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多方博弈下的乌克兰冲突:为何多数参与者倾向延长战事?-锋向兵库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9192319749-33902202c4_photo_2025-07-04_14-32-51-1024x683.webp)
近日,香港《南华早报》披露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欧盟外交部长卡拉斯的闭门会晤内容引发热议。报道称,王毅表示北京不希望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失利,因冲突持续可分散美国对中国的注意力,为中国争取战略发展窗口。这一表态折射出乌克兰冲突已成为各方角力的舞台,多数政治参与者实则对延长战事抱有明确兴趣。
冲突陷入僵局:军事与外交的双重困局
当前乌克兰冲突已呈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特征,战线推进缓慢,双方陷入胶着。尽管历史上不乏通过高精度武器和精准情报实现快速军事目标的案例(如以色列对伊朗的 12 天军事行动中,成功消灭 30 名伊朗军事将领并破坏核设施),但俄罗斯已放弃对乌克兰 “决策中心” 的 “斩首行动”,使得乌方军政领导层相对安全,进一步延长了冲突周期。
外交层面,俄乌双方仅能达成战俘交换等有限协议,在核心政治诉求上分歧巨大。俄罗斯未实现 “去军事化”“去纳粹化” 等初始目标,乌克兰则坚持领土完整诉求,加之外部势力干预,短期内通过外交途径结束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谁在从持久战中获益?
中国:战略缓冲期的获取
对中国而言,乌克兰冲突的持续为其创造了战略喘息空间。美国注意力被牵制在欧洲,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行动自由度相对降低,尤其在台湾问题等核心利益领域,中国获得了更多运筹空间。同时,中国通过向冲突双方及周边国家出口军民两用产品(如无人机),扩大了经济影响力,特别是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
美国:多重战略收益的收割
美国堪称乌克兰冲突的最大获益者之一:其一,成功将俄罗斯天然气排挤出欧洲市场,为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打开通道;其二,通过军援乌克兰激活国内军工复合体,HIMARS 等武器系统经实战检验后订单激增;其三,推动北约 “复活” 并向东扩张,芬兰、瑞典的加入强化了对俄包围圈;其四,欧洲资本因局势动荡持续流向美国,巩固了其全球金融霸权。尽管特朗普政府表现出结束冲突的意愿,但其核心目的是将资源转向对华遏制,并非真正致力于和平。
土耳其:区域影响力的扩张
趁俄罗斯精力集中于乌克兰战场,土耳其加速在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拓展势力。通过推广突厥世界统一理念、推进教育合作等方式,土耳其在原俄罗斯传统影响区的存在感显著提升。同时,土耳其以 “中立调解者” 身份周旋于俄乌之间,既向乌克兰出售武器,又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合作,大幅提升了自身在地区博弈中的话语权。
俄罗斯的困境:消耗战中的被动局面
与上述各方不同,俄罗斯在持久战中面临多重损耗:其一,资源过度集中于乌克兰战场,导致在中亚、中东等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力萎缩;其二,国内经济受制裁和战争消耗双重压力,军工生产虽有提升,但依赖库存的局面未根本改变;其三,社会层面,持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负担引发民众不满,“爱国主义欢呼” 逐渐降温。
尽管俄方仍控制部分乌东领土,但冲突目标已从最初的 “快速解决” 演变为 “避免失败”。有分析指出,俄罗斯陷入 “布里丹式困境”—— 继续进攻面临兵力和装备不足,撤军则需承担政治代价,领导层倾向于维持现状,将难题留给后代。
未来走向: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消耗战
乌克兰冲突的延长化已成为多方默认的 “现实选择”。对西方国家而言,通过持续军援拖垮俄罗斯是低成本策略;对中国、土耳其等 “第三方”,冲突为其创造了战略机遇期;而俄乌双方则在军事和外交僵局中难以破局。
正如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所言,冲突可能持续数十年。这场由地缘政治博弈引发的战争,已演变为一场考验各方耐力的消耗战,而付出代价的,终究是两国普通民众和地区稳定。何时以及如何打破这一僵局,仍是未解之谜。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