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

图片[1]-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 美国 海军 ‘ 长滩 ’ 号(CLGN – 160/CGN – 160/CGN – 9)是一艘 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也是该级舰中 唯一 的一艘。

参数分类 详情
基本信息
舰艇名称: 长滩 号 核动力巡洋舰 ( USS Long Beach ,CGN-9 )
舰艇类型: 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研发单位: 美国 伯利恒钢铁公司 ( Bethlehem Steel )
首舰下水: 1959年7月14日
服役时间: 1961年9月9日
退役时间: 1995年5月1日
人员编制与体型参数
人员编制: 1,160人(军官62人)
舰长: 219.9米
舰宽: 22.3米
吃水: 9.1米
标准排水量: 15,540吨
满载排水量: 17,525吨
舷号: CGN-9
部署战区
主要部署: 太平洋舰队
战略定位: 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担任舰队旗舰和防空核心
活动范围: 参与冷战时期多次军事行动,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封锁行动、越南战争等
机动性能
动力系统: 2座 西屋公司 C1W 压水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
推进方式: 双轴
最大速度: 30节
续航力: 无限(仅受食品和人员限制)
核燃料更换周期: 约5年
制造与出口
制造厂家: 美国 伯利恒钢铁公司 ( Bethlehem Steel )
生产数量: 1艘
出口情况: 未出口
研发情况: 自主研发
北约名称: 长滩 级 核动力巡洋舰
发动机参数
核反应堆: 2座 西屋公司 C1W 压水反应堆
总功率: 80,000轴马力
蒸汽轮机: 2台通用电气蒸汽轮机
推进系统: 双轴,双螺旋桨
武器系统
导弹发射系统: 2座双臂 RIM-8 黄铜骑士 远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导弹发射系统: 2座双臂 RIM-2 小猎犬 中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导弹发射系统: 1座八联装 RIM-7 海麻雀 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反舰导弹: 2座四联装 RGM-84 鱼叉 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后期加装)
舰炮: 2座 127毫米/54 MK-42 舰炮
近防武器: 2座 20毫米 密集阵 近防系统(后期加装)
鱼雷: 2座三联装 324毫米 鱼雷发射管,发射 MK-46 鱼雷
舰载机
直升机甲板: 尾部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
搭载能力: 最初未配备直升机,后期可搭载1架 SH-2 海妖 直升机或 SH-60 海鹰 直升机
航空设施: 简易直升机起降平台,无固定机库
雷达与电子系统
相控阵雷达: AN/SPS-32/33 三维相控阵雷达系统(世界上第一种舰载相控阵雷达)
对空搜索雷达: AN/SPS-48 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
对海搜索雷达: AN/SPS-10 对海搜索雷达
火控雷达: 4部 AN/SPG-55 火控雷达(用于 小猎犬 导弹)
火控雷达: 2部 AN/SPG-49 火控雷达(用于 黄铜骑士 导弹)
电子战系统: SLQ-32(V)3 电子战系统
声呐: AN/SQS-23 舰首声呐
同时代外军对比
苏联 斯维尔德洛夫 级 巡洋舰
– 斯维尔德洛夫 级 为常规动力,排水量约14,600吨,小于 长滩 号
– 长滩 号 为核动力,续航能力无限,而 斯维尔德洛夫 级 需要定期补给燃油
– 长滩 号 装备相控阵雷达和先进防空导弹系统,防空能力远超 斯维尔德洛夫 级
– 斯维尔德洛夫 级 装备更多舰炮,具备较强的对岸攻击能力
英国 郡 级 导弹驱逐舰
– 郡 级 排水量约7,000吨,远小于 长滩 号
– 长滩 号 为核动力,而 郡 级 为常规动力
– 两者均装备防空导弹系统,但 长滩 号 的相控阵雷达和导弹系统更先进
– 郡 级 是英国第一种装备区域防空导弹的舰艇,长滩 号 则是美国海军核动力化的先驱
法国 科尔贝 级 巡洋舰
– 科尔贝 级 排水量约11,000吨,小于 长滩 号
– 科尔贝 级 为常规动力,长滩 号 为核动力
– 科尔贝 级 主要装备舰炮,后期改装后装备少量防空导弹
– 长滩 号 是第一种装备相控阵雷达的舰艇,具备更强的防空能力

