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AGM-183A ARRW 高超音速空地导弹

参数分类 详情
型号与类型
中文名称:AGM-183A“空射快速反应武器”(ARRW)
英文名称:AGM-183A Air-Launched Rapid Response Weapon (ARRW)
导弹类型:空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导弹
体型数据
弹长:约6.55米
弹径:约0.86米
发射重量:约3,400公斤
助推器直径:约0.77米
射程与速度
标定射程:约926公里(500海里)
最大射程估计:超过1,600公里
飞行速度:大于5马赫(高超音速)
爆炸参数
战斗部类型:常规高爆炸药
战斗部重量:约113-227公斤
爆炸当量:未公开,推测为常规装药
杀伤机制:动能+爆炸效应
制造与出口
制造厂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出口情况:未公开,目前仅供美国空军使用
研发背景
– 自主研发,美国高超音速武器计划的一部分
– 2018年开始研制,2023年进入低速率初始生产阶段
北约名称
AGM-183A ARRW
发动机参数
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
滑翔体:无动力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
燃料: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基推进剂
助推器推力:约140,000磅(623kN)
武器参数
制导方式:
– 惯性导航系统(INS)
– 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
– 末端可能配备主动雷达或红外导引头
突防能力:高超音速飞行,机动变轨能力
目标类型:高价值固定目标、时间敏感目标
挂载机体
战略轰炸机:
– B-52H同温层堡垒
– B-1B枪骑兵(计划中)
战斗机:
– F-15EX鹰II(未来计划)
挂载方式:
– B-52H使用外部挂架,每架可携带4枚
同时代外军对比
俄罗斯“匕首”(Kinzhal)
– 射程:约2,000公里
– 速度:约10马赫
– 优势:空射平台更灵活
中国东风-17(DF-17)
– 射程:约2,500公里
– 速度:约5-10马赫
– 优势:陆基发射,机动部署
俄罗斯“先锋”(Avangard)
– 射程:约10,000公里
– 速度:约20马赫
– 优势:洲际射程,战略威慑

研制背景与技术定位

AGM-183A 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空射型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作为美军 “快速反应武器”(ARRW)计划的核心项目,始于 2018 年,旨在应对中俄高超音速武器威胁,2022 年完成首次试射,2023 年列装 B-52H 轰炸机。该武器采用 “火箭助推 + 滑翔体” 设计,速度达 5 马赫以上,射程超过 900 公里,可携带常规或核弹头,是美军 “全球快速打击” 战略的关键装备,用于穿透敌方反导系统,打击时间敏感目标。

物理参数与气动布局

尺寸重量

  • 全弹长 5.9 米,直径 0.77 米,发射重量 2.3 吨,战斗部重量约 450 公斤(可选高爆弹头或 W76-2 型核弹头,当量 5 千吨)。相较于俄罗斯 “匕首” 导弹(重 3.8 吨),重量减轻 39%,适配 B-52H、F-15EX 等平台。
  • 滑翔体采用钛合金 – 镍基超合金复合结构,可承受 2000℃气动加热,前端整流罩为碳化钨陶瓷,硬度达 HRC70。

气动设计

  • 采用 “乘波体” 气动布局,滑翔体头部为双锥体设计,机身下表面形成楔形压缩面,飞行时与激波相互作用产生升力,升阻比达 5:1,较传统弹道导弹提升 100%。
  • 尾部安装 4 片可折叠矩形控制舵面(展长 0.5 米),由液压作动器控制,偏转速率 20°/ 秒,可实现横向机动距离 300 公里,规避反导拦截。

动力系统与飞行性能

推进系统

  • 一级助推器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燃烧时间 15 秒,推力 120 千牛,将滑翔体加速至 3 马赫;
  • 二级为无动力滑翔阶段,利用乘波体气动布局在大气层边缘滑翔,最大速度 5.5 马赫,射程:
    • 高空发射(12000 米):925 公里;
    • 低空发射(3000 米):650 公里。

飞行特性

  • 飞行弹道高度 20-30 公里,处于传统防空导弹(如 S-400 射高 25 公里)和反导系统(如 “萨德” 射高 40 公里)的交界盲区,突防概率提升 60%;
  • 末端机动性达 20G,可实施 “蛇形规避”,现有反导系统拦截概率低于 10%。

制导系统与突防技术

复合制导体制

  • 中段:光纤惯性导航(FOINS)+GPS / 北斗双模修正,漂移率≤0.005°/ 小时,配合双向数据链(IFDL),弹道修正精度达 3 米;
  • 末段:红外焦平面阵列(FPA)+ 毫米波雷达双模制导,红外导引头为 256×256 元碲镉汞阵列,探测距离 20 公里,毫米波雷达工作在 Ka 频段,可穿透云层锁定目标。

