弹的持续供应,也为舰艇后续改装预留了空间。
图片[5]-美国🇺🇸 MK-26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GML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图片[8]-美国🇺🇸 MK-26 制导导弹发射系统 GMLS-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实战意义

MK-26 系统的服役历程,折射出美军舰载武器发展的三大趋势:

  1. 从 “专用” 到 “通用” 的理念转型:此前美军舰艇的发射系统多为单一导弹设计( 如 “ MK-13 系统 ” 仅适配 “ 标准 – 1 ” 导弹 ),而 MK-26 首次实现 “防空 + 反潜” 导弹的模块化混装,为 “ MK-41 垂直发射系统 ” 的 “一坑多弹” 奠定了技术基础。
  2. 自动化操作的战术价值:在 1980 年代的 “ 伊朗人质危机 ”“ 两伊战争护航 ” 等任务中,配备 MK-26 系统的基德级、弗吉尼亚级舰艇,凭借快速反应能力多次成功拦截来袭目标,验证了 “少人高效” 操作模式在实战中的可靠性。
  3. 舰艇设计的 “火力适配” 逻辑:不同改进型的载弹量差异( 24 枚至 64 枚 ),本质是 “舰艇吨位、任务优先级、空间布局” 三者平衡的结果 —— 这种 “量体裁衣” 的思路,至今仍影响着各国舰载武器系统的研发。

尽管随着 “ MK-41 垂直发射系统 ” 的普及,MK-26 系统已逐步退出美军一线,但它在冷战后期 “美苏海上对峙” 中的表现,以及对舰载通用发射技术的探索,使其成为现代海军装备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 “过渡性标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