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争议与疑点并存

图片[1]-美方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争议与疑点并存-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相关视频
登录后可解锁高清画质及更多功能

2025 年 8 月 27 日,一则关于美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 “ERAM”( Extended Range Attack Munition ,增程攻击弹药)型空对地制导导弹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美国《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8 月 23 日报道,其援引两名不愿具名的美国高层消息人士称,白宫已审议并批准向乌克兰供应 “ ERAM ” 导弹的提议,相关官僚程序等问题将很快解决,首批导弹预计在未来六周内(即 9 – 10 月间)交付。

图片[2]-美方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争议与疑点并存-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美军 AGM-88 导弹挂载于乌克兰战斗机上

报道提及,此次计划生产并交付 3350 枚该新型导弹,总造价约 8.5 亿美元,且美方不承担这笔费用,将由欧洲伙伴为生产提供资金。消息人士还明确表示,这些导弹旨在用于对抗俄罗斯军队,理论上具备打击俄罗斯领土深处目标的能力,但乌克兰需获得美国的相应许可才能实施此类打击。不过,截至目前,这一消息既未得到美国官方确认,也未被否认,后续也无更多知情消息人士披露细节。

“ERAM” 导弹:从秘密计划到争议焦点

“ERAM” 项目的相关信息最早于 2024 年 1 月出现在美国国防部公开文件中,当时美国防部决定研发这款新型机载导弹,并发布了 “信息请求”。随后有 16 家美国企业申请参与该项目,但企业名单及所提导弹设计方案均未公开。

2025 年 1 月,美国媒体获取的官方文件显示,“ERAM” 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美国防部相关机构仍在确定导弹的整体外观及战术技术要求,项目竞争阶段与成品导弹设计工作虽计划在近期开展,但未明确具体时间,不过文件中提及美方希望加快进度以尽早看到成果。同时,美国防部还制定了初步生产计划,拟在最初四年至少制造 2000 枚 “ ERAM ” 导弹,按此计算,月均产量将超过 40 枚,这一规模对于现代美国航空武器生产而言相当可观。

从已知的 “ERAM” 导弹设计目标来看,美方旨在研发一款具备特殊性能组合的新型空对地制导导弹,核心诉求是在最低成本下实现尽可能高的飞行性能。该导弹无严格尺寸限制,发射重量需控制在 230 千克左右(原 500 磅),战斗部重量未明确;需配备巡航发动机,飞行速度至少达到 0.6 马赫,射程不低于 400 千米(原 250 英里),飞行剖面未公开;制导控制系统需支持打击固定或移动目标,即便在无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号的情况下,圆概率误差也不得超过 10 米,至于是否需具备与载机持续通信、飞行中重新瞄准等额外功能,目前尚不明确。

载机方面,现代美制战斗机是 “ERAM” 导弹的主要适配对象,同时不排除适配符合北约标准的欧洲战机。而此次传出向乌克兰交付的消息,意味着该导弹可能已进行适配苏式装备的相关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2024 年初就有传闻称美方可能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此后该话题被多次提及。若此次《华尔街日报》消息属实,乌克兰将成为这款新型武器的首个接收方,且获得的数量远超其他潜在用户 —— 此前有消息显示,美国空军计划将 “ ERAM ” 纳入现役战斗轰炸机的弹药配置,丹麦、荷兰也在 2025 年初与美方达成初步协议,有意采购该导弹。

图片[3]-美方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争议与疑点并存-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增程防空导弹(ERAM)项目

消息存疑:时间、产量与成本均有矛盾

尽管 “ERAM” 导弹援乌的消息引发热议,但诸多细节与过往信息存在矛盾,真实性存疑。

首先是时间线问题。2025 年 1 月的官方文件明确 “ERAM” 项目尚处早期阶段,甚至连试验性导弹的生产都未提上日程,此后也无任何关于项目取得进展(包括准备测试)的公开消息。然而仅过 7 个月,《华尔街日报》就宣称美方已实现该导弹的批量生产,且即将交付,这种 “跨越式” 进展在武器研发领域极为罕见,合理性存疑。

其次是产量矛盾。《华尔街日报》称仅为乌克兰就将生产 3350 枚 “ERAM” 导弹,而此前美国防部计划为美军自身采购 2000 枚,且预计耗时 4 年。若要同时满足美军及乌克兰的需求,美国军工企业需大幅提升产能,面临巨大压力,即便全力生产,3350 枚导弹的制造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 “六周内交付首批” 的说法难以匹配。

最后是成本问题。按 8.5 亿美元总价、3350 枚数量计算,单枚 “ERAM” 导弹成本不足 25.4 万美元,这一价格远低于同类武器 —— 例如与 “ ERAM ” 射程相近的 “ AGM – 154A ” 联合防区外武器( JASSM ),单枚成本至少 70 万美元。尽管 “ ERAM ” 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降低量产成本,但将价格压缩至同类武器的三分之一以下,在技术与生产层面的可行性存疑。

多方解读:虚假信息还是实战测试?

