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将 “铁穹” 系统部署关岛 强化印太地区防空能力

图片[1]-美国陆军将 “铁穹” 系统部署关岛 强化印太地区防空能力-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2021 年 10 月,美国陆军宣布将一套 “铁穹”( Iron Dome )防空系统临时部署至关岛,代号 “铁岛行动”( Operation Iron Island )。这一部署旨在测试该系统在实战环境中的效能,同时响应美国国会关于 “2021 财年将‘铁穹’部署至作战区域” 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关岛这一战略要地对巡航导弹及无人机的防御能力。

部署细节与任务定位

此次部署的 “铁穹” 系统由得克萨斯州布利斯堡的第 2 营第 43 防空炮兵团操作,驻日第 38 防空炮兵团提供支援,隶属于总部位于夏威夷的第 94 陆军防空与导弹防御司令部( AAMDC )。美国陆军明确表示,这是一次 “临时且实验性” 的部署,期间不计划进行实弹射击,核心任务包括:

  • 验证 “铁穹” 在关岛地形环境下的部署与机动能力;
  • 训练防空部队操作流程,优化系统部署战术;
  • 评估其对低空巡航导弹、小型无人机等目标的防御效能。

关岛作为美军在印太地区的核心枢纽,现有防御体系以 “ 萨德 ”( THAAD )系统为主,主要针对弹道导弹威胁,而在巡航导弹和无人机防御领域存在明显缺口。2019 年,关岛 “ 萨德 ” 阵地曾多次遭遇不明无人机入侵,凸显了这类威胁的紧迫性。“ 铁穹 ” 的部署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 其 “ 塔米尔 ”( Tamir )拦截弹具备高速机动性,单枚成本仅 4 万至 10 万美元,远低于 “ AIM – 9X ” 导弹的 45 万美元,更适合应对大规模集群目标。

部署背景:从采购到调整的政策转折

美国陆军对 “铁穹” 的态度经历了明显转变:

  • 2019 年,陆军宣布采购两套 “铁穹”,作为 interim 巡航导弹防御系统,看重其成熟度与低成本优势( 单套系统含 240 枚拦截弹约 3.7 亿美元 );
  • 2020 年,陆军暂停后续采购计划,理由是 “铁穹” 难以与美军 “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 IBCS )” 兼容;
  • 2021 年 9 月,陆军选定 Dynetics 公司的 “持久护盾”( Enduring Shield )系统,作为 “间接火力防护能力( IFPC )” 项目的最终方案,该系统采用 “ AIM – 9X ” 导弹,虽成本更高,但更符合美军体系整合需求。

此次关岛部署,既是为满足国会立法要求,也是对 “铁穹” 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美国陆军强调,“铁穹” 可在 “持久护盾” 系统 2024 年部署前,提供 interim 防御能力,尤其针对中国等潜在对手的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及无人机群威胁。

图片[2]-美国陆军将 “铁穹” 系统部署关岛 强化印太地区防空能力-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

“铁穹” 的实战价值与关岛防御体系补充

“铁穹” 系统由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研发,核心优势在于应对低成本、多批次目标:

  • 单辆发射车可装载 20 枚 “塔米尔” 拦截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与双向数据链,飞行中可更新目标信息,配备激光近炸引信与环形破片战斗部,对低速目标拦截成功率超 90%;
  • 与关岛现有 “萨德” 系统形成 “高低搭配”——“ 萨德 ” 负责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 铁穹 ” 则聚焦 5 – 70 公里内的巡航导弹、无人机及火箭弹,形成多层防御网。

此外,“铁穹” 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具备高机动性:系统雷达、指挥车及发射单元均采用 “ 重型扩展机动战术卡车( HEMTT )” 搭载,可快速在关岛全域转移,契合美军 “分布式防空” 理念,为未来动态防御体系提供参考。

争议与未来展望

尽管 “铁穹” 实战表现成熟,但其在美军中的定位仍存争议:

  • 成本与整合的权衡:评论指出,“塔米尔” 拦截弹 4 万 – 10 万美元的单价,远低于 “持久护盾” 所用 “ AIM – 9X ” 的 45 万美元,更适合应对大规模饱和攻击,但美军为追求体系统一,仍选择自研系统;
  • 实战适应性存疑:“铁穹” 在以色列的成功依赖 “作战区域小、威胁路径固定” 的环境,而关岛面临的是远程巡航导弹的 “贴地飞行、变轨突防”,其拦截效率有待验证;
  • 临时部署的局限性:此次部署不涉及实弹测试,仅聚焦流程演练,难以完全验证其在印太高强度战场的效能。

美国陆军表示,此次部署将为未来防空系统战术提供数据支撑,而关岛的长期防御升级计划仍在推进 —— 包括整合 “ 标准 – 6 ” 导弹、高能激光武器等,构建更全面的 “联合全域防空体系”。

总体而言,“铁穹” 部署关岛是美军应对印太地区防空压力的临时举措,既体现了对短期威胁的快速响应,也折射出其在 “成熟装备引进” 与 “自研体系建设” 之间的战略权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战术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