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以🇮🇱 C-穹顶 铁穹舰载防空导弹系统 C-Dome-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1224020332-C-DOME-SAAR-6-CORVETTE.jpg-1024x576.webp)
实战首秀:C – 穹顶 拦截无人机护埃拉特港
2024 年 4 月 9 日,以色列军方证实,部署在 埃拉特港 附近海域的 萨尔-6 级护卫舰 搭载的 C – 穹顶 舰载防空系统,于当晚成功拦截一架试图闯入以色列领空的无人机。这是这款舰载版 铁穹 系统首次在实战中取得战果,标志着以色列海军防空能力实现关键突破。
据以色列国防军( IDF )通报,这架无人机从东部方向飞来,在接近 埃拉特港 时被 萨尔-6 级护卫舰 上的 C – 穹顶 系统锁定。现场监控及民众拍摄的视频显示,系统发射至少两枚 塔米尔 拦截弹,最终在红海上空将目标击毁,爆炸火光清晰可见。此次拦截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以色列军方将其定性为 “针对可疑空中目标的成功防御行动”。
地区安全局势:多方向威胁持续升级
近期,以色列南部 埃拉特 地区频繁遭遇无人机与巡航导弹袭击,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 也门 胡塞武装 作为伊朗支持的势力,持续在红海对国际航运及以色列目标发动攻击,手段包括无人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 伊拉克伊斯兰抵抗组织 (与黎巴嫩 真主党 关联紧密)则从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发射无人机与导弹,其近期公布的视频显示,该组织使用伊朗设计的 圣城 或 帕尔韦赫 系列陆攻巡航导弹,宣称打击以色列 阿什凯隆 和 贝尔谢巴 等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西南部边境距 埃拉特 最短距离约 300 英里,无人机或导弹需飞越约旦或沙特阿拉伯才能抵达以色列,这对其续航与突防能力提出考验。
一周前惊魂:萨尔 6 级护卫舰 险些遭袭
此次实战拦截发生前一周(4 月 1 日),另一艘 萨尔-6 级护卫舰 在 埃拉特 港码头停靠时,险些被伊拉克伊斯兰抵抗组织 发射的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击中。当时无人机最终击中了护卫舰旁的仓库,以色列军方发言人 丹尼尔・哈加里 少将称这是 “极其严重的事件”,并指出无人机 “由伊朗制造,且袭击由伊朗直接指挥”。
分析认为,此次执行拦截任务的 萨尔 6 级护卫舰 很可能是为应对上周的未遂袭击而加强部署的,凸显出以色列对 埃拉特 地区防空的重视。
萨尔 6 级护卫舰:以海军的 “多面手” 防御核心
作为以色列海军最先进的主力舰艇,德国建造的 萨尔 6 级护卫舰 目前已服役 4 艘,首舰 “马根” 号于 2023 年 12 月首次部署红海,应对 胡塞武装 升级的攻势。该级舰标准排水量约 1900 吨,虽体型不大,但防空配置堪称 “豪华”:
- 2 套 C – 穹顶 系统,每套配备 20 枚 塔米尔 拦截弹,主要针对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反舰导弹、短程火箭弹等目标;
- 32 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搭载 巴拉克 – 8 防空导弹,射程约 60 英里,可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等中远程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 C – 穹顶 系统是 陆基铁穹 系统的舰载版本,共享 塔米尔 拦截弹等核心组件,并整合了舰艇自身的监视雷达,在 萨尔 6 级护卫舰 上以一体化垂直发射系统形式部署,相比此前在 萨尔 5 级护卫舰 甲板上临时加装 陆基铁穹 电池的模式,作战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 萨尔 6 级护卫舰 还融入了以色列全域防空网络,与 陆基铁穹、大卫投石索 等系统协同,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这一整合能力在应对多方向、多类型空中威胁时尤为关键。
外界观察:目标或为 沙希德 系列,舰艇系统 “小而精”
