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轰-20 / H-20

图片[1]-中国🇨🇳 轰-20 / H-20-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相关视频
登录后可解锁高清画质及更多功能
参数类别 详细信息( 基于 公开 信息 与 合理 推测 )
中英文名称与代次
中文名称: ” 轰-20 ” 隐形战略轰炸机
英文名称: ” H-20 ” Stealth Strategic Bomber
型号: ” 轰-20 ” ( 军方 正式 编号 未 公开 )
代次: 第 2 代 隐形 战略轰炸机
体型参数
长度: 约 20-22米 ( 预估 )
翼展: 约 45-50米 ( 预估 , 采用 飞翼 布局 )
高度: 约 5-6米 ( 预估 )
空重: 约 70-80吨 ( 预估 )
最大起飞重量: 约 180-200吨 ( 预估 )
制造厂家与相关信息
制造厂家: 中国 ”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 ” ( XAC )
仿制型号: 无 , 为 完全 自主 研发 型号
北约名称: 尚未 正式 命名 ( 推测 可能 被 称为 ” 幽灵 蝙蝠 ” 或 类似 代号 )
发动机与飞行性能
发动机: 4台 中国 ” 涡扇-18 ” 或 新型 涡扇发动机 ( 无加力 型 , 预估 )
单台推力: 约 12吨 ( 预估 )
最大飞行速度: 约 0.85-0.95马赫 ( 亚音速 , 预估 )
实用升限: 约 15,000-18,000米 ( 预估 )
最大航程: 不加油 约 8,000-10,000公里 , 空中加油 可达 12,000公里以上 ( 预估 )
武器参数
武器载荷: 约 20-30吨 ( 预估 )
弹药类型: – 核武器: 新型 核弹头 、 核巡航导弹 – 常规武器: ” 长剑-20 ” 巡航导弹 、 ” 鹰击-12 ” 反舰导弹 、 精确制导 炸弹 等
武器舱: 2-4个 内置 旋转 武器挂架 , 支持 多种 弹药 组合 挂载
同时代外军对比
美国 ” B-2 ” ” 幽灵 ” 隐形战略轰炸机 : 技术 成熟 , 隐身 性能 经过 实战 验证 , 航程 略 占优
美国 ” B-21 ” ” 突袭者 ” 隐形战略轰炸机 : 设计 理念 相似 , 采用 更 新 技术 , 进度 稍 领先
俄罗斯 ” PAK DA ” 隐形战略轰炸机 ( 研制中 ): 定位 相近 , 预计 服役 时间 相近 , 动力 系统 有 优势

当美国 B-21 “突袭者” 的阴影尚未完全笼罩天空,另一款神秘机型已让全球军事观察家屏住呼吸 —— 中国 轰 – 20 的每一次蛛丝马迹,都在搅动战略轰炸力量的平衡。接下来就为您拆解这款 “ 国之重器 ” 的诸多猜想,看它如何与 B-21 展开未来天空的较量。

动力心脏:两种方案各有侧重

关于 轰 – 20 的动力心脏,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发动机选择。有消息称,它可能搭载两台 涡扇 – 18 改进型发动机,单台推力达 13 吨,涵道比提升至 5.2,相比原型机燃油效率提高 18%;也有猜测认为会直接采用 涡扇 – 20,这款大涵道比发动机能让轰炸机在 8000 米高度以 0.7 马赫巡航时,实现每小时 650 公里的经济航速。

涡扇 – 18 改更注重低空突防时的瞬间加速能力,涡扇 – 20 则能将不加油航程拓展至 1.2 万公里,经一次空中加油后可覆盖北美西海岸。

作战半径:牵动太平洋格局

作战半径的猜想更是牵动太平洋格局。按卫星图像测算,轰 – 20 机身长度约 32 米,翼展 48 米,比 B-21 多出 5 米翼展,这意味着更大的燃油储备空间。

军事专家推算,其作战半径可能达到 5500 公里,若从永兴岛起飞,可覆盖第二岛链所有关键节点;若搭配 运 – 20 加油机前出至西太平洋,打击范围能延伸至夏威夷群岛。这个距离恰好填补了中国战略打击体系中,从 东风 – 41 洲际导弹到 轰 – 6K 之间的空白地带。

与 B-21 的技术博弈

在隐身设计上,轰 – 20 可能采用 “锯齿状全动尾翼”,打破传统飞翼布局的固有缺陷,使侧向雷达反射截面降低至 0.001 平方米,优于 B-21 的 0.01 平方米标准。

武器系统方面,它的内置弹舱可搭载 4 枚 长剑 – 20 巡航导弹,射程 2500 公里,配合 北斗三号 制导能实现 10 米级命中精度;而 B-21 侧重防区外打击,可携带 12 枚 AGM – 183A 高超音速导弹。

两者的差异折射出不同战略思维:美国追求 “全球到达 + 快速突击”,中国则更注重 “ 区域拒止 + 精准瘫痪 ”。

航电系统:代差竞争激烈

航电系统的代差竞争同样激烈。轰 – 20 可能配备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X 波段用于精确瞄准,L 波段专门反制隐身目标,配合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可同时跟踪 30 个空中和地面目标。

而 B-21 的优势在于 AI 辅助决策,能自主规划突防路线并协调无人机群作战。有分析认为,轰 – 20 的开放式架构设计预留了量子通信模块,未来可实现与卫星、潜艇的实时加密数据交互,这一点可能领先 B-21 至少 5 年。

核常兼备:双重打击能力

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其核常兼备能力。常规作战时,它可搭载 24 枚 500 公斤级卫星制导炸弹,一次出击就能摧毁一个装甲旅;核威慑任务中,单枚 轰 – 20 可携带 3 枚新型热核弹头,当量可调至 30 万吨 TNT,足以瘫痪大型城市群的核心设施。

这种双重打击能力,让它既能参与岛屿攻防的战术行动,又能承担战略核反击的重任。

非对称赶超:中国的战略智慧

从技术路径看,轰 – 20 并非简单对标 B-21,而是走出了 “非对称赶超” 的路线。它不追求 B-21 的全球部署能力,转而强化在西太平洋的区域控制;不复制美式隐身轰炸机的单一突防模式,而是整合了电子战、网络战模块,形成 “ 软硬杀伤 ” 一体的作战体系。

这种设计思路,恰恰体现了中国在战略装备发展中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智慧。

当 轰 – 20 的轮廓逐渐清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先进轰炸机,更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跨越式成长。它与 B-21 的较量,无关简单的优劣对比,而是两种战略理念的碰撞。未来十年,随着这两款机型陆续投入部署,太平洋的天空将迎来新的力量平衡 —— 而 轰 – 20 的每一次轰鸣,都将是中国航空工业向世界发出的自信宣言,是科技自立自强书写的空中传奇。

© 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gebi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2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