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美军砸 6.7 亿美元量产 AIM-260 导弹 空中杀伤链向 “超视距霸权” 狂奔-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8172833159-jatm-funding-fiscal-year-2026-budget.jpg-1024x576.webp)
在 2026 财年美军预算案中,一项里程碑式的武器采购计划浮出水面:美国海空军首次联合申请 6.705 亿美元专项资金,用于 AIM-260A “联合先进战术导弹”(JATM)的量产。这款被视为 AIM-120 ” 阿姆拉姆 ” 导弹继任者的神秘武器,不仅要实现 “射程碾压”,更要通过网络化制导重构空战规则。预算文件显示,美军同时追加 6.87 亿美元研发投入,使其总投入突破 13 亿美元,这一力度凸显出在中俄远程空空导弹快速发展的压力下,美军对 “超视距空战霸权” 的迫切争夺。
从 “研发保密” 到 “量产冲刺”:AIM-260 的八年破茧之路
AIM-260 项目自 2017 年启动以来始终笼罩在高度机密中,此次预算披露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实战部署阶段。根据预算明细,海军申请 3.018 亿美元采购经费,空军申请 3.686 亿美元,加上研发端的 2.228 亿(海军)与 4.25 亿美元(空军),美军正以 “全速冲刺” 姿态推动这款导弹形成战斗力。值得注意的是,海军的研发经费被归入 “Link Plumeria” 特殊访问项目(SAP)—— 该保密渠道曾用于 F/A-XX 六代机等尖端项目,暗示 AIM-260 的技术突破可能涉及颠覆性创新。
尽管核心参数仍未解密,但已知 AIM-260 的核心指标是 “同体积、超射程”:在保持与 AIM-120 相似尺寸的前提下,射程显著超越后者最新型号 AIM-120D(约 160 公里)。美军官员曾隐晦表示,其射程需 “足以应对 PL-15 带来的威胁”—— 中国这款导弹的公开射程已达 200 公里以上,并在今年年初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冲突中完成实战首秀。这种 “射程焦虑” 直接推动 AIM-260 的进度:原计划 2022 年列装虽未实现,但 2024 年密集的实弹测试(海军 VX-31 测试中队主导)为此次量产奠定了基础。
![图片[2]-美军砸 6.7 亿美元量产 AIM-260 导弹 空中杀伤链向 “超视距霸权” 狂奔-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8172846995-jatm-rendering.jpg.webp)
技术密码:隐身战机与无人机的 “通用杀伤器”
预算文件首次明确 AIM-260 的适配平台图谱:F/A-18E/F ” 超级大黄蜂 ” 与 F-22 ” 猛禽 ” 将率先列装,后续逐步扩展至 F-35 机群及第六代战机 F-47。更值得关注的是,空军明确将其纳入 “协同作战飞机”(CCA)无人机的武器库,这意味着未来无人机 “蜂群” 可凭借该导弹实施远程拦截,而有人机则专注于指挥控制。这种 “有人 – 无人协同杀伤链”,配合 AIM-260 的先进数据链,有望实现 “多平台引导、单平台发射” 的分布式作战模式。
从现有信息推测,AIM-260 可能采用 “双脉冲发动机 + 高抛弹道” 设计,通过优化燃料效率实现射程跃升;制导系统则整合主动雷达与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美国空军此前披露的概念图显示,其外形比 AIM-120 更为修长,尾部控制面设计更趋隐身化,可能降低挂载时对载机雷达反射面积的影响 —— 这对 F-22、F-35 保持隐身优势至关重要。
霸权焦虑:美军空战体系的 “生死时速”
AIM-260 的加速列装,本质是美军应对 “空战规则重构” 的紧急响应。2024 年美国空军发布的报告警告,到 2050 年潜在对手可能部署射程达 1000 英里(约 1600 公里)的空空 / 地空导弹,这意味着传统空战模式将被彻底颠覆。在此背景下,AIM-260 与 AIM-174B(基于 SM-6 改装的超远程导弹)形成 “梯次杀伤网”:前者负责中远程精确拦截,后者承担 100 公里外的超视距打击,共同构建对中俄的 “射程压制”。
这种紧迫感在预算分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海军计划将 AIM-260 与 F/A-18E/F 的 “先进电子战套件” 同步升级,确保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命中率;空军则要求其与 F-22 的 “增量 3.2B” 软件整合,实现与卫星、预警机的实时数据共享。对于即将服役的 F-47 六代机,AIM-260 更是核心配置 —— 这款战机被要求具备 “1000 海里以上作战半径”,与超远程导弹结合后,可在敌方防空圈外实施 “猎杀式拦截”。
![图片[3]-美军砸 6.7 亿美元量产 AIM-260 导弹 空中杀伤链向 “超视距霸权” 狂奔-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8172901306-f-a-18-aim-120-launch.jpg.webp)
锋向观察:导弹竞赛背后的空中霸权博弈
AIM-260 的量产标志着全球空空导弹已进入 “第三代竞争”:从早期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到 AIM-120 时代的主动雷达制导,再到如今的 “远程化、智能化、网络化”。美军的投入力度显示,未来空战的胜负手将取决于 “谁能在对手开火前完成锁定”。但潜在挑战同样显著:预算文件未提及具体采购数量,若按 AIM-120D 的单价(约 110 万美元)推算,6.7 亿美元仅能生产约 600 枚,相对于美军庞大的战机规模仍是 “杯水车薪”。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AIM-260 可能重塑盟友空战体系。日韩等国已表态希望引进该导弹,与本国 F-35 机群适配,这将进一步强化印太地区的 “远程空战联盟”。而中国正在测试的 PL-21 超远程导弹、俄罗斯的 R-37M 改进型,都在针对性回应这场竞赛。当导弹射程突破 300 公里,传统空战中的 ” 狗斗 ” 可能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在数百公里外决胜负” 的新形态 —— AIM-260 的量产,正是这场变革的最关键注脚。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