对于消息中的矛盾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读方向。

一种观点认为,《华尔街日报》可能传播了虚假信息。若白宫根本无向乌克兰供应 “ERAM” 导弹的计划,那么上述时间、产量、成本层面的矛盾便不复存在。但这种 “信息操作” 的目的尚不明确,可能是美方某些势力为展现对乌支持姿态而释放的信号。

另一种可能性是 “ERAM” 项目确实取得了突破。美国防部或已通过秘密竞争性研发确定了承包商,完成导弹设计,这款简化版导弹当前可能已进入测试阶段,相关制造企业或在筹备试生产或预生产。在此情况下,美方或许会将少量导弹交付乌克兰,而非提供给美国本土测试人员 —— 乌克兰战场将成为 “ ERAM ” 导弹的 “实战测试场”,在真实冲突环境及面对现代化军队反制的情况下,导弹的性能数据更具参考价值,远超在试验场的测试效果。不过,若采取这种模式,交付乌克兰的导弹数量将非常有限,大规模量产也会被无限期推迟,3350 枚的交付计划自然无从谈起。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ERAM” 导弹可能并非全新研发,而是基于现有装备改造而来。例如,有观点认为其可能以 “ Mk – 82 ” 滑翔炸弹为基础,通过加装发动机、机翼及改进控制系统(支持无卫星导航时的惯性制导)研发而成,类似美国波音公司多年前提出的 “动力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PJDAM )” 概念,或是此前为 “海玛斯”( HIMARS )多管火箭炮研发的 “ GLSDB ” 火箭弹(以 “ M26 ” 火箭发动机搭配 “ GBU – 39 / B SDB ” 航空炸弹)的改进版。若基于成熟装备改造,“ ERAM ” 的研发周期可能大幅缩短,一定程度上能解释项目进展 “过快” 的疑问,但仍无法完全化解产量与成本层面的矛盾。

还有消息显示,美国防部近期大幅增加了 “ERAM” 项目的资金投入,两份并行合同的总金额从最初计划的 2090 万美元(其中 “ CoAspire LLC ” 公司 1320 万美元、“ Zone 5 Technologies LLC ” 公司 770 万美元)增至 6730 万美元,两家公司分别获得 3380 万美元和 3350 万美元。此次资金增加通过 “其他交易协议( OTA )” 机制实现,该机制可绕过传统采购流程,加速原型机研发,这从侧面表明 “ ERAM ” 确实是美方当前重点推进的武器项目。

图片[4]-美方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争议与疑点并存-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AGM-158C

评论区观点:聚焦局势影响与导弹实用性

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各方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此次 “ERAM” 导弹援乌传闻的看法,部分观点也引发对事件的进一步思考。

有观点认为,无论消息真假,都反映出北约(尤其是美国)与俄罗斯的对抗态势难以缓和,即便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发生变化,也未改变美方对俄的战略定位,未来双方 “友好共处” 的可能性较低。也有评论质疑乌克兰接收该导弹的实际意义 —— 乌克兰目前装备的 “海玛斯” 火箭炮、各类无人机已能对俄罗斯边境地区(如库尔斯克、沃罗涅日、罗斯托夫、克里米亚、别尔哥罗德等)实施打击,“ ERAM ” 导弹 400 千米的射程虽能覆盖更深区域,但需载机突破俄罗斯防空体系抵达发射线,而乌克兰现役战机数量有限,且面临俄罗斯 “苏 – 35 ” 等战机的拦截威胁,载机生存概率较低,导弹的实战效果可能受限。

还有评论关注导弹性能的真实性,有网友指出,此前有消息称 “ERAM” 导弹在无 GPS 信号时的圆概率误差实际为 60 米,未达到美方 10 米的要求,美国防部甚至因此拒绝接收首批 100 枚导弹,若援乌的是这类 “不达标” 武器,其对固定目标的打击精度将大打折扣,更多只能用于打击城市等面目标;同时,该导弹无反辐射版本,若用于对抗防空系统,不仅成功率低,还可能导致载机被击落,性价比不高。

从产量角度看,有网友通过计算指出,若按月产 40 枚的速度,且需同时满足美军及丹麦、荷兰等国的采购需求,乌克兰要获得 3350 枚导弹需等待漫长时间,届时乌克兰局势可能已发生重大变化,能否 “等到” 这批武器存疑。此外,也有观点认为,以色列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若 “ ERAM ” 导弹确实存在,以色列可能会优先于乌克兰获得该武器,乌克兰未必能顺利成为首个接收方。

结语

目前,“美国向乌克兰提供‘ ERAM ’导弹” 仍停留在媒体报道层面,无官方确认,且消息本身存在诸多矛盾点,真实性有待验证。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传闻都反映出美国在对乌军事支持上的持续投入,以及 “ ERAM ” 作为美方新型武器项目的战略重要性。未来,需持续关注 “ ERAM ” 项目的研发进展、美国及欧洲在对乌军援上的实际动作,以及该导弹若真交付乌克兰,对俄乌冲突局势产生的实际影响。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0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