针对此次被拦截的无人机,有分析指出(结合现场视频及武装组织活动规律),其外形可能与伊朗设计的 沙希德 系列无人机相似,这类无人机常被 胡塞武装、伊拉克伊斯兰抵抗组织 等用于远程打击。
军事观察人士注意到, 萨尔 6 级 护卫舰 的作战信息中心(CIC)空间较为紧凑,与美军宙斯盾系统的多显控台配置形成对比,这与其 1900 吨的吨位限制有关,但搭载的 MF-STAR 雷达等系统性能强悍,使其在有限体量下具备了突出的探测与拦截能力。
![图片[2]-以🇮🇱 C-穹顶 铁穹舰载防空导弹系统 C-Dome-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1224209822-GettyImages-1238669210.jpg-576x1024.webp)
地区局势展望:红海战云持续,防御体系面临考验
随着加沙局势持续紧张,伊朗及其支持的地区武装与以色列的对峙不断升级。 胡塞武装 对红海国际航运的袭扰、 伊拉克伊斯兰抵抗组织 从两伊及叙利亚发动的远程打击,均对以色列的边境与海上安全构成持续压力。
此次 C – 穹顶 系统的实战首胜,不仅验证了 萨尔 6 级 护卫舰 的作战效能,也为以色列应对红海方向的空中威胁增添了底气。但可以预见,随着双方对抗的延续,以色列的海空防御体系仍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C – Dome
一、技术同源性:基于 “铁穹” 的海基衍生
- 核心拦截弹
C-Dome 沿用了铁穹系统的Tamir 拦截弹,采用鸭式布局、固体火箭发动机,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和破片杀伤战斗部,最大射程约 70 公里,主要拦截低空无人机、火箭弹、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 - 探测与火控系统
- 铁穹:独立配置 EL/M-2084 多任务雷达(探测距离 100 公里以上)和 Battle Management & Weapon Control ( BMC ) 系统。
- C-Dome:集成于舰船作战系统,依赖舰载雷达(如 “萨尔 6” 级护卫舰的 EL/M-2248 MF-STAR 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火控系统,实现 360° 全域监控。
二、适应性改进:舰载环境的专属优化
- 发射系统
- 铁穹:陆基倾斜发射装置,每部发射器装载 20 枚拦截弹。
- C-Dome:垂直发射系统(VLS),兼容 “萨尔 6” 级护卫舰的 32 单元巴拉克 – 8 防空导弹发射井,实现快速反应和多目标拦截。
- 抗干扰与可靠性
针对海上复杂电磁环境,C-Dome 增强了抗电子干扰能力,并优化了防潮、防盐雾设计,确保舰载环境下的稳定性。 - 集成化作战
与舰船其他防御系统(如 巴拉克 – 8 远程防空导弹、近防炮)深度整合,形成多层次防空网络。
三、实战应用:从陆地到海洋的防御延伸
- 陆基铁穹的战绩
在 2014 年加沙冲突中,铁穹拦截了约 70% 的来袭火箭弹,成为以色列应对短程火箭威胁的核心手段。 - C-Dome 的海上首秀
2024 年 4 月,以色列海军首次使用 C-Dome 在红海击落一架来袭无人机,验证了其在实战环境下的效能。此次行动中,C-Dome 与舰载雷达协同,成功拦截低空目标,展现了对港口和舰船的区域防空能力。 - 战略意义
- 保护海上资产:以色列近年在红海和地中海发现大量油气田,C-Dome 为其海上平台提供防空屏障。
- 区域威慑:通过舰载部署,扩大防御半径,应对来自也门胡塞武装或伊朗支持的无人机 / 导弹威胁。
四、对比总结
维度 | 铁穹(陆基) | C-Dome(舰载) |
---|---|---|
部署方式 | 陆基机动部署 | 舰载集成部署 |
发射系统 | 倾斜发射架 | 垂直发射系统 |
探测依赖 | 独立雷达 | 舰载雷达系统 |
核心任务 | 拦截短程火箭、火炮 | 拦截无人机、反舰导弹、巡航导弹 |
典型平台 | 拖挂式 / 固定式阵地 | “萨尔 6” 级护卫舰 |
结论:进化而非复制
C-Dome 并非铁穹的简单移植,而是针对海上作战环境进行了系统性升级的衍生版本。两者共享拦截弹技术,但 C-Dome 通过集成化设计和适应性改进,成为以色列海军多层防空体系的关键一环。这种 “陆转海” 的技术迁移,体现了以色列在防空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对多维安全威胁的应对策略。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