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读 中国核武库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SIPRI )关于全球核力量的最新报告解读,其中中国核武库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图片[1]-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读 中国核武库-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全球核储备现状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依据其信息来源,对全球核武器储备、各国核制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核力量缩减期已结束,几乎所有核大国都在推进核武库的现代化与扩充计划。

据 SIPRI 估算,2025 年初,全球各国共拥有 12241 枚核弹头,其中超过 9600 枚处于可部署和使用状态,至少 3900 枚已部署在运载工具上,其余则处于储存状态。

按 SIPRI 统计,美国和俄罗斯仍是全球核武库最庞大的国家,两国合计拥有全球约 90% 的核武器。其中,俄罗斯约有 4300 枚核弹头,美国约 3700 枚,两国各有 1700 枚处于部署状态。

美俄两国均在推进核武器、运载工具及相关基础设施的现代化项目,但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对项目进度和成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他核国家的核储备规模相对较小,SIPRI 估算仅为数十至数百枚,且这些国家缺乏快速扩大核生产、补充核武库的能力。

图片[2]-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读 中国核武库-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中国核力量的发展态势

中国在现役及部署的核武器数量上位居第三。SIPRI 估算,2025 年初中国至少拥有 600 枚各类型核弹头,但部署状态的核弹头仅约 24 枚。

该研究所提及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动态:此前有消息称,2023 年中国军队新增了近百枚核弹头,2024 年保持了同样的增长速度。因此,短短几年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武器储备可能已增长 1.5 倍。

SIPRI 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有望维持这一生产速度。若按其建设和发展计划推进,到本10年末,中国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可能接近美俄水平。

报告作者推测,到 2030 年代中期,中国核武库规模可能达到约 1500 枚,这将是其峰值。受多种因素限制,此后不会进一步增长。即便达到峰值,中国核武库规模仍将远小于美俄。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不仅在组装新核弹头,还在推进相关配套项目。例如,新建洲际弹道导弹部署阵地,目前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部分新设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2025 年初,有消息称中国新增了 350 个导弹发射井。

图片[3]-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读 中国核武库-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核军控协议的困境

国际核军控协议的现状较为复杂。包含多国的核不扩散与禁试条约仍在生效,但其他协议的执行面临困难。

在核武库管控方面,俄美相关文件具有关键意义。两国最新的协议是 2010 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New START )。2023 年 2 月,俄罗斯暂停履行该条约,但仍保留部分义务。

SIPRI 提醒,《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 2026 年 2 月到期。到期后,美俄将不再受任何核力量发展限制,而缺乏新协议可能构成潜在威胁。

目前,签署类似《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新协议几乎无望。俄美关系紧张,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此外,美国希望中国加入新协议,但中国显然不愿签署限制自身发展的协议。

SIPRI 暂无法预测事态发展,但在年报中强调当前局势的复杂性及寻求解决途径的必要性,同时指出试图让中国加入俄美谈判可能使局势更复杂。

图片[4]-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读 中国核武库-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轰-6K

中国核力量的构成

由于中国对核武库信息保密,外界缺乏完整可靠的数据,相关评估多依赖情报和其他信息,其准确性存疑。

据多方消息,中国拥有多种类型的核弹头。过去,中国核武器发展注重逐步提升威力,曾研制出 400 万至 500 万吨 TNT 当量的核弹头,作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单弹头使用。

近几十年来,中国研制了更小当量、更小尺寸的核弹头,用于配备分导式多弹头及具备独立制导能力的现代导弹。据估算,这类弹药当量多在 10 万至 30 万吨 TNT 之间。

中国核弹头主要配备于陆基弹道导弹,涵盖近程、中程和洲际导弹系统。其中,较老旧的 “ 东风 – 5 ” 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和投掷重量优势显著,可携带 4 至 5 吨有效载荷,射程达 1.2 万公里。

数年前,“ 东风 – 41 ” 导弹系统服役,其性能与 “ 东风 – 5 ” 相近,但采用机动发射方式,具备更多优势。此外,中国正在研发并部署配备高超音速战斗部的导弹系统,有消息称这类武器也配备了核弹头。

海基核力量已建成并持续发展,目前以 “ 094 ” 型核潜艇为核心,同时正在建造更先进的 “ 096 ” 型核潜艇。这两型潜艇分别配备 “ 巨浪 – 2 ” 和 “ 巨浪 – 3 ” 洲际弹道导弹,均为小尺寸设计,可携带 1 枚百万吨级当量核弹头或多枚低当量核弹头。

空基核力量以 “ H – 6 ” 轰炸机为骨干,未来几年有望列装新型 “ H – 20 ” 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可搭载多种巡航导弹和空射弹道导弹,这类弹药被认为具备核常兼备能力。

综上,中国已建成完整的 “三位一体” 核力量,并在系统发展中。目前重点发展陆基力量,海空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滞后,但相关建设力度明显。此外,核弹头的研发仍在继续,只是相关进程未公开披露。

图片[5]-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读 中国核武库-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096型

总结与观察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各国为保障安全采取包括发展核武库在内的各类措施。

中国正系统性提升其核力量,近年来成果显著,且这一进程大概率将持续。不过,未来军力发展的速度与最终成果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广泛评论讨论来看,各方对中国核力量的关注点各有不同。有观点对中国仅部署 24 枚核弹头的评估提出疑问,认为考虑到陆基大量发射井和海基核潜艇的存在,实际部署数量可能更高;也有观点指出,中国在核力量发展上注重保密性,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就未公开过核弹头数量,这种 “模糊性” 本身也是一种战略;还有分析认为,真正的核均势不仅取决于核弹头数量,更与运载工具和投送能力密切相关,中国在载具发展上同样投入巨大,且进展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立场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锋向将持续关注全球核力量动态及相关军控进程,为您带来客观解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