“长滩” 号是二战后美国设计建造的第一艘 “全新” 巡洋舰(其他巡洋舰均为战时开工或建成的巡洋舰改造或续建而成)。它是美国海军第三艘以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命名的舰艇,也是美国海军最后一艘采用传统 “巡洋舰舰体” 建造的舰艇,此后所有巡洋舰均基于放大的驱逐舰舰体建造。这也让它在后期有了一个口号:“ 唯一的真正巡洋舰 ”。

图片[2]-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舰体配置

该舰从设计之初就定位为 “全导弹” 舰艇,但在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命令下,在舰体中部加装了两座 5 英寸 / 38 倍径炮。“ 长滩 ” 号也是最后一艘采用传统修长巡洋舰舰体的巡洋舰,后来的新型巡洋舰要么是由护卫舰改造而来(如 “ 莱希 ” 号(DLG – 16)、“ 贝恩布里奇 ” 号(DLGN – 25)、“ 贝尔纳普 ” 号(DLG – 26)、“ 特鲁斯顿 ” 号(DLGN – 35),以及加利福尼亚级和弗吉尼亚级),要么是升级后的驱逐舰(如基于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舰体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DDG/CG))。“ 长滩 ” 号最初规划为小型护卫舰,后因计划搭载 “ 天狮星 ” 核巡航导弹或后来的 4 具 “ 北极星 ” 导弹发射管(这些设备会占据 5 英寸 / 38 倍径炮和 ASROC 系统的空间),舰体扩展为巡洋舰规模,舰桥 “箱体” 后方的开阔区域原本就是为这些设备预留的。

该舰由两座核反应堆驱动,每座反应堆对应一根推进轴,航速超过 30 节(56 公里 / 小时)。高大的箱式上层建筑内安装了 SCANFAR 系统,包含 AN/SPS – 32 和 AN/SPS – 33 相控阵雷达。“长滩” 号成为单舰级的原因之一是它作为这些雷达的实验平台,而这些雷达正是后来 “ 宙斯盾 ” 战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 AN/SPY – 1 相控阵系统的前身。当时,“ 长滩 ” 号的舰桥高度在非航母舰艇中是最高的。

图片[3]-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武器系统

最初的武器系统包括:

  • “黄铜骑士” 远程舰空导弹(SAM),射程超过 80 海里(150 公里)。
  • “鞑靼人” 中程舰空导弹,射程超过 30 英里(48 公里)。
  • ASROC 系统,可发射鱼雷或深水炸弹,射程 10,000 码(9.1 公里)。
  • 两座双联装 12.75 英寸鱼雷发射管,可发射 Mark 46 鱼雷。
  • 两座 5 英寸 / 38 倍径炮,可用于对海和对岸火力支援,射程 18,000 码(16 公里)。

到退役前,该舰经历了多次改装,最终的武器系统包括:

  • 两座前部发射架,用于发射 “ 标准 ” 增程导弹,取代了 “ 鞑靼人 ” 和 “ 黄铜骑士 ” 导弹。
  • 后部 “黄铜骑士” 导弹发射架被两座 BGM – 109 战斧 ” 巡航导弹箱式发射架取代,每座发射架可容纳 4 枚导弹。
  • 在后桅杆后方加装了两座 “密集阵” 近防武器系统。
  • 加装了两座 RGM – 84 “鱼叉” 舰舰导弹发射架,每座可容纳 4 枚 “ 鱼叉 ” 导弹。
图片[9]-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历史沿革

“ 长滩 ” 号(CGN – 9)最初被定为 CLGN – 160,1957 年初重新归类为 CGN – 160,1957 年 7 月 1 日再次归类为 CGN 9。作为 CGN 9,它于 1957 年 12 月 2 日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福尔河造船厂铺设龙骨,1959 年 7 月 14 日下水,由加利福尼亚州国会议员克雷格・霍斯默的妻子担任命名仪式主持人,1961 年 9 月 9 日正式服役,尤金・P・威尔金森上校担任首任舰长。

