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子战系统:电磁风暴中造出一个 “风眼”

图片[1]-新型电子战系统:电磁风暴中造出一个 “风眼”-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科研人员研发出的新型电子战系统,能在干扰敌方系统的同时,为己方信号开辟出一块 “安全区”。这项技术就像在电磁风暴中造出一个 “风眼”,让友军通信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安然无恙,堪称电子战领域的一次重要革新。​

要理解这项技术,咱们可以先想象一场风暴。风暴范围内的一切都会被强烈的电磁噪音干扰,但飓风中心的 “风眼” 却是一片平静。中国这项新技术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能在激烈的电子战环境中,为友军特意打造这样一个 “风眼”。​

它的核心原理是靠两架协同工作的无人机。这两架无人机作为精准的干扰源,能发射可调节的无线电信号,信号的波形、振幅、相位和 timing 这些参数都能灵活控制。​

具体来说,第一架无人机充当主要干扰器,发射干扰波压制敌方信号;第二架则发射一个反向信号,在友军所在的位置,这个反向信号能与干扰波相互抵消,形成一个 “无风带”。从信号处理的角度看,它运用了波束成形和相位抵消技术,这些原本在先进通信领域的技术,如今被巧妙地应用到了电子战中。​

咱们再看看传统的电子战系统。老式的干扰或压制系统大多是全向的,信号在三维空间里向各个方向传播,不管是敌方还是己方的电子设备,只要在范围内都会被压制,精度很低,而且大多需要人员操作。一些更先进的系统,比如美国的 EA-6B 徘徊者 ”、EA-18G “ 咆哮者 ”,还有俄罗斯的 “ 希比内 ”,采用了定向干扰技术,针对性更强,但依然存在局限性。​

而中国的这套新系统,在模拟测试中展现出了独特优势。研究人员在强干扰环境下进行了测试,当时干扰信号的强度是目标信号的 100 倍(20 dB = 10²),但在友军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干扰被完全抵消了。​

北京理工大学的杨健教授带领团队在《 电子学报 》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在 20 dB 干信比的模拟条件下,目标合法用户处的电磁干扰可以降至零。” 如果这些模拟结果能在现实中实现,那意味着对电磁环境的空间控制达到了极高的精度。​

这对军事应用来说意义重大。它能实现 “选择性干扰”,给作战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比如 GPS 失效的区域,友军依然能保持通信畅通;电子战也从一种 “钝器” 变成了 “手术刀”,精准度大大提升。​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待,目前这套系统还处于模拟阶段,没有经过实战测试。而且它对无人机的协同精度、信号的实时控制要求极高,在实战环境中要实现这些技术难度不小。​

锋向觉得,这项技术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电子战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技术突破可能会改变未来战场的电磁对抗格局。​

你觉得这项技术如果投入实战,会给作战模式带来哪些改变?它又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也别忘了点赞关注锋向,咱们会持续关注前沿军事科技的发展动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