抗干扰与突防设计

  • 滑翔体表面涂覆雷达吸波材料(RAM),RCS≤0.01㎡,配合等离子体隐身技术,降低被雷达发现概率;
  • 采用 “跳频 + 扩频” 通信技术,数据链抗干扰能力比 AGM-158 提升 10 倍;
  • 内置电子对抗模块,可发射虚假信号欺骗反导雷达。

战斗部与引信

战斗部配置

  • 常规弹头:450 公斤高爆穿甲战斗部,采用 “前侵彻 + 后爆炸” 设计,头部钨合金侵彻体可穿透 3 米厚钢筋混凝土,主装药为 PBX-109 炸药,爆速 9100 米 / 秒,有效杀伤半径 50 米;
  • 核弹头:可选 W76-2 型战术核弹头,当量 5 千吨,爆炸威力相当于 5000 吨 TNT,杀伤半径 1.2 公里。

引信系统

  • 三模式引信:主动激光近炸(探测距离 15 米)+ 毫米波雷达近炸 + 触发引信,激光引信采用 1.54μm 波长,抗烟雾干扰;
  • 触发引信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可区分硬目标(如工事)与软目标(如车辆),自动调整爆炸时机。
图片[3]-美国🇺🇸 AGM-183A  ARRW 高超音速空地导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作战应用与适配平台

适配机型

  • B-52H 轰炸机:机翼下 6 个挂架可挂载 6 枚,采用专用三联挂架,单机最大载弹量 6 枚;
  • F-15EX 战斗机:翼下重载挂架可挂载 2 枚,最大速度 1.8 马赫时投放无颤振;
  • 未来适配:B-21 “突袭者” 隐身轰炸机(内置弹舱挂载 4 枚)、MQ-25 无人机(改装后挂载 1 枚)。

典型战术

反舰突击作战

  • B-52H 在距航母战斗群 1000 公里外发射 AGM-183A,导弹以 5.5 马赫速度飞行,10 分钟内抵达目标区,滑翔体末端机动规避 “标准 – 6” 拦截,攻击航母飞行甲板;
  • 多枚导弹采用 “蜂群” 战术,其中一枚开机引导,其余静默突防,提升饱和打击效率。

战略节点摧毁

  • 针对敌方地下指挥中心、导弹发射井等坚固目标,F-15EX 发射 AGM-183A,利用侵彻战斗部穿透 5 米厚混凝土,配合延期引信在目标内部爆炸;
  • 核弹头版本可用于瘫痪敌方核设施,5 千吨当量可摧毁半径 1.2 公里内的所有建筑。

时间敏感目标打击

  • 对移动中的敌方导弹发射车,由 E-3 预警机提供目标数据,B-52H 发射 AGM-183A,导弹在飞行中接收实时坐标更新,末段红外导引头锁定目标,实现 “发现即摧毁”,打击时间从发现到摧毁缩短至 15 分钟内。
图片[4]-美国🇺🇸 AGM-183A  ARRW 高超音速空地导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技术评估与国际对比

技术优势

  • 速度与射程平衡:5.5 马赫速度与 900 公里射程优于俄罗斯 “匕首”(10 马赫 / 2000 公里),但尺寸重量更小,适配平台更多;
  • 突防能力领先:乘波体 + 末端机动设计使其难以被现有反导系统拦截,突防概率比 “战斧” 导弹提升 80%;
  • 多任务灵活性:常规 / 核双弹头配置,可应对战术与战略打击需求。

潜在短板

  • 可靠性不足:2021-2022 年三次试射失败两次,暴露火箭发动机点火故障、滑翔体分离异常等问题;
  • 成本高昂:单枚造价约 4000 万美元,是 AGM-158 的 8 倍,大规模列装面临预算压力;
  • 低空性能局限:低空发射射程缩水至 650 公里,且气动加热更剧烈,影响滑翔体结构寿命。
图片[5]-美国🇺🇸 AGM-183A  ARRW 高超音速空地导弹-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未来发展与战略意义

升级计划

  • AGM-183B:2025 年计划换装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速度提升至 7 马赫,射程延长至 1500 公里,采用 “双锥体 + 边条翼” 气动布局,机动性提升至 30G;
  • 智能化改进:集成 AI 目标识别模块,导弹可自主区分机场跑道、雷达站等目标,优化打击优先级。

战略影响

AGM-183A 的列装使美军具备 “一小时全球打击” 能力,其高超音速突防性能打破了中俄 “反介入 / 区域拒止” 体系的平衡。该武器与 “标准 – 6” 舰空导弹、“哨兵” 反导系统形成协同,推动美军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体系建设。此外,其技术扩散可能引发亚太地区高超音速武器竞赛,日本、澳大利亚已表达合作意向,成为美国强化盟友军事一体化的关键筹码。从技术路径看,AGM-183A 的滑翔体设计为下一代高超音速武器(如六代机内置高超音速导弹)奠定了基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