作为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战舰,“长滩” 号被编入大西洋舰队,母港为弗吉尼亚州诺福克。1961 年 10 月 2 日至 12 月 16 日,这艘导弹巡洋舰对其复杂的武器和推进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试航测试,其出色表现证明了核动力巡洋舰是一种能力极强、效率极高的战舰。1961 年 12 月 28 日至 1962 年 1 月 6 日,它在波多黎各附近进行了导弹作战测试,随后驶向德国不来梅港,1 月 15 日抵达,对北欧港口进行了友好访问。

1962 年 2 月 7 日返回诺福克后,“长滩” 号在东海岸和加勒比海进行训练,4 月 10 日加入大西洋舰队在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附近的演习,担任大西洋舰队司令罗伯特・H・丹尼森海军上将的旗舰。在这次海军力量展示中,约翰・F・肯尼迪总统和林登・B・约翰逊副总统登舰检阅。

图片[10]-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在费城完成大修和新设备安装后,“长滩” 号在加勒比海进行训练,1963 年 8 月 6 日启航加入第六舰队,在地中海执行维和任务。12 月 20 日返回诺福克,随后在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开展行动,直至 1964 年 4 月 28 日再次驶向地中海,与攻击航母 “ 企业 ” 号(CVA (N) – 65)和导弹护卫舰 “ 贝恩布里奇 ” 号(DLGN – 25)于 5 月 13 日组成第一支全核动力特遣部队。这支力量在地中海测试其独特能力,直至 7 月 31 日在伯纳德・M・斯特兰海军少将指挥下从直布罗陀启航,开始环球航行。这次名为 “ 海轨行动 ” 的航行,堪比 1907 – 1909 年的 “ 大白舰队 ” 环球航行,展示了美国海军核动力水面力量不依赖常规舰队后勤支援的战略机动性。在 58 天的航行中,“ 长滩 ” 号航行了 30,000 多英里,平均航速 25 节,未进行加油或补给。航行期间,众多外国政要在非洲两岸的停靠点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澳大利亚墨尔本、新西兰惠灵顿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港口访问中登舰参观。这次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核动力为海军带来的巨大能力提升。

10 月 3 日,“长滩” 号从这次胜利之旅返回诺福克,随后参与东海岸和加勒比海的演习。6 月 4 日,它驶向纽波特海军战争学院参加全球战略会议,第二舰队司令克莱伯・S・马斯特森海军中将在舰上升起旗帜。6 月 23 日返回诺福克后,“ 长滩 ” 号继续训练和维护,随后转隶太平洋舰队。1966 年 2 月 28 日启航前往新母港 —— 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3 月 15 日抵达。

图片[13]-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1966 年夏天,“长滩” 号进行训练,并向海军军校学员介绍现代核动力海军的战术和操作。秋季休整后,11 月 7 日从长滩启航前往远东。11 月 30 日抵达 “ 雷达哨戒 ”(PIRAZ)阵位,在大部分西太平洋部署期间持续执行这一关键任务。1967 年 4 月 8 日至 27 日,这艘核动力巡洋舰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巡航,返回菲律宾苏比克湾途中,于 4 月 23 日在 “ 铁底湾 ” 停留,举行纪念仪式,缅怀二战中在那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敬献花圈后,它以 30 节航速驶过 “ 狭道 ”,重返另一场战争。

7 月 4 日,“长滩” 号返回西海岸,经过充分休整后,继续演习和行动,为次年重返越南做准备。1968 年 4 月 15 日,它再次离开母港,与之前一样,大部分时间在 “ 雷达哨戒 ” 阵位引导在北越上空行动的众多战机。这次西太平洋部署于 11 月 16 日结束,返回长滩,直至 1969 年仍在此地活动。

图片[16]-美国🇺🇸 长滩级 核动力巡洋舰 Long Beach-Class(退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越南战争后,“长滩” 号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常规任务,1975 年在 “ 马亚克斯 ” 事件中为美国临时特遣部队提供护航。1980 年,该舰在越南海岸营救了 114 名越南船民。1979 年以及 1980 – 1983 年,“ 长滩 ” 号返回普吉特湾进行中期改装,期间加装了 BGM – 109 “ 战斧 ” 巡航导弹。20 世纪 80 年代,“ 长滩 ” 号多次部署,并在 1991 年海湾战争中提供支援。

