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公布电子战空射无人机蜂群计划 可执行侦察、诱骗与干扰任务

2020 年 8 月 17 日,美国陆军发布了关于新型多用途空射无人机家族的详细规划。这类无人机将具备前沿侦察、诱饵欺骗、电子战攻击等多重能力,可与有人 / 无人航空器协同执行半自主任务,甚至能组成全自主网络蜂群。这种被称为 “ 空射效应 ”( ALE – air-launched effects)的系统,将成为美国陆军未来先进武装侦察与突击运输直升机的核心装备,同时也有望适配现有及未来更多作战平台。

ALE 是美国陆军提出的 模块化空射无人机作战体系,旨在通过多种平台(如直升机、无人机母舰)发射具备不同任务能力的无人机,形成 “ 发现 – 定位 – 干扰 – 摧毁 ” 的 闭环作战链 。

图片[1]-美国陆军公布电子战空射无人机蜂群计划 可执行侦察、诱骗与干扰任务-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空射效应( ALE ):分类与核心性能指标

美国陆军将空射效应无人机分为 “大型” 和 “小型” 两个类别,明确了基础性能与目标性能要求,以适应不同作战场景:

  • 大型 ALE
    重量不超过 225 磅(约 102 公斤),理想状态低于 175 磅(约 79 公斤)。
    • 基础性能:巡航速度至少 70 节(约 130 公里 / 小时),作战半径 350 公里,续航 30 分钟;短途冲刺速度可达 350 节(约 648 公里 / 小时),目标冲刺速度 600 节(约 1111 公里 / 小时)。
    • 目标性能:作战半径扩展至 650 公里,续航延长至 1 小时,进一步提升突防与持续任务能力。
  • 小型 ALE
    重量低于 100 磅(约 45 公斤),最终可能控制在 50 磅(约 23 公斤)以内。
    • 基础性能:巡航速度 30 节(约 56 公里 / 小时),作战半径 100 公里,续航 30 分钟;冲刺速度至少 120 节(约 222 公里 / 小时),目标冲刺速度 205 节(约 380 公里 / 小时)。
    • 目标性能:作战半径提升至 150 公里,续航延长至 1 小时,更适合在复杂地形中执行隐蔽任务。

美国陆军表示,两类无人机均可采用 内燃机、喷气发动机或电力等多种推进系统,重点在于平衡速度与续航,满足 “快速抵达目标区域并灵活转移” 的战术需求。

核心任务:从侦察定位到电子战攻击

空射效应无人机的核心任务涵盖四大领域,可根据载荷配置执行单一或复合任务:

  1. 侦察与定位( DILR )
    分为 “被动侦察” 和 “主动侦察” 两类:
    • 被动侦察型:搭载光电 / 红外摄像头、电磁信号传感器,可识别地面目标并定位敌方通信系统、雷达等电磁辐射源,其摄像头配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能自动识别可疑目标。
    • 主动侦察型:搭载雷达成像系统,可生成静态图像与动态视频,追踪移动目标并具备地面测绘能力,为远程弹药提供精确坐标。
    所有侦察数据通过抗干扰、低截获概率(LPI/LPD)数据链传输至其他平台或后方指挥中心,提升战场态势感知与目标指示效率。
  2. 诱饵与干扰
    这一任务类别涵盖多种电子战能力:
    • 诱饵功能:模拟友军航空器信号特征,迷惑敌方防空系统,掩护主力部队突防;
    • 电子战攻击:对敌方通信、雷达实施干扰;
    • 网络与导航战:干扰或欺骗卫星导航信号(如 GPS、格洛纳斯),破坏敌方武器制导与部队机动能力。
    美国陆军强调,这类无人机可与其他装备协同,通过 “多维度电子压制” 瘫痪敌方防御体系。
  3. 动能打击
    规划中提及 “ ALE – 致命型 ” 无人机,虽未详细说明性能,但明确其可搭载动能弹头,对高价值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与侦察、干扰任务形成 “ 发现 – 定位 – 摧毁 ” 闭环。

适配平台与技术支撑

美国陆军明确,空射效应无人机将优先装备两大未来直升机平台:

  • 未来攻击侦察航空器( FARA ):用于替代 AH-64 阿帕奇 直升机的武装侦察角色,需具备快速部署空射无人机的能力;
  • 未来远程突击航空器( FLRAA ):用于替代部分 UH-60 黑鹰 直升机,承担突击运输任务时可释放无人机进行前沿警戒。
图片[4]-美国陆军公布电子战空射无人机蜂群计划 可执行侦察、诱骗与干扰任务-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UH-60M 黑鹰 直升机在发射导弹

此外,该系统已在 MQ-1C 灰鹰 无人机和 UH-60M 黑鹰 直升机上完成初步测试。例如,2020 年测试中,UH-60M 黑鹰 成功发射了 Area-I 公司的 ALTIUS 600 无人机 —— 这款重量不足 30 磅的无人机虽小于陆军对 “小型 ALE” 的重量要求,但验证了 “通用发射管( CLT )发射”“多载荷适配”(如视频摄像头、信号情报设备、动能弹头)等核心技术,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计划意义与争议

美国陆军指出,空射效应无人机是应对 “高威胁多域作战环境” 的关键。在敌方远程防空与火力系统限制机动自由的背景下,无人机蜂群可穿透防御圈,通过 “分布式作战” 瘫痪敌方体系,为友军创造突防窗口。

不过,该计划也引发讨论:有观点认为,部分性能指标(如小型 ALE 的 30 节巡航速度与 100 公里射程)存在 “续航与速度的矛盾”,可能超出当前技术水平;但也有分析指出,这类目标将推动推进系统、电池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创新,为未来战场无人化奠定基础。

目前,美国陆军已通过行业招标收集技术方案,并计划于 2020 年 9 月召开行业会议深化讨论。无论最终形态如何,空射效应无人机的发展都预示着美国陆军正加速向 “有人 – 无人协同、全域感知打击” 的未来作战模式转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