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国防科技事业迎来关键突破。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65 年初,为进一步提升战略威慑能力,中国正式下定决心发展 “洲际导弹”。然而,洲际导弹的射程远超中国大陆国土范围,若要进行实弹试验,必须将其射向远海。
![图片[1]-中国 “718 工程”:铸就洲际导弹试验与舰船工业发展基石-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03170305781-OIP-C.jTbO0b7qv6RJpMtI4W1I9AAAAA.jpeg)
此时,一个关键问题凸显:仅依靠陆地无线电测量设备,无法精准获取洲际导弹在远海飞行阶段的数据与姿态信息,要实现近距离跟踪、确保试验数据完整,必须研发专门的 “海上测量船”。不仅如此,远海试验还需要配套的 “护航舰艇” 保障安全、“后勤补给船只” 支撑持续作业,一系列舰船装备的研发需求,共同催生了后续的 “718 工程”。
名称由来:以关键会议日期定格工程标识
1967 年 1 月 18 日,“国防科委” 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洲际导弹远海试验所需的装备体系展开研讨,并正式向中央军委提交报告,初步提出研发 “海上测量船”、“护航舰艇”、“后勤补给船只” 等配套舰船的规划。为便于工程统筹与记忆,因这次关键会议召开于 1967 年 1 月 18 日,该工程被正式命名为 “718 工程”。
![图片[2]-中国 “718 工程”:铸就洲际导弹试验与舰船工业发展基石-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03170313843-OIP-C.WOKnjKEHdtgPXqallPxvewAAAA.jpeg)
实施过程:在曲折中推进的国防攻坚
“718 工程” 的推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始终伴随着技术挑战与时代环境的考验,大致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初步规划与搁浅(1967-1969 年)
1967 年 9 月 18 日,中央军委召开第 93 次常委会会议,审议 “718 工程” 相关议题:一方面同意国防科委成立 “09 工程办公室”,并正式任命陈右铭为办公室主任;另一方面原则同意国防科委提出的舰船研发初步意见。但会议纪要发布后,各方对工程细节的意见仍未统一,加之当时 “文化大革命” 进入高潮,工程更详细的实施计划未能落地,“718 工程” 一度陷入搁浅状态。
1969 年,中国造船工业企业全部划归海军管理,海军随即成立造船领导小组,协调企业与军方的协作事宜。时任海司副参谋长兼船办主任的刘华清、副主任陈右铭,敏锐地意识到 “718 工程” 的战略价值 —— 不仅能满足洲际导弹试验需求,更可借此推动海军 “军辅船” 体系建设,如 “航行补给船”、“打捞救生船” 等关键船型均可同步上马;同时,还能带动 “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上海求新造船厂” 等骨干造船企业的发展(其中上海求新造船厂当时正为解放台湾任务研发 “大型登陆舰”、“中型登陆舰”),为工程重启埋下伏笔。
重启推进与阻力突破(1970-1971 年)
1970 年,中国 “潜射导弹” 研发迎来关键调整:原定的陆地发射基地方案被撤销,改为用改装的 “常规弹道导弹潜艇” 在海上直接进行发射试验。这一调整使得 “海上测量船” 的需求更为迫切 —— 潜射导弹试验同样需要测量控制、舰艇警戒护航与航行补给,“718 工程” 因此得以重新提上日程。
![图片[3]-中国 “718 工程”:铸就洲际导弹试验与舰船工业发展基石-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03170316200-R-C.34e5b22a38aeb9efccb001b70a0d4725.jpeg)
1970 年 12 月 15 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中央会议,专题讨论远洋测量船发展问题。会上,“林彪集团” 与 “四人帮” 集团对工程提出阻挠,张春桥指责建造 “测量船”、“护航驱逐舰”、“补给船” 等系列舰艇是 “浪费国帑”。军方则据理力争,明确指出:无论是洲际导弹发射,还是未来的卫星发射,都离不开远洋测量船的支撑;且洲际导弹远海试验若没有军舰护航,不仅试验安全无法保障,甚至可能出现 “导弹弹头被外国人抢走” 的风险。最终,中央军委坚定支持 “718 工程” 启动,明确要求研发与洲际导弹试射相关的配套舰艇,这一决定为中国军用船舶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
然而,1971 年 “9・13 事件”(林彪外逃事件)发生后,其同党潜逃时携带的公文包中被查获 “718 工程” 图纸,受此牵连,这一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工程被错误定性为 “黑工程”,实施再次中断一年多。经过多方努力,工程最终得以正名,重新回到正常推进轨道。
![图片[4]-中国 “718 工程”:铸就洲际导弹试验与舰船工业发展基石-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03170320161-R-C.810e00efea30a65d69930aa10175b049.jpeg)
全面落地与任务准备(1972-1980 年)
“718 工程” 重启后,中国科研与造船团队克服技术瓶颈,全力推进各类舰船研发。至 1980 年洲际导弹试验前夕,工程涉及的 “海上测量船”、“护航舰艇”、“后勤补给船只” 等所有船型均已完成建造并正式服役,形成了完整的远海试验保障体系,为后续试验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工程意义:推动多领域突破的战略基石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从西北发射基地成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 “洲际导弹”;1982 年 10 月 12 日,又成功发射 “潜地导弹”。在这两次关键试验中,“718 工程” 研发的舰船集群圆满完成了弹着海区考察、飞行数据测量、试验点位选取、海域清扫警戒、弹头打捞回收,以及气象观测预报等核心任务,为试验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图片[5]-中国 “718 工程”:铸就洲际导弹试验与舰船工业发展基石-锋向 |Gebin Military Arsenal](https://gebin.show/wp-content/uploads/2025/09/20250903170324285-R-C.8abbb802cfb752cb04970b9e114dcdb0.png)
从更长远视角看,“718 工程” 的实施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第一,推动航天事业跨越:解决了洲际导弹、潜射导弹远海试验的测量与保障难题,为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成熟与卫星发射任务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带动造船工业升级:通过集中攻关,中国掌握了大型远洋舰船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推动 “江南造船厂” 等骨干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完善了军用船舶工业体系;
第三,提升海军远洋能力:“航行补给船”、“打捞救生船” 等装备的列装,填补了海军军辅船领域的空白,显著增强了海军的远海作业与作战支援能力,为后续海军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可以说,“718 工程” 不仅是中国国防科技史上的一次关键攻坚,更成为连接航天、造船与海军建设的纽带,为中国后续数十年的国防与工业发展埋下了重要伏笔。
本站之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篡改、复制及改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原始内容链接, 如若发现,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务请重视。
暂无评论内容