1994 年 7 月 2 日,“长滩” 号在诺福克海军基地举行停用仪式,1995 年 5 月 1 日正式退役,服役超过 33 年。目前,它在华盛顿州布雷默顿的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等待按照核动力舰艇的规定(第 350 条)进行回收处理。

重要里程碑 ( 锋向截取自: 维基百科 )

1957 年 12 月 2 日 —— 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福尔河造船厂铺设龙骨。

1959 年 7 月 14 日 —— 下水,克雷格・霍斯默夫人作为命名仪式主持人为舰只命名。

1961 年 7 月 5 日 ——“长滩” 号首次依靠自身核动力启航。

1961 年 9 月 9 日 —— 在波士顿海军造船厂正式服役,成为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

1961 年 10 月 2 日 —— 母港变更为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1963 年 8 月 1 日 —— 首次部署至地中海。

1964 年 4 月 28 日 —— 第二次部署至地中海,加入 “第一核动力特遣部队”。

1966 年 3 月 15 日 ——“长滩” 号与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首次相聚。

1966 年 11 月 7 日 —— 首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67 年 5 月 1 日 —— 部署至北部湾。

1968 年 4 月 15 日 —— 第二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69 年 8 月 11 日 —— 第三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70 年 7 月 1 日 —— 在马雷岛海军造船厂开始换料。

1972 年 3 月 28 日 —— 第四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73 年 5 月 1 日 —— 第五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74 年 11 月 7 日 —— 第六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75 年 6 月 7 日 —— 母港变更为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

1976 年 9 月 15 日 —— 第七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78 年 4 月 4 日 —— 第八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80 年 1 月 7 日 —— 第九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81 年 1 月 1 日 —— 在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开始全面大修。

1984 年 1 月 13 日 —— 第十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85 年 1 月 9 日 —— 在华盛顿州布雷默顿进行选择性有限可用性维修。

1986 年 5 月 13 日 —— 第十十一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87 年 7 月 25 日 —— 第十二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1987 年 10 月 19 日 —— 参与科威特油轮重新挂旗行动,在 “敏捷射手” 行动中提供防空掩护。

1988 年 10 月 13 日 —— 访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港口。

1989 年 9 月 18 日 —— 第十三次部署至西太平洋 / 环球巡航。

1991 年 5 月 28 日 —— 第十四次部署至西太平洋,支援 “沙漠风暴” 行动。

1992 年 4 月 8 日 —— 在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进行全面大修。

1993 年 5 月 12 日 —— 启航前往中美洲执行反毒品巡逻任务。

1993 年 11 月 8 日 —— 启航前往加勒比海执行反毒品巡逻任务。

1994 年 5 月 6 日 —— 母港变更为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1994 年 7 月 2 日 —— 在诺福克海军基地举行停用仪式。

历任舰长

1961 年 9 月 9 日 – 1962 年 9 月 11 日:尤金・P・威尔金森上校

1962 年 9 月 11 日 – 1966 年 8 月 23 日:F・H・普莱斯上校

1966 年 8 月 23 日 – 1968 年 6 月 15 日:K・C・华莱士上校

1968 年 6 月 15 日 – 1972 年 9 月 25 日:威廉・A・斯宾塞上校

1972 年 9 月 25 日 – 1975 年 10 月 24 日:F・R・法赫兰得上校

1975 年 10 月 24 日 – 1978 年 7 月 18 日:哈里・C・施拉德上校

1978 年 7 月 18 日 – 1982 年 2 月:E・B・博萨德上校

1982 年 2 月 – 1985 年:F・特里格斯上校

1985 年 2 月 – 1987 年 9 月:M・J・韦尼格上校

1987 年 9 月 – 1990 年 11 月:J・C・波洛克三世上校

1990 年 11 月 – 1993 年 4 月:W・R・伯恩斯二世上校

1993 年 4 月 – 1994 年 7 月:K・P・伯斯 icker 上校

“长滩” 号作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水面战舰,不仅开创了核动力在水面舰艇应用的先河,其搭载的相控阵雷达系统也为后续 “ 宙斯盾 ” 系统奠定了基础。尽管是单舰级,但其 33 年的服役历程见证了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型与技术革新,成为海军装备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标志性舰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